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国资委7年的李荣融退休,媒体纷纷对他发表任后评价,“称职”、“干实事”、“实干领导”、“功成身退”等关键词成为评价主流。
这种结果出乎一些人的意料。因为,李荣融在任时,他与国资委常常是媒体批评的对象。所涉及的问题,无外乎是国企垄断、国资委向着垄断的国企说话。经常被喷的李荣融也郁闷,他曾发问: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国企搞好了,你们怎么还骂呢?
有人认为这种反差颠覆了评价官员的传统。也就是,一些官员在任时容不得批评自己的言论,因而只会出现溜须溢美之词。一旦官员退下来,手里没权了,积累的不满与意见喷涌而出,一些贪官落马后,许多人才敢站出来揭发其问题。由此,李荣融在任挨批,被上升至言论越发开放,监督官员力度不断增强的高度。
的确,一些干部在述职时,总会说“虚心接受领导与群众的监督与鞭策”。什么叫鞭策?就是时不时就要被“敲打”。如果群众真的将此视为“实话实说”,就太没眼力价了——领导批评下属,那叫“体现权威”;若是群众批评干部,搞不好就会成为“以下犯上”。君不见,一些群众批评干部后遭遇打击报复、甚至被戴上“诽谤领导”的大帽。所以,某些干部口中的“虚心接受”不过是客套。
但是,仅仅认为李荣融在任时挨骂是“有气度”的表现,恐怕只说对了一部分。事实上,李荣融所处的位置与某些地方领导有很大的不同。李荣融官至部级,但他的权限只在国资管理范畴,身居高位更被各方瞩目,客观与主观都不容许失态,也不能乱作为。再看一些地方官,虽然级别没有那么高,但“山高皇帝远”与地方一把手的位置,使得权力触须四通八达,可以便利地和方方面面“打招呼”,甚至是以权压法,这既是群众“因言获罪”的根源,也是权力终端乱象的具体体现。有句话叫“郡县治则天下安”,一方面表明基层治理的重要;另一方面,何尝不折射出管理基层干部的难度?
李荣融在任时之所以挨骂,是因为一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央企为代表的国企实现巨额利润,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垄断;垄断反过来又阻碍了公平竞争,提高了整体的社会成本。央企确实赚取了巨额利润,但央企每年仅仅上缴5%-10%的利润,很难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从这一层面来说,坊间的“骂”是对事不对人。当李荣融卸任,不再涉及事务与权力,成为一个退休老者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也转向其个人。换言之,人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国家的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人们对“李荣融时代”对国企的贡献、为国企未来改革与发展打下的基础还是肯定的。问题归问题,成绩归成绩,在任说问题,离任谈成绩,这体现出百姓心中有杆称,公道自在人心。
人无完人,口碑也是同样的道理。某些人一方面夸大自己的成绩,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压制批评、隐瞒问题,只能是自欺欺人。但是,不得不说,李荣融先挨骂后被捧,未必会成为一些基层官员的榜样。温总理说“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批评官员自然也是题中之义。如何创造条件,关键还在于限制不当行使的权力,让群众评价、而不仅仅是领导意见,决定干部的命运。
(本文责编:金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