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为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虚高药价,山东部分城市正在推进医疗机构用药“阳光集中配送”,具体实施上,除了药品配送商具备一定的资质外,还需要由生产企业与医疗机构双向选择。但是搞着搞着,“集中配送”不“阳光”了,成了一些人搞垄断的堂皇遮掩,一家叫山东海王公司的药品配送商受到特别关照。因为它的得势,一些医药商业企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未执行完的供销合同被医院单方面终止了。某些县市党政部门插手药品配送工作,要求当地医院只能选择山东海王公司一家,并要挟医院方面“谁不选择山东海王公司,就要调查谁”。这家公司受宠,配送的药品价格就按中标上限价来,而不像以前由多家企业配送时,一般按比中标价低一些的价格供药。
问到为什么特别关照这家企业,一些官员的理由是它规模大、资质好。其实,它即便有优势,也该让市场去选择,能靠自己的本事赢得龙头地位也叫人服气,你党政官员越俎代庖,插什么手?实际上,这里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从这篇报道来看,是山东海王向这些地方承诺大手笔投资,累计说出去的就有十几个亿,尽管它的注册资本只有2770万元。这叫“以投资换垄断”,这一类的做法现身,也说明了现在图谋垄断者更聪明了,水平也上台阶了,聪明就聪明在投政府所好,以对方的正中下怀,赢来对自己的投桃报李。这样的相互交换名堂已经不少,比如把它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挂上钩,与规模经营、做大做强甚至打造核心竞争力掺和在一起,与解决就业、增加税收、维护稳定成为“关联方”,不仅说得你政府心动,还说得你出手,从而把本该由市场说话的事,变成由政府或明或暗地托一把,让自己在“拉偏架”中或占得先机,或挤兑他人,在不公平中获取利益。只是这样一联手,无疑是在反垄断的路上增设了更多的障碍。
在我国现阶段,企业不管谋求新垄断,还是维护旧垄断,都要寄希望于政府之手,那只“无形的手”恰恰总在不停地活动,而一旦这两个巴掌合拍,就无异于铜墙与铁壁联盟。你这儿要破除,他那儿马上就出来反击,拿国际惯例说事的,拿国家安全说事的,拿社会稳定说事的,拿行业发展说事的,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行业与行业、部门与部门之间,为各自利益推来搡去,激烈博弈,以致最终有的反垄断的正当想法也“断不可行”,有的举措无疾而终,有的改革半途夭折。即便已经开始被破除了的垄断,也会因“老虎”伏路而致“戛然而止”,因某种灾难的降临而被证明“此路不通”又退回原处,因间接调动指挥不如直管痛快而又“中途折返”,因管理失误而归罪于反垄断的方向错误。这些,总是离不开政府的影子。而躺在旧有垄断的温床上,省心省力多拿钱,或者靠着“贵人”相助,图谋到新垄断的地位,谁都会欣欣然于这种得天独厚。上有所好,下有基础,垄断便总能活得滋润。不管是保护原有格局和既得利益,还是图谋巧占优势,四两拨千斤,都要借助政府,而政府愿意被借助,正是问题难解的症结所在,也是阴魂不散的主要根源。事实反复证明,垄断这东西就像牛皮糖,结实、粘性大,你想拉断它,它总是跟你较劲,即便一时拉断,一不小心它就又粘在一起了,搞得你一手黏糊,还往往是徒费其劳。到目前为止,我们就从未见到有谁自动放弃垄断地位,愿意参与市场竞争的。
所以,在反垄断问题上,啼笑皆非总与我们相伴。一方面喜欢垄断,一方面又费力气费神地解决垄断带来的一系列弊病;一方面说垄断带来霸道、低效,一方面又说这样的企业如何具有地位上的龙头优势,甚至言过其实地说它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云云。维持垄断总可以找到理由,而垄断部门还总是往大处去找,越能吓唬人越能起作用,越是非我莫属就越有利于自己地位巩固。而拉上政府,才更能往大处吹、往“险”处靠。也只有政府信了,才会出手维护垄断,目的也才能达到。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电信部门还坚持电信业务只能国家垄断,不能开放,因为事关国家安全,但后来出了其他一些竞争者,我们也没见到天塌下来。比如民航,行业上游的领域、时刻的分配权高度垄断,埋下了权力寻租的伏笔,最近曝出腐败大案。垄断与反垄断的拉锯战让我们看到的是,那边在破除,这边在培养,弄得维持也累,培养也累,结果是有些人不仅在悖论中生存,还在悖论中不断地扇自己的耳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还说“不疼!不信你试试”。
现在,大面积的打破垄断的机会来了,最近国家出台了民企新36条,允许民资进入垄断行业。尽管这些行业的肥肉都被垄断了,剩下的只是些筋头巴脑,但至少表明了国家放开竞争的一种态度,我们也相信它会有一定成果。只是可以预计的是,民企进入,面临的将是关山险阻,重重困难,留待我们观看的也许是激烈搏杀,也许是不幸被套,也许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但毫无疑问的是,摆在民企面前的是个特大的“牛皮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