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陶都气场

  老故事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只有气场充沛,才能胸胆开张。
  说到底生命是一种状态。或激越、或昂扬;或低迷、或猥琐;前者气场清朗,后者气场暧昧。地域亦有气场,水秀山清,乃气场丰润;穷山恶水,必定气场阻滞而衰微。
  宜兴,就是一片鲜活的气场。
  它很小,但自古以来,它一直是天下文人的梦境。那波光云影、杏花春雨的悠闲所在,分明是唐诗的故土;烟水寒笼、画舫船头的飘渺意境,好比是宋词的家乡;太湖的水流到这里,如一阕柔软绵长的滩簧古唱,婉约温雅、柔韧豪放;这里的山不高,却隽秀;不奇,却雅致;不险,却是天生的一派妩媚。如此美妙的山水,必得有神奇的传说陪衬,方显出历史的契阔和韧性。
  遍地书香,既耕且读。宜兴人喜欢读书,风习古而有之。耕读传家的气脉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古代宜兴,若不识字者,须年满36周岁方可进本家祠堂喝祭祀酒;如识字的,只消能诵四书五经,哪怕三尺孩童,亦可自由出入祠堂,祭祖时更可以排在不识字的长辈前面磕头。
  在那远古的时代,宜兴丁蜀一带只是太湖之滨的一个小小村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耕作之余,取山间陶土,制做些缸瓮碗罐,以作日用之需。生活非常平淡简朴。一日,村里忽然来了一位形貌怪异的云游僧人,边走边喊道:“卖富贵土,卖富贵土!”村上人感到好奇,纷纷驻足观望。僧人见人们踌躇不前,又高声喊:“贵不欲买,买富如何?”
  人们更加不知究竟,这个仿佛从天而降的破和尚到底要干什么呢?那异僧却越走越快,越喊越响;村上的几位长者觉得奇怪,便跟随其后,一路朝青龙山、黄龙山的方向而去。走到一个拐弯处,那异僧突然不见了,远处的天边,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老人们四下张望,忽见坡前有几个土坑,上前一看,里面全是五颜六色的泥土。老人们就把这些奇妙的五色土带回村里,让儿辈们捣炼烧制,竟出现与从前迥别的色彩效果,后来私塾里学生作文,便说是五彩缤纷。文人们不满足,说那成语匠气,各凭了一壶茶,半盏酒,诗文便倾出无数来。那陶土有文辞滋润,自然又贵了几分。虽然也还是瓶罐碗碟,面貌个个平凡,与寻常生活贴切,却也渐渐稀罕得要紧,尤其那紫砂小壶脱颖而出,名声日隆,泥土也宝贝起来,一日,传说那金价竟跌在壶下,大破民间记录,又让这里的人大喜若狂。
  上帝偏袒
  这样的一把土,上帝独独给了宜兴,是真的吗?
  谁说不是呢!多少年来地质学专家反复考证,宜兴紫砂陶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中独树一帜,至今还没有在宜兴以外的地方发现紫砂陶土的存在。于是宜兴的历代陶工兢兢业业,把这一把土的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与珠玉竞价媲美的境界。
  到西方转一圈,宜兴人松了一口气。美国、意大利、英国、日本等陶瓷工业高度发达国家,都没有发现类似紫砂泥这样的陶土。这些国家生产有各种红色的陶器,只能称之为红色炻器。我国地大物博,红色陶土分布极广,但因所产陶土矿物组成、化学组成与宜兴不一样;因此,把宜兴紫砂泥说成世界独有,决非言过其实。
  天下人搞不懂,这个紫砂泥到底有多金贵?又问,什么叫岩中岩、泥中泥?为什么紫砂既然称“五色土”,实际又只有红泥、紫泥、团山泥三种颜色呢?
  首先,紫砂,贵在有“砂”,那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独特材质。即便是在宜兴,也只有丁蜀镇郊黄龙山中的甲泥矿层里才能找到。由于这种“砂”的作用,烧成后的紫砂壶外观,便会呈现出远比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它可塑性强,不易皲裂;它透气性好、盖不夺香而无熟汤气;它一经泡养和把玩,“火气”尽消,其“水头”和韵味,被玩家誉为“包浆”,其实,那是人与壶的耳鬓厮磨、不离不弃,把人的心气、情感,加上岁月的印痕,才让紫砂材质之美发扬光大的结果。
  说紫砂是岩中岩、泥中泥,并非噱头,而是指它深藏于地下,隐蔽在甲泥层中,坚硬度和含铁量非常高,不易开采而已。至于“五色土”,倒是有许多壶客上当,以为宜兴紫砂壶,总共有五种颜色。其实,紫砂矿土的原色,就是前面说的那三种。为什么会千姿百态?那是紫砂艺人配制出来的,就像画家,他就红黄蓝三原色,凭着才情与技艺,他可以给你一个缤纷灿烂的世界。
  明代吴梅鼎曾经写过一部传世之作《阳羡名陶赋》,其中的一段文字,大谈紫砂泥色,把它翻译成白话文,读来很有意思:“说到那紫砂泥色的变化,有的阴幽,有的亮丽;有的如葡萄般的绀紫;有的似橘柚一样的黄郁;有的像新桐抽出了嫩绿;有的如宝石滴翠;有的如带露向阳之葵,漂浮着玉粟的暗香;有的如泥砂上洒金屑,像美味的梨子使人垂涎欲滴;有的胎骨青且坚实,如黔黑的包浆发着幽明之光,那奇瑰怪谲的窑变,岂能以色调来命名?仿佛是铁,仿佛是石,是玉吗?还是金?远远地望去,沉凝如钟鼎列于庙堂,近近地品味,灿烂如奇玉浮幻着精英。那是何等的美轮美奂!世上一切的珍宝,都无法与它匹敌啊!”
  紫砂矿土从岩中取出,质坚如铁;几个月日晒雨淋,渐渐风化,便状如粉末。此时尚不可用,须经长期陈腐伏土,方能褪去火气,这样的过程就像储藏老酒,时间越长,酒越醇香。生泥变成熟泥的工艺流程,经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艺人们更是自成体系,各怀绝招。
  气与脉
  有了爱不释手的壶,更须芳冠九州的茶。如果宜兴有壶无茶,那壶也想必难以发扬光大。作为中国名茶的产地之一。宜兴自古山山有溪、岩岩有潭;雨水充足、气候温润。大溪小泉潺潺奔流,水色澄洌如晶似玉。早在三国东吴时代,“国山苑茶”即著称于江南。到了唐代,阳羡茶已蜚声南北,成为孝敬皇上的贡品。一时名流云集、群贤毕至。诗人卢仝曾这样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而茶圣陆羽不仅在这里吟风踏月、抚山弄水;汲南岭活泉、烹北园之茶,后来干脆在南山里住下来种茶、采茶、制茶。这里的一脉茗香被他记录在传世之作《茶经》里。让宜兴的好山好水好茶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之后又在一把紫砂壶里散发着独特的芳馨。
  工巧于心
  紫砂乾坤千奇百妍,历代艺人以巧夺天工之技,将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出神入化,演变出万千英姿与风情。关键在于,紫砂壶的造型完全用手工拍打身筒、泥片镶接成型,每一把壶都留下了艺人的心态与技艺,成为世界造型一绝。其间又通过变形与装饰,彰显其斑斓多姿的风貌。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把它细分一下,则大致可为三类:
  一是几何形体,俗称“光货”。其中又分为方形和圆形器两种。“光货”的造型要求是“圆、稳、匀、正”,柔中寓刚而圆中有变,厚而不重且稳而不笨。方形器则追求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方中寓圆。
  二为自然形体,是一种模拟自然物体形态的壶艺,俗称“花货”。可雕可镂,师法自然。大千世界,花卉翎毛;瓜、果、虫、鱼;松、竹、梅、橘,皆可作为装饰。最能体现制壶艺人的匠心独运,以造化为师。提炼取舍是其根本,适度夸张为其艺术,寓意象征手法多样,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三是筋纹形体,俗称“筋囊货”;特点是将壶体分成若干等分部分,然后组成精确严密的整体结构。再组合成完整的壶体。上下印衬,身盖齐同,纹理清晰,明暗分明。单是口与盖严丝合缝,尚不足为奇,其工艺要求如精密机械,达到了无微不至、无以复加的程度。
  终于,一把承载了紫砂艺人和窑工血汗、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紫砂壶出品了。我们如何来鉴定它的优劣呢?
  壶人一相,神形兼备。不懂壶的人怎么看壶呢?那就像看一个人那样看吧,看他五官是否端正,四肢比例是否协调;看他神态是否自然。大度饱满、质朴从容,就是好壶。实用是必然的。泡绿茶宜选扁形口大的壶,这样散热快,不易变色;泡红茶宜选高形小口壶,经沸水冲泡后茶汤色香浓。还要看端把是否提握方便,壶嘴出水是否流畅,口盖是否严密。接下来要看色泽肌理效果,听其音质,就像听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一把好壶的音质,应该是沉稳、清脆的,有金属的质感;然后再看制作的精致程度,壶的表面应该光洁圆润、线条流畅、底部平整;刻画周到。最后要看印章,名家的壶,印章十分讲究,有一整套印章分别盖在壶底、壶把、壶盖内;大小相宜,还配有签名证书、作品照片等,有的在壶上某个部位作了暗号。总之,每个作者都有他的自身印记和防伪方式。
  如果说,富贵土的神奇传说只是人们把朴素的心愿附丽于想象的翅膀,那么,紫砂陶的发现和由此焕发的巨大魅力,却让世界记住了一把壶;记住了这个座落在太湖西岸的壶城。“陶都”的美誉让宜兴一路风尘,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宜兴却有幸在时间风雨的穿越中呼朋引类、广结知己。
  文人壶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概没有不喜欢茶与紫砂壶的。苏东坡驾一叶扁舟,悄然驶入太湖。“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这位旷世奇才与宜兴有着天然的缘分。官可以不做,甚至文章可以不写,而阳羡茶却不能不喝。他在蜀山脚下讲学,提倡“饮茶三绝”,即茶须阳羡茶,水要金沙泉,壶须紫砂壶。后来的宜兴人喜欢用一种叫“东坡提梁壶”的款式,两叉在前,一叉在后;如此三叉提梁,是便于搁在竹炉上的煮水之壶。壶上镌“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句。尽管东坡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但这里的人为了纪念苏东坡,遂将此壶命名为“东坡提梁”他们都愿意相信,东坡大人正是有了这三绝之宝,才感叹一声,从此买田阳羡、种橘品茶而吾将老矣。
  明代以后,社会风习受新儒学的影响,平淡闲雅、质朴温厚已成为一种时尚。紫砂器的构造拥有自由和灵性,可以暖手温心,可以成全一种委托生命想象的大美,于是品呷香茗、把玩砂壶渐渐成为时尚,人生感怀寄寓其中,枕石醉陶已经足够,仕林官场已经忘情。
  在传媒不发达的明清时代,文人的诗文著作流传非常困难。他们发现,平生在笔墨上学得的拳脚,居然可以在一柄小小的紫砂壶上大放异彩。宜兴多溪山,一壶盛风流;茶陶欢欣处,恍惚是仙州。许多传世的诗文与画卷,就这样不经意地从文人们的胸中流泻出来。有一句流传千古的禅林法语只有三个字“吃茶去”,那是叫人把缠绕于心的世间烦恼抛却一边,以空虚清明的心境去过一种清淡无为的生活。
  另一方面,没有名气的紫砂艺匠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做壶只为换饭吃,基本上没有尊严可言。他们非常需要借助官员与文人的话语权来提高自己作品的知名度。这样,文人与艺匠各得其所,体现在一把壶上,早已是血肉交融,哪里还分得出贵贱呢?
  盛行于明代的理学,讲究正心修身、节俭养性。竹风一阵,清茶飘香;甚合于他们讲学交游、会党结社的风气。当时的江南已逐步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山清水秀的宜兴更是人文荟萃之地。许多文人志士聚集流连于此,品茗清谈、击节高歌;紫砂壶不用上釉,朴拙自然;合于人的本性。他们还惊喜地发现,一个小小的壶坯上,既可以题写壶铭、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怀;又可以纂刻花虫鸟草,以寄托行云流水的性情。天下哪一种陶瓷器皿能与之比肩呢?
  有经济实力的文人,像明代的赵宦先、董其昌、项元汴等,他们干脆专门在宜兴住下来,寻找他们合意的紫砂艺匠,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定制砂壶。所谓的文人参与紫砂,骨子里就是这样的七分痴爱加三分才情;那才叫真正的深入生活。原本粗拙的紫砂壶却因此文通气贯、风流韵畅;在闲散悠雅的岁月里默默提升着它的品位。
  还有一些官场上的文人,则把紫砂名手请至家中,待如上宾。一个构思、一把壶样、一件款式,都可以在杯盏交融中得到完善;当时的紫砂艺人大抵文化不高、见识较少。突然被请到身家不菲的官宦人家,看到了平生从未见过的名家字画、文房雅玩、博古陈设;着实开阔了一把眼界,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艺术素养。
  在中国古代,书法历来是文人的必修课,紫砂陶坯对他们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宣纸。半世倜傥、一生风流;性情所至,如高山流水,尽可在此一泻千里。壶随字贵,壶因字传。由于古代文人和紫砂艺人的联袂创作,使紫砂壶摆脱了工匠气,从而进入了艺术品的行列。文人在其中的主要作用,还是撰写砂壶铭。那些阅尽沧桑、看透人生的绝句,其实是他们的另一种风骨。
  百姓壶
  是的,中国的乡村大抵没有教堂。庙宇,是用来供奉神灵的;只有茶馆,才是人们宽慰心灵和洗涤精神的地方。
  江南乡镇的小巷深处,一年四季都飘着茶香;鼎沸闹市、寻常巷陌的老茶馆更是星罗棋布。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壶中沸水依然滚,茶里言语扑面香。许多人把生命里的宝贵年华留在了一壶茶里,泡老了悠悠岁月,恍惚了百年人生。老茶馆里,那一排排黑苍的紫砂老壶已经记不清侍侯了几代茶客,温暖了多少从风雪驿道而来的寒士,抚慰了多少潦倒失意的心灵,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欢愉和惆怅;垒起七星灶,砂壶煮三江;一个砂壶四个杯,风清月朗美紫砂。它支撑着一个乾坤,汇聚着绵绵浩气;记叙着昨夜长风,寄托着人生的念想。
  在陶都宜兴的大街小巷,只要你稍加留意,便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各式紫砂陶器。一些普通的门楣、寻常的宅第,推门进去,没料想竟是一个叹为观止的紫砂艺术世界。世代相传的壶艺,于平淡中彰显出博大与丰厚,新和旧的故事都在壶里。当你终于领略了宜兴的风土,解读了荆溪的湖山,尤其是从那醉人的茶香里遥想那千年的往事,你才能叩响古老紫砂的门环。
     (本文责编:金 人)


      作者:徐 风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