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解析远古的记忆和玄妙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J22遗址中发现数量达10万余枚三国吴简,超过20世纪所发现简牍的总和,时代大多属于三国时期吴国嘉禾年间(公元232—238年),正是吴国鼎盛之际。这批简牍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从目前整理出来的看,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券书、官府文书、户籍、名刺及账籍五类,涉及赋税、黄簿民籍、仓库管理、钱粮出入、军民屯田、往来书信等各个方面。如记载户籍类的竹简和木牍,其中木牍所记均为经官吏调查核实后某户家庭成员的概况,而竹简所记则为家庭中一个或几个成员的具体情况,其内容可分为居址、姓名、年龄、体况特征、所患疾病等项,项目的填写也视其在家中地位的主从、年龄长少而取舍。丰富的户籍内容使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吴承汉制的轨迹,如丁中制、奴婢制度和黄籍之制等,还可看到后来西晋九品中正制、户调之式的来源所在。官文书木简主要为州、郡、县(国)各级官府及各部门之间往来文书,涉及到征讨平息武陵蛮叛乱、军粮督运、借贷还粮、司法审讯等诸多方面,甚至还提到如步骘、吕岱、顾雍、潘浚等三国早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因此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三国之际,战事频仍,史料多毁于兵燹,是以出土简牍之中,三国之物寥寥,仅见者不过数十,且内容甚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发现,弥补了文献史料之不足,对于研究三国时期东吴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简册制度、职官沿革、历史地理、法律、书法艺术等,提供了史籍所缺佚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长沙吴简研究整理小组组长、著名史学家田余庆先生说:“长沙出土的三国吴简,其数量巨大,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发现,其中有可能蕴藏着极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根据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的统计,这批简牍现在一共有136729枚,总字数可能达到150万以上,为什么当时能在这批古井中间发现简牍呢,人们推测可能是当时的人,用早已经废弃的仓井来存放这些用过的官方简牍文件,也就是类似一个档案库。这批简牍主要是吴国长沙郡等地的官府档案,这里边一些很罕见的大型的木简,长度达到54.3厘米。这有券书,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合同契约。比如说,当时租田地用的券书,官府之间各个机关调拨钱粮、器物用的交接券书,还有官府文书和司法文书,有户籍登记簿,还有名刺、账簿等,很多具体的文书材料。这些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活动,对于行政管理体制认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从当时缴纳租税的文书中,可以看出,当时一亩田的租米高达一斛二斗。按照对于古代度量衡的研究,晋代时期的实物测量,当时一斗相当于现在的2500毫升左右,那么一斛二斗,即相当于现在的公升将近30升,可见当时农民的租税的负担是非常沉重的。
  走马楼吴简不仅含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法律方面的内容,也有广泛的文化意义,这是一个亟待开拓的新领域,也是前景非常光明的新学科,不少学者已经作了尝试。高凯《走马楼吴简〈吏民田家莂〉看孙吴初期长沙郡民起名风俗》一文,总结了当时长沙郡民的起名风俗习惯:(一)吏民有单字叫“客”的起名特点;(二)有将两姓合并起名的习俗;(三)以动物起名或以“野”、“奴”、“黑”等贱字起名的现象;(四)有以钱、布、粮等字眼来企求富贵的起名习俗。他并从女姓起名数量看到长沙郡性别比例失调。黎明钊《尹湾东海简牍三国吴简的大姓与族居》一文,探讨了三个问题:(一)自西汉至三国孙吴时期内,东海郡与长沙郡临湘县聚族里居的情况;(二)同里之内是单一姓氏独大,抑或是多姓氏聚居的问题;(三)对吴简所示之聚居现象的分析。文章是对两地区所作的微观研究,有助于对县以下社会组织的进一步了解。
  走马楼三国吴简对于研究中国书法艺术也有重大意义,简文书写者多为社会下层小吏及普通百姓,随心信手,无拘无牵,主要以隶书和楷书为主,但结体和用笔也旁杂了行草等其他书体,绚丽多姿,点画之间或断或连,自由奔放,天然成趣,毫无造作之感,与汉魏碑刻之严谨庄重迥然有别。刘正成《钟繇与长沙吴简说》一文,利用十几枚清晰的楷体简牍,指出三国吴简文字结体和笔法都极近钟繇《荐季直表》及《宣示表》,毫无疑问受到钟繇的影响。我们不仅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而且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字提供了信实的证据。“如果说从钟繇《荐季直表》到王羲之所临钟繇的《宣示表》,可以论证中国书法史上楷书从创立到完全成熟的过程的话,那么,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出土便找到了最好、最直接的旁证。”洪鹃《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书体举隅》一文,以偏旁分析法探究了走马楼吴简的分属,通过对各简字例所作的偏旁分析,指出吴简书体基本上篆、隶、楷、行、草各体皆备,显示了三国时期为我国书法史上新书体的楷、今草与旧书体的篆、隶交替重叠的时期。作者探讨了吴简书体兼收并蓄的原因,认为两汉、三国正是新旧书体交替时期,书家不限于一体,而是兼通各体,在运笔时往往掺杂其他笔法。吴简书写者在文字构形结体上多使用连笔,因此相对于汉碑刻的异体,吴简所呈现的稳定性较高,这也是隶书向楷书迈进的体现。
  走马楼三国吴简出土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纷纷著文进行介绍、研究,特别是第一卷《嘉禾吏民田家莂》于199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后,有关吴国赋税、职官、仓储制度的讨论,有关户籍人口制度管理的辨析,对简牍文书及其某字、某词的考证与探讨,对这批简牍埋藏原因的推究等,陆续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国内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2000年春,北京大学还成立了“吴简研讨班”,每周举行一次聚会,事先确定报告人和主题内容,并把材料散发给每一位参加研讨班的成员,供大家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长沙简牍博物馆位于白沙路,天心阁和白沙古井之间,占地30亩,总投资近亿元,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为5000平方米,2005年12月26日,建设工程顺利完成,并于当天试开馆。其设施和功能在全国堪称一流。设计风格以汉代为主,借鉴了三国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形式。
  叮咚作响的泉水,斑驳摇曳的竹影,给夏季的长沙简牍博物馆带来了几许清凉。此时此刻,徜徉于坐落在天心古阁旁的这座大型建筑物内,历史的厚重和底蕴的深沉都扑面而来:当年,是谁篆刻出这样丰富的简牍,简牍记录的又是一些怎样的人生,真个是世事沧桑涌心头。
  整个博物馆分为陈列展示、文物专库和研究整理三大部分,主要展示以走马楼三国吴简为主的中国简牍文化,展出的文物及文史资料共有1000余件(套)。一楼主要是关于简牍的展览,又通过简牍派生出了它的制作工艺,古代写字的东西。一些汉代孙吴的简牍就这样摆放在眼前,顷刻间,遥远的距离一下就和古代的生活连接在一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木揭、签牌、封检,尤其封检上面有三道痕刻,“三缄其口”一词就来源于此。二楼主要是湖南各种文物的集合,尤以青铜器和陶瓷为主。宁乡是青铜器之乡,所以长沙出土了很多青铜器。青铜器里有铜铙,比编钟还早一千年左右,而且是口朝上放置的,不像编钟是口朝下。有一套复制的铜铙,能发出五个音,而且每个铜铙的正侧面发出的音高是不一样的,至今还是未解之谜。还有一个罍,很庞大,下面还有几个孔,讲解员让我们猜那是干什么的,有人说装酒,有人说祭祀,想不到竟然是腌肉的。而望城的铜官窑则是唐朝时重要的民间瓷窑,产品大量出口国外。很多陶器上有诗词,比如现在很流行“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还有的陶器为自己打起了广告,真是敢为人先。一套瓷质的动物玩具尤其栩栩如生,一个朴素的扑满则是古代的储钱罐,铜官窑生产的东西真是包罗万象。二楼还有一件很不错的东西,五弦筑。筑是古时就有的乐器,却一直没有人见过它的真容,直到在湖南出土,人们才真正知道荆轲刺秦易水悲歌壮别时高渐离所击之筑的真面目。这把国内仅有的“筑”,经过了两千年筑头筑尾的颜色依然很鲜艳,天然的深紫色,出土后没有做过任何处理,实在是惊叹古时漆的长效性。
  长沙简牍博物馆为让游客读懂简牍,增加了很多与游客互动的环节。譬如馆内按照1:1的比例复原了长沙走马楼J22号古井窖的剖面图,观众可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13万余枚三国吴简出土时的壮观场面,了解不规则圆形袋状的古井窖究竟是如何储藏简牍的;观众还可在现场看到竹简的制作全过程,若有兴致,还可到该馆二楼,效仿古人,拿起铜锤,去敲敲商周编铙,聆听古乐。
  据悉,长沙是目前为止我国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简牍博物馆将成为星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从简牍博物馆走出来,望着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的长沙城,让人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对简牍的尊重——那里面有着远古的真实记忆和前人留下的无限玄妙。


           (本文责编:金 人)


      作者:欧 石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