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山绿有魂 水活有韵

  在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浩淼的太湖西岸,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沪杭宁三角的中心,有一座具有古老文化历史及现代工业发达的新兴城市,她就是——宜兴。
  宜兴区域面积2038.7平方公里,境内山水相依,地貌丰富。古老的荆溪河穿城而过,串起东西两九,将宜兴大地一分为二。南面山区像绿色的屏障,庇护着广袤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
  大自然赋予宜兴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独特的矿产资源,创造了神奇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秀美的山水和丰富的资源成就了宜兴“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的美誉。宋元丰年间,苏东坡曾来过宜兴,感慨道:“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大有乐不思蜀之慨。
  紫砂陶艺
  六千多年来,勤劳智慧的陶都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陶文化和无与伦比的陶瓷艺术。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宜兴紫砂名传天下,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五朵金花”各放异彩、独步千秋的紫砂陶更为世界一绝。“人间玉珠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是对紫砂陶艺的绝妙写照。
  宜兴紫砂陶艺,始于宋而成于明,陶器中最具特色,在世界陶瓷工艺中独树一帜。紫砂陶以其别具一格的独特造型、精湛的工艺、古朴典雅的色泽和优良的实用以及收藏功能,而名扬海内外。
  紫砂产品的主要品种有壶、杯、瓶、盆、鼎、文房雅玩、假山石景、人物雕塑等上千个品种。其中紫砂壶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因为壶的表面不施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所以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色、香、味皆蕴”;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经过不断的摩挲,壶便越显得光润古雅,泡出的茶也越醇郁芳馨;耐热性能好,寒冬注入沸水壶不会炸裂,又可以文火煨炖;壶质传热缓慢,握在手上不烫手。
  紫砂陶特有的装饰工艺更是陶艺一绝。在紫砂陶上可以雕刻出各种书法、绘画、人物、花卉、虫鸟、动物、山水等,一把好的紫砂壶上有诗词、有题词、有印章,其民族性和文化特色让人爱不释手。
  紫砂工艺历经数度兴废衰荣,紫砂艺人更是名师辈出。宜兴紫砂艺人最早的名家是明代的供春,他出生社会底层,做过进士吴颐山的家僮;清代的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黄玉麟,到近代的顾景舟,他们将紫砂工艺推向了顶峰,紫砂名壶“不胫而走遍天下”,其价值也达到了黄金所不能衡量的程度。
  洞天世界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这些溶洞集“古、大、奇、美”于一体,千姿百态、神奇古怪,有善卷洞、张公洞、灵古洞等,尤以洞龄3万多年的善卷洞最具特色,五光十色,自然典雅,神秘色彩、童话色彩浓郁,被誉为“万古灵迹”。
  善卷洞具上中下后四层,层层相连,洞洞相通,宛如地下宫殿。洞内石笋兀立;石厅内石钟乳千姿百态,维妙维肖,形态逼真;洞形似螺壳,终年云雾弥漫,冬暖夏凉,还有环壁由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万古寒梅、绵羊、骏马、熊猫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缝间细流潺潺,在地下形成水潭,顶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异天成。而张公洞具大小洞穴达72个,各洞的温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内奇观”之称。相传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张果老在此隐居,故称张公洞;灵谷洞为唐代诗人陆龟蒙探茶发现,奇景相交互融,构成灵谷洞亦真亦幻的乐府洞天。
  竹的海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是苏东坡对竹的评价。宜兴竹海绵延苏、浙、皖三省,纵横八百余里,形成了一片翡翠的海洋。竹海风景区处于竹的海洋中心,万亩翠竹随山势起伏,好似波涛翻滚,绵流不绝,素有“华东第一竹海”之称,是我国竹风景、竹风情和竹文化的代表性景区。景区内山清水秀,一日之内,四季之间,奇趣天成。主要景点有“太湖第一源”、“苏南第一峰”、“竹报平安”、“镜湖秀色”、“索桥凌波”、“寂照禅寺”、“竹林飞瀑”、“翡翠长廊”、“悬空栈道”等等,或气势宏大,或清幽深邃,或曲折迷离,各具特色。镜湖内还存活着大量十五亿年前的活化石——桃花水母,其珍稀程度,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茶的绿洲
  宜兴是我国享有盛名的茶叶主产区。早在汉朝,便有“阳羡买茶”和汉王到宜兴茗岭“课堂艺茶”的记载。到了三国孙吴时代,宜兴所产“国山舛茶”便已名传江南。唐代“茶圣”陆羽饮品“阳羡紫笋茶”后大为赞赏,认为阳羡紫笋茶“芳香冠世产”,可以贡给皇帝。诗人卢仝曾作诗道:“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曾在宜兴居住的著名诗人杜牧在《题茶山》诗中,也写下了“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的名句。
  如今,宜兴是江苏最大的产茶县(市)。现有茶园3500余公倾,年产茶叶近5000吨。现在,全市有地方名茶四只: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宜兴有“茶的绿洲”之称,宜兴茶正以卓越的品质风格,享誉国内外。
  教授之乡
  古往今来,隽秀灵毓的青山碧水孕育了浓郁的地方文化和杰出英才。宜兴不仅是风光秀丽的旅游城市,也是举世闻名的“文化之乡”和“教授之乡”,可谓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宜兴人自古即以好学上进著称,历来以耕作为本、读书为荣,文人学士中的杰出者,代不绝书。历史上就有10位宰相、15位将军、4位状元、385名进士。东汉兄弟封侯的蒋澄、蒋默“一门九侯”,三国两晋周宾、周鲂、周处、周切“四代英杰”,其中周处射虎斩蛟、改过自新的故事广为人知,千古流传。宋代状元佘中、邵刚、邵材“一邑三魁”,天下荣之,抗清名将卢象升、卢象观,名垂千古。近百年来,宜兴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共有23位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1万余位教授、副教授,“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门七博士”,“教授之乡”名扬天下。革命家潘汉年的事迹可歌可泣,光耀青史;美术界有徐悲鸿、钱松喦、尹瘦石、吴冠中;文学新闻界有于伶、曹辛之、徐铸成、沙蕾;音乐界有储师竹、张权、闵惠芬;科学教育界有周培源、蒋南翔、唐敖庆、史绍熙;体育界有朱了洲、王南珍、董承良……各界名人,不胜枚数。
  这样一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城市,她是建立在历史厚积上的,属于中国紫砂、千年贡茶、梁祝传说;属于蛟桥流水、寺宇园林、拱桥古街、碑林书画,以及一切阳羡文化的合奏。这流淌了千年的人文乐响,浸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积淀着城市的精神气质。今天的宜兴,工业经济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第6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0.2亿元,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和“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一个更加富裕、和谐、秀美的新宜兴正在崛起。

      (本文责编:金 人)


      作者:沈 鑫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