山西民进会员马恩正同志是民进的老先进、老劳模。
1990年以来,马恩正同志肩负着山西民进的重托,前往山西吉县进行科技扶贫。二十年来,他走遍了全县的12个乡镇、107个自然村,爬羊肠小道、睡山庄地铺、吃农家便饭,将科技培训班办到了山寨果园、田间地头;他关于《把发展优质苹果作为支柱产业、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采纳,使吉县果树面积由1.5万亩发展到了22万亩;他指导果农科学管理、科学用药,使全县苹果产量稳定、虫果率下降、果农收入增加,并避免了因苹果腐烂病、严重冻灾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如,1994年吉县苹果树因为大雪过早降临而严重受冻,诱发腐烂病,有大面积坏死的危险。他及时发现和提出抢救方案,并带领民进科技人员现场指导果农采取桥接技术、开展抢救工作,共救活红富士苹果树40万株,减少经济损失至少2000余万元。如今,吉县苹果闻名全国,名副其实成为支柱产业!
凡是接触过马恩正同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他对科技扶贫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吉县是这样,在其他地方也是这样。
2000年春天,民进中央决定,委托民进山西省委会为民进中央的定点扶贫县——贵州省普安县培育和移植4000株北方优质核桃苗,并聘请马恩正同志具体负责完成这一任务。接受任务后,马恩正同志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及时赴我国优质核桃基地——汾阳市进行考察,选定了适合在贵州生长的核桃品种。此后,他多次赴汾阳了解核桃苗的长势情况。为了保证核桃苗异地栽植获得成功,马恩正同志还于10月间赶赴普安县,对当地的海拔、气候、土壤、降雨、病虫害等情况作了认真考察,就选址、挖坑、浇水、施肥、运输苗木等都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1月上旬,马恩正同志再赴汾阳市,亲自督办起苗、包装、发运等工作,并与会中央有关同志同赴普安,具体指导核桃苗的栽植工作。由于年龄和气候的关系,抵达普安后,他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映,手脚浮肿、肺部感染、咳嗽不止。但他不听会中央同志的劝阻,坚持晚上输液治疗,白天上山指导。大家劝他多动口、少动手,劳逸结合,注意身体。他却风趣而认真地说:“咱们现在进行的是关键之战,万万大意不得。轻伤怎么能下火线呢?退居后方、遥控指挥,我实在是放心不下!”就这样,他一直亲自督战,直到4000株核桃苗全部按照要求和程序栽种完毕。
当地的干部群众对马恩正同志赞不绝口。他们说:“民进的专家有学问、没架子;讲得明白、干得麻利。”
马恩正同志是这样说的:“帮助普安种植优质核桃,是民进中央科技扶贫的重点工作之一。民进中央和山西省委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感到责任重于泰山。我决不能辜负了组织的希望,决不能丢了民进的脸!”
与此同时,马恩正同志将自己科技扶贫和服务半径不断延伸,由吉县→临汾地区→我省各地→全国许多省市。无论是中央统战部的扶贫联系县,还是省统战系统在榆社县的扶贫点;无论是民进中央交给的工作,还是山西省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的活动,马恩正同志总是愉快的接受、并认真的完成任务。山西119个县(市、区)中116个县留下了他科技服务的足迹,北京、天津、河北、河南、辽宁、吉林、山东、陕西、甘肃、江苏、安徽、贵州、云南等省市也都多次慕名邀请他前往服务。
2004年以后,马恩正同志作为国家农业部果树病虫害防治协作组专家组首席植保专家,以古稀之年承担了国家农业部农技中心在西北、东北、华北9个省市数十个县的果树病虫害防治培训任务,就果园管理知识,苹果树腐烂病防治及农药使用标准向农药经营人员及果农进行专题培训,到2009年,累计培训果农、科技示范户、植保员、农药经营户10万多人次。下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430次,开展处方配药5000多份,推广新农药两种。为河北乐亭县、衡水县,大连的瓦房店、山西祁县的农民打赢药害官司,索赔90多万,为当地的农民讨回了公道。
马恩正同志虽然为“三农”奉献了他的一切,但他对自己却要求极严。在吉县干部群众中,经常有人以钦佩的口吻提到马恩正的“六不”原则:一是不要服务报酬;二是不住高级房间;三是不吃招待宴席;四是不要多余的人陪同;五是不要专车接送;六是不休节假日。这么多年来,马恩正同志在科技扶贫工作中,一直坚持着这“六不”原则。吉县农资公司成了他最好的食宿之地。有时因为路途较远,他便坚持在偏僻的山村借宿过夜,甚至有几次是在农家空房就地铺上麦秸,鼾然过夜的。他谢绝不必要的应酬,从不休息节假日,就连城里人午睡的习惯也改掉了。而对农民群众的困难和需求,他却总是挂在心上,有求必应,尽力而为。为了使农民少跑路,他把培训班办到了山庄窝铺、田间地头。有一居民点仅有一户人家,但他仍坚持行路40多公里,为其解决了果树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太原与吉县相距390多公里,山路崎岖险峻。但只要吉县一个电话,他便会毫不犹豫地乘坐客运班车及时赶到,甚至搭坐货车连夜赶路。吉县干部群众感动地说,每到关键时候,马老师总能出现在咱们这里。
有人问马恩正同志:你常年奔波在外,忙于科技扶贫,却不要服务费,到底图个啥?马恩正同志认真地说:“我一个月的工资比贫困山区农民一年的收入还多,赚他们的钱,我与心不忍。国家培养了我们,人民养育了我们,就是要我们为农民朋友多做点事情。如果我们不尽心尽力,国家还要我们这些学农业的、搞农业的干什么?如果一切为了钱、一切为了个人,那人民何必要培养这样的不肖之子?!”
马恩正同志情系贫困山区和老区,二十年如一日,推广农业科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真心喜欢和热情称赞,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与多次表彰。
据不完全统计,马恩正先后50多次受到中央部委和省市部门、民进中央和民进省市委的表彰:1991年、1995年,他两次出席民进中央召开的民进会员先进事迹经验交流会并受到表彰;1992年,他出席省劳模大会,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他出席全国智力支边扶贫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荣获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授予的“全国智力支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同年,中共太原市委召开“向马恩正同志学习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授予其“科技功臣”称号,并被评选为“太原市十佳群众”;1995—1998年,他连续4年被国家科委与香港学者协会、王义锡扶贫基金会共同设立的“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会”授予“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服务奖”;1996年,他被国家科委授予“十年星火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荣获“中国星火计划奖章”;同年,他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并荣获奖章;2003年,他出席“民进全国先进集体、先进会员经验交流会”,被授予“民进全国先进会员”称号;2006年,他出席“民进全国社会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被授予“民进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他在“山西省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表彰大会”上,被授予“智力兴晋服务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面对荣誉,马恩正同志想到的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民进组织的信任。
2005年以来,老当益壮的马恩正又开始了一项新的科研课题和服务项目,那就是对古树名木进行抢救、保护和复壮。这项工作由晋祠博物馆开始。晋祠作为太原市的名胜古迹,古建筑、彩塑艺术和古树名木为三大亮点,其中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最为薄弱。马恩正深深懂得,古树名木是活着的、无法再生和复制的重要历史文物,所以除了外出服务,马恩正同志一般都在晋祠进行古树名木抢救、保护和复壮的工作。目前,这一课题特别是病害防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服务视野也扩展到了太原以至全省。晋祠的卧龙柏(周柏)、隋槐等其他37株古树名木以及天龙山的盘龙松、纯阳宫的古树都得到了科学的抢救、保护、复壮,有些做了美容,效果很好。仅在晋祠,他就救治一级古树30多棵。2009年1月,他还通过民进山西省委会向省政协提出了《关于加强我省古树名木“复壮、保护”工作的建议》。他说,当前,我省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1、管理权限问题:古迹由文物局管辖,古树由园林系统分管。同一地域的文物,由于管辖部门不同,经费及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倒霉的当然是古树名木了。2、管理专业人员奇缺:据调查,太原市现有古树名木近700株左右(有些尚待发现),相当一部分处于自生自灭、无人管理状态。一些地方,建筑垃圾堆已经严重威胁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甚至已经导致古树名木死亡。3、对古树名木现状情况不明:各地搞文物普查,古树并未列入其中(这和管理权限有关)。我省现有多少古树名木?树种如何?状况怎样?恐怕哪个部门也说不清楚。4、缺乏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由于保护古树名木的工作无章可循,自然未能引起所在地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重视。一些古树名木因被当地群众视为“神树”才得以保留至今,而一些古树名木却被毁于无知者手中。关于我省古树名木保护复状工作,他提出的建议是:1、把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内,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制订我省古树名木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或条例。2、省及市文物保护单位应设置古树名木保护专门机构,配备懂业务的专职人员,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积极培养古树名木保护专业队伍。3、省财政每年应拨付专项的古树名木保护资金,并严格审查资金流向。4、由省文物保护单位牵头,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我省古树名木现状(特别是旅游景区)进行专项调查,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订出保护复壮方案。5、采取措施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根据考察当前威胁古树导致古树有致命危险的问题有三个方面。(1)近地面部分根茎树皮严重损毁。据对56株古树调查,46株存在这方面问题。但76%损毁原因均为人为因素,病虫危害。(2)木质部腐烂中空。木质部腐烂中空不是古树的必然,而是病害所致,对此组织防病防腐工作,控制木质部腐烂病变扩大。(3)蛀干害虫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