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故臣心照二分月 亡国洒泪点梅花

  1990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台湾“统联”访问团时深情地说:“在扬州城外梅花岭,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对联,叫做‘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就能激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扬州城外”指的是扬州古城。如今的梅花岭已经成为美丽扬州的城市中心。瑞雪纷飞的季节,当迈进入史可法纪念馆踏上梅花岭,只见万花纷谢,独寒梅怒放,香山雪海中,史可法纪念馆巍然耸立。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的“史可法纪念馆”的匾额,浓墨正楷,雄健遒劲,使纪念馆更显得庄严肃穆。
  梅花岭畔的史可法衣冠冢,即扬州史可法纪念馆,位于扬州市区广储门外街24号。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史公祠,并谥“忠正”。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652)重建。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今的史可法纪念馆修葺一新,已成为融历史、文物、风景和旅游于一体的园林化纪念馆。
  进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飨堂前的一幅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这是清代诗人张尔荩撰的联,言简意赅的内容,雄壮雅健的笔墨,曾使海内外佳宾领略到史可法“吾誓与城为殉”的凛然正气、飒飒风采。
  1991年,江总书记在访俄前的记者招待会上,再次吟诵这一对联,歌颂史可法的忠肝烈胆。同年10月12日,江总书记陪同朝鲜金日成主席参观了史可法纪念馆,江泽民对金日成说:“我们对待历史上的事情是用历史观点看待的,现在我们是搞民族大团结。”金日成说:“保护好这些文物,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好处。”参观结束时,金日成题词:“史可法将军的爱国精神永放光芒。”
  馆内陈列有史可法的多幅手迹,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文物资料。祠墓均南向,大门临河,东墓西祠,并列通连。院正中为“飨堂”,飨堂内堂正中供奉着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塑的2米高史可法干漆夹像,史公沉着之概,深思之神,使人仿佛见到“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扇,冬不裘,寝不解衣”的一代忠良之臣的风采。
  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飨堂后为史公衣冠冢,冢前有3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墓园内绿柳、翠竹、劲松、寒梅,清幽而肃穆,幽雅且宁静,飨堂前两珠银杏树,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粗大、高直、浓荫蔽天,犹如两杆旗帜,亦似两方丰碑,为墓园添色,为史公壮威;遗墨厅中,有史公《复多尔衮书》、《临难家书》,有他的墨迹联对 “琴书游戏六千里,诗酒清狂四十年”,“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斗酒纵观廿一只,炉香静对十三经”。尽管有些是拓本,但史公的遒劲笔力、豪放的气概充溢字里行间。观梅亭前,池塘一方,池塘之北是梅花岭,岭上寒梅虬劲,香溢池水,端坐亭内,漫步池边,“千朵梅花满池水,一弯明月半亭风”的诗情画意顿时涌出,令人陶醉其间,乐而忘返。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史可法是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官至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崇祯元年(1627)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十年(1637),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1641)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1643)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1644)3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史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明末,以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联虏平寇,希望能够借重清军的力量,首先剿灭李自成势力,再谋求续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却不能同仇敌忾,反而党争仍旧不断,文、武官员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相继辞官,南明朝廷无法齐心抵御外侮,因此种下弘光朝败亡的原因。
  史可法被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后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有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成尾大不掉之势,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更难以抵抗清军南下。
  顺治二年(1645)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马士英竟命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呕血而死,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
  顺治二年(1645)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兵力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义正辞严地加以拒绝。副将史德威追随史可法有年,被收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欲自刎殉国,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史可法坚定地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攻城的清军遭到重大伤亡,心中恼恨,下令屠城。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80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宁门外梅花岭。后来,史学家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详述此事。
  史可法为政很有惠声,以“廉政爱民”为朝野所称道。任职期间六安城垣倾圯时,他自捐俸修葺,“佐以节省之姿不下二千金,而不支金帑,不费民财,虽一砖一石,亦目寓而心经焉”。而他自己却“终岁布衣蔬食,约己裕民”。当他看到六安学事废弛,开“礼贤馆,广咨问,以拔才能”,当看到官吏借“签点法”无偿征收百姓马匹,致使“中人之产立尽”,“百姓苦之”时,他断然改革,永除其弊。史可法忠于职事,“事无巨细,咸属亲裁,目视、耳听、口答、手批、靡不赡举,而始终无倦,致百废俱兴”。当他巡抚凤阳等处时,革除弊政,兴废“劾罢督粮道三人,增设漕储道一人”,表现了他嫉恶如仇,整饬吏治的胆略。
  史可法的精神是民族的骄傲,在中华正气篇上留下熠熠发光的一页。史可法为官期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祠堂两边的楹联上写着:“尚张睢阳为友,奉左忠毅为师,大节炳千秋,列传足光明史牒;梦文信国而生,慕武乡侯而死,复仇经九世,神州终见汉衣冠。”
       (本文责编:金 人)


      作者:韩 丰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