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感恩 愉悦 承受 探索

  作为一名民主党派干部,她始终要求自己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主动争取党的领导。她也始终要求自己要紧密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从她的身上,看不出一点领导干部的“派头”和“架子”。她的朴素衣着,她的平易近人,她的谦逊和气,她的低调务实,她的身体力行,无不折射出一位党派干部心系百姓、亲民爱民的良好风范和公仆精神。她就是刚上任不久的上海市卢湾区副区长、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常委程霄玉同志。
难忘教师情怀 积累丰富经验
  曾经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程霄玉有着很深的教育情结。1982年大学毕业后,风华正茂的程霄玉来到上海市第十六中学任教,从化学教师、班主任到高三年级组长,在这里一做就是十几年。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作为班主任,她送走的第一届初中毕业生是1986届。1988年,她又送走了她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到1998年教完最后一届毕业生,任教十七年的她,也可谓桃李满天下了。尽管她后来于1995年、1997年分别担任市第九中学校长助理、副校长,以及1998年5月担任江南中学校长以后,已经不做班主任工作了,但经过这么多年,她教的许多学生仍经常和她保持联系。她始终觉得,在基层学校的这些工作经历,尤其是在行政工作方面积累的经验,对她以后的帮助很大。而更让她难以忘怀的,是师生之间淳朴而真挚的感情,“完全没有功利性的目的在里面,是一种最纯真的感情之一”,看得出,那段经历令她念念不忘。而她对学生的发自内心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换来了学生们对她衷心的爱戴。一位性情中人,一位敬爱师长,难怪,许多当年的学生还总爱如求学时一样来请教她。许多学生在结婚时都邀请她这位当年的老师担任“证婚人”,可见她在学生们心目中的位置,亦可见师生感情的不一般。
敢于肩挑重担 不断探索创新
  1998年底,程霄玉调任南市区环保局局长助理,次年3月担任副局长。上任伊始,她就碰到了一个“难题”。她到任仅3天,到国外学习的局长因出车祸至今仍躺在病床上。作为唯一的一位副局长,局里只有她一人主持所有的工作,全部重担一下子都压在了她的肩上。全局上下的眼睛都盯着这位年轻的副局长,担心初来乍到的她如何能够承担重任。当时区环保局下属的企业还有欠债,有些债主在企业里讨不到钱,就经常跑到她的办公室来“讨债”。对这些人,程霄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法律等途径妥善解决了问题。在工作中,她身先士卒,紧紧团结依靠全体干部职工,使各项工作很快有了起色。一年下来,环保局这个原本基础比较薄弱的单位,在上海市“城市综合管理考核”中获得优秀,她当年的年终考核在全区的处级干部中名列第二。全局干部职工的担心、疑惑解除了,代之以信任和赞许。
  2002年5月,程霄玉走马上任黄浦区豫园街道主任。众所周知,豫园是上海城市里一张亮丽的名片,名声在外,接连来沪访问的外国元首几乎都要到豫园参观,豫园街道管理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国际声誉。但豫园人口众多,房屋老旧,加上林立的小商品市场和各色商场,流动性人口也数量可观,在管理上难度非常大。在豫园仅仅一个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户籍人口就达十万,而流动人口经常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程霄玉形象地形容说,在豫园,有的时段一张解放日报大小的地方就要有4个人,可见人口密度之大。这仅仅是人口,还有其他众多的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且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经济,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程霄玉知难而上,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担任街道正职领导的民主党派女干部,作为一方百姓的父母官,向来对自己严格要求,且善打“翻身仗”和“硬仗”的她,始终坚持将党的要求、人民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追求。而且她感到,在新的形势下,社区管理的方式、方法都要有所完善,政府部门要更多地变管理为服务,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情。除了做好一些基础性的管理、服务工作,她还向全街道干部提出了要重点关注的“新开门七件事”:业、食、住、行、安、思、健,对自己和整个街道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为街道百姓的就业,饮食,住房,交通,安全,思想,健康等方面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并提出重点做好“新七种对象”:病、老、残、刑、军、失、统等人员的服务工作。在她的带领下,街道民政救助的三级网络建立起来了,促进就业的政策出台了,社区安全防范加强了,旧区改造的步伐加快了,许多便民、利民的新措施一项项出台了……
  在担任豫园街道主任期间,程霄玉主持过两次市政重大工程动拆迁工作。这个历来让许多政府官员头痛的难题,程霄玉却都做得善始善终。其中轨道交通十号线站点动迁由于前面有两家企业先后因做不下去而退出,这时按照上级要求仅剩下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而要拆迁的居民和企业却多达一百多家。时间紧,任务重,而重大工程拆迁牵一发动全身,耽误不起。按照区委的要求,程霄玉立刻亲自带队进驻拆迁现场,一户户居民,一家家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方案,一线指挥。在拆迁过程中公开制度,透明操作,做到让每一户居民和企业都放心、满意。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一、两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而次日又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她来处理、协调。
  在拆迁工作中碰到特殊情况时,程霄玉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人性化处理。比如有一户动迁居民刚签好合同没几天,其家中一位老人突发疾病去世。其家属由于悲伤加之对拆迁补偿方面的担忧而情绪激动,与现场工作人员起了冲突。程霄玉知道后马上组织街道干部对其家属进行安抚,并商议按照相关政策仍旧给其去世老人适当拆迁补偿,使一场风波迅速平息。她主持的两次重大市政工程拆迁全部按期完成,而且做到了两个“没有”:没有一户人家强拆,没有一户人家上访,这在许多市政拆迁中是非常罕见的。她真诚的态度,细腻、周到的考虑,人性化的操作,使动迁居民和企业心悦诚服,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其实,在其他许多工作中,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街道工作了将近5年后,程霄玉于2007年4月调任黄埔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尽管在此工作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她当时在社保、就业等方面提出的许多做法都被市有关部门借鉴和推行。她提出的“四项统筹”的基本工作思路,在全市领先。她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尤其是失业刑释青年设立的“青少年阳光驿站”,在为刑释对象提供相关学习、培训的同时,实行了就业补贴。此项工作得到了市司法局和市劳动局的高度肯定。
  2009年2月,程霄玉被卢湾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卢湾区副区长。尽管上任时间不长,但谈起分管的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工作她却如数家珍。在教育方面,她致力于全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工作。在医疗卫生方面,她大力推行区医疗卫生资源的纵向组合和全面整合,使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多地向一级医院倾斜,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在体育工作方面,她从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入手,实行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两手抓”。在文化建设方面,她也有着长期的规划和清晰的目标。她认为卢湾区是底蕴很深的文化大区,是海派文化集聚的区域,浓缩了海派文化的丰厚内涵,按照区委的要求,将进一步推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历史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紧密联系群众 讲真话办实事
  程霄玉1999年被民进市委会任命为中青年联谊会副会长,2002年任会长。本着“学习、调研、服务、联谊”的宗旨,程霄玉任会长后,在民进市委会的领导下带领联谊会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做好课题调研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每年都在精心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数篇提案或调研报告。如《提高公民参与程度,推进社区治理体制建设的建议》、《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再就业工程的建议》、《关于加快发展本市社区职业教育》、《关于实施分类扶持,促进失业人员就业的若干建议》等提案和《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扶持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等调研报告。有的提案和调研报告还转化为民进市委会提案提交给市“两会”。
  作为市政协委员,程霄玉在参政议政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多年来,在市“两会”期间就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改革、养老服务、社区管理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出颇有见地的建议和意见,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2005年,她积极参与市政协人资环境专委会有关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课题调研,此课题得到了韩正市长的肯定。2007年,在市政协全会专题会议上,她提出的关于旧区改造的有关建议,得到了俞正声书记的好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早新闻连续两年报道了此事。她还积极参与民进市委会相关课题的调研,如参与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课题《关于上海社区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的调研,并担任副组长等。
  在参政议政中,程霄玉觉得首先要讲真话、讲实话,不要讲套话和空话。要充分利用自己贴近百姓、熟悉基层的优势,结合实际,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来提出建议和意见。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敢于和善于为经济社会发展,为群众利益和关注民生鼓与呼。
  程霄玉把紧密联系群众当成自己的一条工作原则。她多年来保持着一个非常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坚持家访。从做教师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这个习惯。每次在开学前,她都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骑着自行车到每个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以至于每每在新一届学生来校报到时,她都能准确叫出他们的姓名,甚至连许多家长都已经认识。后来做了学校领导,她又对每一位教师和职工进行家访。调到政府机关工作后,她仍旧保持着这个做法,到每一位干部、职工家中进行访问,嘘寒问暖,关心备至。许多同志看到单位领导不顾严寒酷暑亲自登门拜访而感动不已,而这一切,她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的。平易近人的她其实还有一个坚持多年的“传统”,就是不论在哪里工作,每到一处,她的电话包括手机可以向任何一位干部、群众公开,在街道工作时,甚至连一些刑释人员有些什么事情也会直接打电话向这位父母官请教或求助。
 


      作者:邹海伟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