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那是一段美丽的风景

  
  在我走过的生活道路上,曾经有过许多的师长和朋友,他们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和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给过我各自不同的影响。可以说,与每一位师长和朋友都发生过难以忘怀的故事。如果把那些故事编织起来,就是一幅幅动人的人生画卷,足以让我感到充实和自豪。而在这幅画卷中,总会有为数不多的人们,成为我们人生故事中不会也不能省略的元素。丁裕超先生之于我,就是其中的一位。丁先生已经告别这个世界十来年了,他是1910年生人,如果还健在,正好是一位百岁老人。但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和故事。尽管如此,他的形象仍是那样丰满和清晰。尤其在目前的时代抚今追昔,我倍觉与他在一起的岁月是一段美丽的风景。
  我是丁先生众多学生中的一分子,又是他唯一带过的研究生,这种角色使得我与其他的学生比起来,有了更多与先生交流的机会,当然也就对他有了比别人更多的理解。认真地说起来,我与丁先生正式地接触,是从1985年开始的,那时,我正在山西大学教育系大学三年级读书。那一年,我们有一门课是“教育哲学”,给我们授课的就是已经75岁的丁裕超教授。丁先生,外貌清瘦,性情和蔼、沉静,同学们一方面像爱戴自己的爷爷一样爱戴他,另一方面,又对他的人生经历感到神秘。总体上,丁先生和那个年代的许多老教授一样,是学生眼中很敬重又颇感神秘的人物。
  1986年,我考取了丁裕超教授的研究生,就有了来来往往的机会。那时研究生数量很小,除了公共课,专业课程基本上是在老师的客厅进行。这样,我每周都有机会到先生家里数次,学习课程自是首要,交流思想也是自然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先生的学问与生活智慧,还能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在我的心里,丁先生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亲人。照年龄,丁先生是我爷爷辈的老人,作为晚辈和学生,我一方面虚心聆听教诲,另一方面又会对先生积极呵护。时间久了,先生与我,师生情深不说,心理相依也成为常态。
  如今,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十多年了,但在我这里,他的音容笑貌仍在。间或写些谈学问、论人生的文字,还是不免要把先生“请”来。一个人总是要告别这个世界的,而当他离去之后,仍然被人们追思、怀念,仍然影响着人们,我想,这就是一个卓越的人。对于我来说,随先生学习的日子,已经成为我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章节。这个章节的内容是那样的丰富,故事是那样的动人,让我不知多少次做梦都想回到从前。但岁月无情流逝,美丽的风景,只能是记忆。
  
  岁月是一个整体,而记忆总是零碎的,但也正是那些记忆的碎片,连缀成了整体的历史。实际上,任何时候的现实生活都是极为普通的,生活的意义只是那些普通事件留给人们的思考。追忆随丁先生学习的岁月,我不能不讲述一些难忘的故事,但那些故事之所以构成一段美丽的风景,实在是历经生活磨练之后的我重新关照那些普通故事的结果。回顾过去,我想到了很多,那段岁月就像电影一样自动地展开,我从中看到了一个高贵的人,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美,悟到了一些教育和生活的道理。
    故事一:“刘庆昌,起床了”
  丁先生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锻炼身体,这一点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他锻炼身体的方式也很简单,一是像走一样的跑,二是打打太极拳,长期坚持下来,先生的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他做了我的导师,给我知识和学习上的指导是本分的,没想到他还管上了我的起床。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我还没有起床。早起的舍友忽然叫我说丁先生叫你呢。我满以为是故意吓我,就在笑骂中继续睡觉。但就在这时,我分明听到真的是先生在叫着我的名字。“刘庆昌,起床了”,我听得很清楚,虽然先生的声音并不很大。我立即回应道“丁先生,我起来了”,然后先生就走了。那时我年轻,明知先生是关心我的,但因同伴们的调笑,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如果先生只是叫上一次,提醒提醒我,也就罢了。让我感动的是,从那一天开始,先生是天天都来叫我。在他那里,是把我当学生和小孩子对待的,用意很简单,就是让我不要浪费早晨的时光。他总是告诉我,一日之计在于晨,年轻人应该早起来练练身体,读读外语。时间久了,我也适应了,不等先生叫,我就起来,并告诉先生以后不必叫了。但我的劝告是没用的,他已经习惯了那条固定的路线。
    故事二:“不能眼高手低呀”
  丁先生是一个寡言的人,学生们与他在一起,他总是听得多,说的少。最常见的是用简短的语言,引领、启发学生继续思考。不过,在关键问题上,他还是会多说的,只是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刚读研究生不久的一件事情,至今我记忆犹新。我平日比较爱思考,所以对教育问题总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现在想来当然是很幼稚的,但在当时,我并不自知,显得格外自信。有一天,我对丁先生说:“我想不通刊物上的许多文章并无新意为什么还能发表。”丁先生淡淡地说:“你看他们的文章似无新意,但他们的文章是落笔而成的。也就是说,他们开口便能说出所写的文字来。”当时的我自然不会反对先生的说法,要说心悦诚服肯定是没有的。不过先生紧接着说的“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容易眼高手低呀”这句话,在当时对我的内心就有了触动。一则自己就在“年轻的时候”,二则眼高手低是很好理解并有体验的。平日里多少奇思妙想,一旦要付诸笔端,又变得寸步难行,这不正是眼高手低的具体表现吗?也许只有被人击中了要害,才会冷静反思。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我一方面坚持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开始虚心地学习和琢磨我以往觉得比较平庸的文字。心态较为平静了,逐渐地也懂得了创造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现如今,我也带了研究生,经常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即思想、理论的发展,既得益于创新,也得益于我们对真理的不断重复。这实际上是我在新的时期对丁先生当年教诲的重新表达。
   故事三:“说说你家乡的事情”
  过去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因为学生少,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均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师生来往,除了日常的教和学,生活意义上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内容。每一次寒假或暑假回家前和返校后,我一定会到先生家里告别和报到。而丁先生每一次都会与我谈较长的时间。不过,谈话的内容几乎是每一次都差不多的。我回家时,先生总是告诉我假期不能只是走亲访友,要利用整块的时间多读书,多调查;我返校时,先生则常规式地说:“说说你家乡的事情。”这里面有寒暄的意味,更有先生关心社会民情的情怀。我知道,不论哪个学生去见他,他都会让人家谈谈家乡的事情。丁先生是一位民主人士,又是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利用一切机会了解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他分内的责任。记得那时,我难免会谈及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每谈至此,先生都会提醒我,要乐观,要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趋势。他认为,社会发展的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消极现象,有些问题是要靠全社会努力解决的。做学生的人,先要学好本领,将来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一份力。听起来,道理很简单,但先生总在重复着,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
   故事四:“越是有成绩的时候,越要低头做人”
  1989年,我研究生毕业,回到了运城工作,与丁先生暂时分开了。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没有中止。有机会去太原,必然会看先生,说说自己的工作、进步。平常时间,则会通过信件交流。那时电话不方便,就是写信,而写信也更适宜于认真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丁先生用这种方式对我进行了继续教育。毕业工作以后,由于单位领导的关怀、帮助,加上自己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进步。比如,进行了改革试验,出版了学术专著,获得了国家奖励,破格评为副教授。这样的事情,我免不了要写信给先生,他的回信一般会表达三重意思:一是祝贺,二是鼓励我继续努力,三是让我感谢领导的支持。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常理。而让我无法忘怀的是1996年的一件事。那年,我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有一次到先生家说起这件事,他听后当然是很高兴的。自己的学生有了成绩,做老师的能不高兴吗?但在谈话中,丁先生话锋一转,很中肯地告诉我说:“越是有成绩的时候,越要低头做人。”我很能接受先生的教诲,生活、工作的磨练,已经让我懂得了先生的言外之意,实际上是生活的智慧。从先生说这话到今天,又过去了十来年。我欣慰自己始终能够淡泊名利,一心向学,由此而不断进步,先生之功不可没也!
  
  时光如水如梭。不知不觉,我已是中年人了。因为赶上了社会巨变,经历同样的时间,却感到逝去的岁月具有格外丰富和离奇的内涵。当我对眼下的万象不无诟病的时候,锻造我灵魂的那个时代已经逐渐过去了。正是这个原因,虽然身处于当下,却总是习惯性地留恋曾经度过的、如今有些遥远的岁月。人生就是一段风景。无论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宽度和深度如何,都必将接受历史的剪辑。最终留下来的,只能是美丽的风景。向前走的人们,不应该背负生命的无趣。
  丁先生1998年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曲折而丰富的生命历程。随着岁月的流逝,他还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我相信,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丁先生是一个主动作为的人,但也是一个不大声张的人。我想他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是想这件事该不该做,是否对社会有益,却不会想能否给他带来名利。据我所知,新中国成立后,如果先生愿求功名,是不会选择再做大学教授的。作为参政议政的民主人士,他心里装着国家、人民;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家,他心里装着自己的学生。
  今年是先生的百年诞辰纪念,省民进的赵柱家先生约我写一篇怀念先生的文章,我自应允,至今已过半年,却迟迟没有落笔。这一段,我常想,先生可知道今天的许多人仍然记着他的名字,仍然为他而动容。人能如此,夫复何求?1950年代,他从荆楚来到三晋,真可谓楚才晋用。三十多年间,他在杏坛诲人不倦、桃李天下,在政坛为民请命、仗义执言,为山西人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真诚地怀念他!作为先生的学生,我会继承他的做人做事原则,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坚守永恒的真、善、美。
  我愿做一个高尚的人。尽管我知道高尚有时候很像迂腐,但我内心知道做一个高尚的人,实在是一种享受。我可能会与许多的名利擦肩而过,但我的生命基调会是坦然。也许我的高尚,让人们不敢相信,但我知道一旦他们发现了真实的高尚,他们一定会重新思考高尚的意义。从丁先生那里,我感受到了高尚,更感受到了高尚的力量,我有义务把这种高尚传承下去。
  我愿做一个有为的人。尽管我知道自己的有为,对于这个世界也许可有可无,但我明白,如果我不朝着这个方向行进,我生命的色彩将很暗淡。即使我的有为可能给我招来嫉恨,也不退缩,因为我相信,在意乌鸦的叫声,会损失生命的价值。走在人间正道上,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是无比的幸福。
  努力做一个和先生一样品格的人,应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于我,也没有辜负那曾经经历的一段美丽的风景。


      (本文责编:英 子)


      作者:刘庆昌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