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民进江苏省委会爱国爱会教育基地——叶圣陶纪念馆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894年10月28日,出生于苏州城内一个平民家庭,家况清苦,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13岁时因学业优异,考入苏州公立第一学堂(即草桥中学),受到进步思想熏陶,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17年春,应邀到苏州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开始从事教育改革和新文学创作。“五四”时期,叶圣陶极力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小说、散文、新诗、童话等,参与创办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团体——文学研究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励下,叶圣陶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改革,自编国文课本,大胆革新,乐育英才。在长达60余年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叶圣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作家和编辑人才,为我国出版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
  叶圣陶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民主战士。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他就是党的亲密朋友。他不断追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1948年11月,叶圣陶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赴解放区参加新政协、新中国成立,他先后出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主管教科书工作的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1962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79年,在民进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副主席;1980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他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第一届至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1983年,在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大会上,被推选为副主席;1984年,在民进七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主席;1987年,辞去主席职务,被推选为名誉主席;1988年2月16日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的一生,为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深受亿万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叶圣陶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不愧是一代师表,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风范,山高水长。
  因为叶圣陶先生,江南古镇甪直成了我们民进人的麦加城。
  甪直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她静卧苏州东郊,是吴中区下属的一个小镇。古镇深处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的保圣寺,寺里保留有一壁唐代“塑圣”杨惠之的罗汉彩塑群雕。叶圣陶纪念馆就坐落在保圣寺的西侧,原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旧址上。
  1917年至1921年,青年叶圣陶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这里成为他与吴宾若等同道研究实践中国教育改革的场所。1919年,叶圣陶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一文中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小学教育是为着小学生的,小学教师是栽培小学生的,我们究竟希望小学生达到怎样的地步呢?”他提出:“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学校教育定出各种科目叫学生学习,只为帮助他们确定切合人生的人生观。”为了培养儿童自身的个性发展和能力,他带领第五高小的学生挥锄破土,创办了“生生农场”;又自掏腰包,在校园里创办了博览室和利群书店,陈列出自己收藏的书刊,笃策学生博览多闻,“发展思想,涵育情感”;博览室四壁开辟了诗文、书画等专栏,他鼓励指导学生练笔,开设篆刻课,教学生刻图章印记,刻竹板压书,刻诗文互赠,刻花鸟共娱;古今中外许多学校都注意戏剧对孩子情操的陶冶,叶圣陶也办起了校园戏剧社,他指导学生将《荆轲刺秦》、《完璧归赵》等作品搬上舞台。
  可以说,先生从一个追求理想的青年成为教育界令人敬仰的一代宗师,是从甪直高小躬身亲耕的五年起步的。也是这五年里,先生笔耕不辍,写了20余篇白话小说,如《苦菜》、《隔膜》、《阿凤》等,还编辑了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诗》。后来,古镇甪直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倪焕之》中写到的银杏树、《多收了三五斗》中的万盛米行,都成了今日甪直古镇的旅游景点。
  先生说甪直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要回到这个美丽的古镇,安息在教育生涯起步的校园里。1988年,根据他生前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运回甪直。甪直镇政府为此整修了当年先生执教的五高旧址,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开辟了叶圣陶纪念馆,修造了先生的墓园。
  叶圣陶纪念馆新馆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多平方米,比原来增加了近一倍,展版面积增加了一倍半,新增资料350多件。叶圣陶先生之子叶至善先生向新馆捐赠了150多件叶圣陶先生的珍贵遗物,其中包括生活用品、证件文本、旧版珍藏书籍以及手迹资料。
  走进纪念馆大门,宽大的院落中耸立着几幢建筑,东边一幢黑瓦白墙的两层楼房,上下各4间,是原来五高的“女子部楼”,楼上是教室和办公室,楼下是礼堂、音乐教室。
  园子的中间是轩敞的四面厅,这座平房飞檐翘角,形若方亭,四面环通是叶先生创办的利群书店和博览室旧址。如今四面厅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劲松”中堂,两边一副楹联由隶书书写:“松柏本有性,园林无俗情。”
  四面厅的西北是鸳鸯厅,这是当年教师的宿舍和办公室,校长吴宾若以及叶圣陶、王伯祥等均在这里居住和办公。1919年“五四”运动消息传到甪直,先生激动得夜不能寐,他与王伯祥等同道就是在这里点起煤油灯,通宵达旦地商讨唤起民众的计划。第二天他们立即组织学生游行,召开“五四”宣讲会,先生在会上大声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先生的振臂一呼,宁静的古镇里激荡回应着北平学生的爱国呐喊。
  园子的北部新的展厅一改过去教室的格局,东西一长排朝南7间平房,粉墙黛瓦,方砖铺地,轩敞明净,厅外有长廊贯通,是后来特意建造的,新展厅增加了近年来搜集来的许多珍贵的实物、照片等,有些内容是从未发表过的。展览从九个不同侧面介绍了叶圣陶笃实奋斗的一生,以及他在文学、教育、出版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整个展厅生动地勾勒出叶圣陶伟丽的人生轨迹。展厅部分主要以珍贵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叶老光辉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甪直期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文学创作等。展览共分8个部分,展出的实物有85件,照片172张,文字资料149份。其中有1907年先生在公立高等小学读书时与老师、同学的合影照片,1921年先生与沈雁冰、郑振铎创办文学研究会时的照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先生与开明书店的编辑、作者的合影;展厅还陈列了部分先生的遗物,有围巾、手表、收音机、放大镜、毛笔、端砚、茶具等等。
  走出展厅,往北边是一个大草坪,西南角是叶圣陶先生的墓地,墓建于宽敞的石台上,墓碑呈石墙形,高耸矗立,碑面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墓前甬道上,新建一座六角形的“未厌亭”。先生生前以“未厌居”作为室名,表示他对人生“未能厌世”,对写作“未敢厌足”,“未厌亭”正是对先生“未厌精神”的纪念。
  如今,这里是民进江苏省委会爱国爱会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前夕,民进人都会到此缅怀先生,敬献花篮;每批苏州民进的新会员,第一次学习活动都会来到这里重温先生的事迹。当然,对先生的追思不仅仅是民进人,不仅仅只在清明。叶圣陶纪念馆已被列为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前贤,激励后人。


         (本文责编:金 人)


      作者:廖 群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