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爱心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之研究

  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兴旺靠企业,企业发达靠管理,管理成功靠文化。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迅猛发展,创造知识产品的脑力劳动将创造出更多、占比更大的财富,并逐渐成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这意味着企业管理将逐渐从完全的科学管理(理性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管理过渡。以人为中心就要爱人,企业有爱心,企业有发展;个人有爱心,个人有希望;民族有爱心,民族有前途。把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结合起来,对它们的关系进行研究,就是要把爱心注入企业的环境设施、管理理念、上下级关系、生产活动等诸多领域,通过文化熏陶含蕴,健全企业员工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在企业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的企业,和谐的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一、科学认识与把握爱心、爱心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
  我们研究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的关系,应科学认识与把握爱心、爱心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
  1.爱心
  爱心作为个体的一种复杂的社会性情感,是一种会关爱他人、生活、社会的道德品质。它在人们健康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和培养,对人们高尚道德情怀和爱心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爱心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博大,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美德,是由乐于助人的善良和淡泊名利的心态而形成的一种宁静,因此爱心具有文化的属性。
  2.爱心文化
  “爱心文化”以“爱”为核心,是对我国传统的“仁爱”思想的继承,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当前我们所倡导的“爱心文化”是一种以“爱”为核心,以尊重、理解、关怀他人为基本内容,以发扬自爱、自尊、自强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基本要求的道德重建,有了这种道德重建,人们就会有自觉的道德追求,有对他人、对社会的更强的道德责任感。
  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理想目标、基本行为准则、制度管理规范、外在形式表现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意识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等文化的复合体,是企业独特魅力和个性特色的集中表现和高度凝聚。企业文化是一种超经济的文化,它对经济具有深刻的影响,实际起到塑造经济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发展的好坏和企业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联系。企业发展离不开文化,企业文化优秀,企业有竞争力,企业文化落后,企业就要淘汰。
  二、爱心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爱心文化与企业文化是有机联系的,它们统一于企业的整个发展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爱心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把握它们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爱心文化渗透到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推动企业健康长久地发展。
  1.爱心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企业文化中必然包含爱心文化,爱心应当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企业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中,必须把爱心文化作为它的基本内容。一个以爱心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必定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爱心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是企业市场所在,没有爱心的企业永远不会有好的市场,这是永恒的真理,也是经营之道。古今中外大量企业的发展事例证明,一个缺乏爱心文化的企业,是不能长久的,是没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如三鹿奶粉企业等;而有爱心的企业不仅有生命力凝聚力,还能不断成长壮大,王老吉现象就是最好的见证。2007年王老吉的利润只有1个亿,但他们毫不犹豫地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创下国内单笔最高捐款额度。近段时间,王老吉的市场一路看好,不断有在市场上被卖断货的消息传来。王老吉之所以有如此的市场美景,显然是他们的社会爱心感染了消费者,他们的捐款额度最高赢得了市场人气最旺。有社会爱心,有良心得人心,市场的竞争也是良心道德的竞争,有爱心的企业才有好的市场,好的效益。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对企业而言,就是得人心者得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多一份社会爱心,消费者对企业就多一份热情。表面上看,爱心与社会责任属道德范畴,与企业经营没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企业的社会爱心和社会责任有着巨大的市场效应。很多久盛不衰的企业无不与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爱心的企业文化有关。
  2.企业文化是爱心文化的重要载体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文化在企业中的特殊表现形态。爱心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渗透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道德、企业风尚、企业民主、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创新、企业环境、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典范人物、习俗和礼仪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爱心文化,与爱心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的爱心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而体现以爱心文化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3.爱心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内在需求
  企业文化非常重要,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就能够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得到存在与发展。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企业文化要想在企业成功实施,就必须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爱心文化的支持。在发展“企业文化”时,必须培育和实践团结人、关心人、帮助人的“爱心文化”。“爱心文化”的培育可使职工体会到奉献的可贵,将爱心和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自己,发展“企业文化”,并实现其爱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由于企业文化惯性的存在,现有的某些企业文化有可能对爱心文化产生阻滞作用。所以只有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的目标保持一致、“爱心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内在需求时,企业才能持续发展,与爱心文化背道而驰的企业文化只会导致企业的失败。
  三、研究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关系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能够促进新时代公民的道德建设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基本形成,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给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给传统价值观念以强烈的冲击。这些冲击引起了现代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很大变化。在一些企业,具体表现为道德约束弱化、功利倾向、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日渐显现。企业是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研究爱心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在企业中构建“爱心文化”,是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纠偏,是塑造新一代具有“仁爱”公民的“德育工程”,因此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2.能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细胞。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构建和谐企业,核心问题就是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涵盖了企业愿景和使命、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爱心是人类繁衍的基础与前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必要条件。当前,推广爱心文化不仅要在全社会提倡,更要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因为爱心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所以说,要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 就必须从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关系入手。
  3.可以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研究爱心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中培育、融汇、凝聚,形成一整套共同理想、信念、情感、职业道德、价值标准、行为取向的爱心观念与意识,能激发企业职工的创造性、竞争意识和“爱厂如家”的思想感情,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并制约着职工的行为。这种精神的力量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全面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管理的改革提供了一个范式,为企业的远期发展和特色发展提供了一条道路,进而推进企业更加协调、健康、和谐、文明发展。
  4.有助于企业职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努力促进企业职工的健康发展即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爱心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实现职工成才和培养企业的合格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的关系,能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职工的思想和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并解决职工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在他们无助的时候给他们以关心和鼓励,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建构合理的自我。同时,通过研究爱心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培养企业职工的同情心,感恩意识,激发职工的爱心,使广大职工学会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关怀,爱护与关心周围的人,养成关爱弱者、助人为乐的品质,从而形成一种互助互进的爱心循环,树立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四、研究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人也依靠企业来生存,研究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关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把广大企业员工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创新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还要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感,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切实做到诚信立业、依法经营、服务客户、回报社会、造福大众;另一方面,要注重群众性,吸引广大员工参与,要想方设法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让员工自觉自愿地为实现企业愿景目标而努力工作,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与推行,因此,企业爱心文化必须是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并且普遍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接纳。
  2.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研究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的关系应从我国的国情、民族传统和时代特征出发。我们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感情,高度的民主法制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统一,重视精神鼓励,提倡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我们应把这些优良传统,结合当前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的实际,加以继承和发扬。
  3.要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研究
  企业的行为,无论是产品的开发,还是市场竞争的手段,都可发现其背后起作用的价值观。从中国目前一部分企业的行为来看,有的企业热衷于盗版侵权,就是其“搭便车”的价值观起作用;有的企业热衷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其背后就是机会主义的价值观;有的企业不惜污染环境来追求利润,其背后就是唯利是图,“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价值观。与此相反也有许多企业不是依靠这些不正当的行为,而是靠取得公众的信任取得市场,如海尔集团在发展壮大过程倡导的 “真诚到永远”的理念,把商品与服务贴近消费者,处处体现为顾客着想的爱心文化。公司还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品种结构,激励员工不断创新。在一系列活动中既体现出经营者厚蕴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使企业的发展连年跃上新的台阶。我们研究企业文化与爱心文化的关系时,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研究,就是要企业与企业管理者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要研究企业的特点
  富有自己特色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让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然而众多企业在打造企业爱心文化中,“创新、求实、拼争、奉献”、“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团结合作、开拓奉献”等字眼随处可见,雷同、模仿成为一些企业的通病,其实这些企业在进行企业爱心文化建设的时候并不清楚企业爱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企业爱心文化建设。这种行为本身既是一种缺乏爱心的表现,也是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爱心的原因。爱是要用心去发现的,盲目跟风去搞企业爱心文化具有相当的危害,不但会使企业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而且还会在企业里形成一种盲目、虚伪的文化。因此,打造有爱心的企业文化,关键是要从企业特色出发,从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来考量文化,从企业长远发展来谋划文化。只有个性鲜明,才能够与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相吻合,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各自不同特点,不尽相同的基础条件、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方式,反映到企业文化上必然不尽相同,一定要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来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激励原则,从而塑造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爱心文化模式。
  5.要研究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
  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主要包括:以“爱心基金”为核心的献爱心活动。企业通过各种爱心活动为“爱心基金”筹集资金,用于资助经济上困难的职工。不仅有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职工,更是在系列活动中实现了职工的双向教育。企业志愿者协会,企业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将爱心从企业延伸到社会,让广大职工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政府搭建关爱平台,汇聚社会爱心资源。如政府举办的“爱心企业”评选活动、组织的爱心企业慈善团体等。另外,还要重视企业的礼仪、联谊活动,例如通过厂庆礼仪、劳模大会、节日祝贺等活动,在企业建立的一种团结、友好、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6.确立“完善道德人格”的培育目标
  研究爱心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在企业中培育“爱心文化”,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更主要的是一种启发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应该像一个火把点燃职工内心的道德之火。在培育和弘扬“爱心文化”过程中,不仅“组织”职工参与爱心活动,更要使其成为职工的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使其成为思想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让职工不仅在爱心文化活动奉献爱心,更要通过“爱心文化”的涵育让职工时时都能“尊重自己、关怀他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成为有着崇高理想和完善人格的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
  爱心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既有关联,又互相作用。爱心文化是企业生存乃至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前提,更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必要保证,企业文化为爱心文化提供了可操作的现实手段,而好的企业文化不仅与企业战略、经营理念、商业目标等保持一致,而且和爱心文化融为一体。

   (作者系南昌市商业贸易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江西省委会助学帮困委员会主任)
      (本文责编:金 人)


      作者:游志卫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