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有一天,河南某地几个上访户在一块吃饭,交流上访经验,吃完饭不想买单,就打电话给当地政府的一名领导,让他来结账,并威胁说,如果不结,马上就去北京上访,到时候让你们去北京接访,挨上级批评不说,花的钱比吃几顿饭都多。这名领导无可奈何,只好前来结账了事。
报道又说,一名老上访户开始只想为自己1万多元的损失寻求救济,后来当地县政府提出用5万元让其自愿息访,而他就像发现了政府的“软肋”,开口要20万元。
过去的上访户在人们心目中是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现在这个主体“模式”还在,但是有一部分人神气起来了,玩起了当地领导。为何?要就常规的“气力”相拼,前者肯定不是后者的对手,但是他们得了“天时”,这就是政府的“维稳”要求。
维稳者,维护稳定局面也。一旦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这事被列入其中,上访户也就被视为不稳定的根源,于是进入领导的视线,进而成为维稳需要对付的一个“实体”。本想稳定压倒一切,稳定这要求也可以压倒上访者,你不听话,就把你送进“学习班”,或者精神病院,人盯人看住你,你跑到北京或省城,就去把你截回来,但往往事与愿违,有的是越压截止“硬”,有的是越压越“刁”。压不住,截不住,于是就哄,请吃饭,请旅游;动员他从北京回本地,允许做飞机;破例为他解决农转非,吃低保……有的干部说“搞得我们都快要崩溃了”。
怀揣上访说头的人如此不念基层干部的苦衷,甚至“放刁撒泼”,其中肯定有人在“以牙还牙”,于常理上已经跑偏走样,但是绝对无事找事,肯定没这个胆量和底气,一般民众还不至于坏到这种程度。想想前几年中办国办信访局负责人所说“上访者80%是有合理理由的”,就可以在总体上作此判断。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单位的具体工作。企业改制、土地征用、环境污染、涉法涉讼等引发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又未及时地、很好地抚平,于是上访的冲动与行为相伴而生,基层干部便在日常工作之外,增添了这类“维稳”事项。但抚平又非易事,首先在源头上就有“肇事”者的利益问题,难以公平处事,免不了忽悠、对付,敷衍塞责,有的人甚至变化解矛盾为激化矛盾,于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上访者失去对这一级的信任,当然就想着越级而去。越级就意味着“家丑外扬”,且与官员的政绩攸关,于是用考核制度来压,严厉者如“一票否决”也使出来了。上级压下级,下级敢怒不敢言,为了减轻责任,软硬手段就都用上了;下级压百姓,百姓搞起“反弹”或“捉迷藏”,彼此转圈圈,“维稳”就维出了节外生枝的问题。
由此观之,“维稳”在一些地方被忽悠了甚至绑架了。要使“维稳”回归正道,根本上是从源头上不要造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要添乱,解决了问题之后要举一反三,防止以后再次出乱,既要维护百姓的正当权利,又要发挥领导干部的智慧,妥善地解决矛盾,理顺情绪,走好良性维稳之路。于上访者来说,还是应尽量平心静气地解决问题,毕竟“维稳”也是自己的份内之事,“维稳”不是“唐僧肉”,都去吃一口,只能是越维越不稳。
中国已经进入民主社会,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那种靠“压”解决问题的老思路、老经验也应该改一改了。不过道理上虽然这么说,但具体到事,却难挡故态复萌。这不,新华社7月11日报道: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159名代课教师因普通话等级未达标失去“代转公”资格而上访,跟着就有教师收到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发来的一条短信:“亲爱的信仿人:您好!政府是服务于子民的。当你要狭政府时,政府将采取先情后理再法的处理方法……请您想想政府是怕您要狭、恐吓的吗?”瞧瞧,压,又来了。
(本文责编:金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