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旷古游圣徐霞客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经济趋向繁荣,都市文化得到飞速发展,形成了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一历史时段,也是被史家称之为“启蒙思潮”的时代,传统士人经历新旧意识的冲突,造就了一批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中国历史发展到此时,提供了一种契机,才有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的横空出世。徐霞客是那个时代最具个人魅力的人士之一,是中华人文史上一个特异的个体形象;而他的《徐霞客游记》,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广泛而系统地探索记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巨著,标志着我国地理学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马镇(今霞客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自幼好学,搦笔成文。15岁读遍祖遗藏书,尤好奇书,对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等书籍,捧读夜以继日,可谓如痴如迷;甚至在私塾读书,也将奇书放到经书下偷阅,专心致志,“神栩栩动”。弱冠之年,便萌生游遍天下的想法。及至成年,徐霞客一表人才,磊落英奇,是一博雅君子。但他淡泊功名,为遂父母意愿,才俯就应试,结果未中,就此一笑了之,转而“肆志玄览”,随性而为了。当时阉党乱政,东林党人聚居无锡讲学,受东林党人的影响,他对腐败朝政十分不满,弃仕途更如弃敝屣,内心向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他在阅读古代地理典籍时,发现其中多所桀讹,于是决心“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做一番实地考察,亲自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万历三十五年(1607),22岁的徐霞客告别老母妻儿,提一根手杖,携一床袱被,走出家门。母亲一路将他送到家宅东首的胜水桥下,临别之时,母亲将一顶亲手缝制的“远行冠”戴到儿子头上,令徐霞客怦然心动。父亲已逝,老母年已六旬,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他应当侍奉膝下,怎能抛别而去?他原本开不了要出游的口,是老母亲知他心意,反而鼓励他出门旅行,母亲对他说:“身为男儿,志在四方,驻留家园,一如篱内小鸡,车辕小马。”徐母教子确实非同常人。早年祖父徐有勉从京城带回一株五针松盆栽,徐母要儿子把五针松栽到院落中,小霞客深谙其中寓意,那株五针松扎根大地之后,果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徐霞客身后站着这样一位非凡的母亲是他的幸运。
  徐霞客就这样含泪与母亲告别,登船前,母亲叮嘱他尽管放心游历,不必牵挂。徐霞客迈出了决定他一生的第一步,从此开始了壮怀天涯的万里征程,直到病逝。他出游三十余载,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抵闽粤,西达云贵,攀太华之巅,涉沧浪之水,足迹遍于天下,历经十六省区的名山大川。
  在当时交通闭塞的条件下,进行地理考察和旅行探险,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科学活动。徐霞客的“万里遐证”,有时也用车船,但主要靠步行。所到之处,又多是人迹罕至的“蛮烟瘴厉”之地,为了搜剔山川岩壑的奥秘,他出入崇山峻岭,穿越深湍激流,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他望险而趋,为登群峰之巅,有时不得不像猴子一样攀藤附葛,倒挂垂空;探洞则觅奥而逐,为达幽穴之邃,有时不得不像蛇虫一样伏身草莽,着地爬行。在浙南,充满地理奥秘的雁荡山出现在眼前,为探清大小龙湫瀑布的水源,他将布带缠于悬崖之上,只身一人缘带而下,当他再往上爬时,带子被石头磨断,幸而抓住身旁一块突出的岩石,才避免了坠落崖底、粉身碎骨的劫难。徐霞客一生遭遇的生死挫折,难以胜数。在湘江,他遇盗绝粮,囊空如洗;在广西,旅伴病死,只得孤身远行;在贵州,路费两次被盗,几乎走投无路;在云南,途中四次断粮,不得不卖衣求食,挖菜充饥……面对一切艰难险阻,他“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沁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始终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考察工作。
  徐霞客是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作为一个科学探索者,追求真知的坚定信念和忘我精神,造就了他的伟大。在对大自然的考察过程中,徐霞客逐渐觉察到,对于大自然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也不能迷信前人的定论,他转而探索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在旅途中,凡是山脉、河流、岩石、土质、地貌、气候以至火山、矿泉、植物、动物等等,都做了详尽考察,认真记录。他广泛接触当地民众,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方文献图志,采集岩石植物标本,一一绘图绘形,以备参考。他还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写野外记录。有时日行百里,夜晚寄居于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残垣老树下,他都要燃起一团篝火,或点起油灯,写下当天的所见所闻,按日记事,从不中辍,多至两千余字。这就是文学史上旷世之作的由来,读之怎能不震撼心魄,发人深省!
  综观《游记》,似乎可以把徐霞客对地理学的贡献归为地貌和水文两大方面。从时间上看,他比西方学者的同类研究早一、两个世纪;从考察的广度和深度来说,他的业绩不但在我国,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是空前的。他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貌的先驱,对自己所考察的一百多个岩洞的结构和内部情况都做了认真的探测。在游云南保山水帘洞时,他摸清了石钟乳是洞内含钙水滴蒸发凝聚而成的原因;在广西佛子岭,他又弄通了岩洞和石涧是由于水的机械作用造成的道理。他观察十分敏锐,对照相当逼真,并能从外观描述深入到地质构造的探讨。徐霞客对水道地理的考察也是慧眼独具。他对广西左、右江,湘江支流潇、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水源的探察,都得出了合乎实际的结论。如他经过实地考察,指出金沙江是长江发源地,推翻了一千多年来陈陈相因的“岷山导江”的旧说。他长期观察流水侵蚀作用,从而提出了“江流击水,山削成壁”的精辟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地理学的各门学科都还处于萌芽状态,又没有任何仪器与设备的情况下,徐霞客经过观察研究,得出的许多结论与近代科学原理十分接近,这一点连现代学者也深感惊奇。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他不但在分析各种地貌上具有惊人的能力,而且能够系统地使用个中专门术语。”可以说,《徐霞客游记》所展示的,正是它的作者在地理学方面开拓出来的举世公认的新方向。徐霞客在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
  是的,中国少了一位试举的学子,却造就出对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地理学家和游记作家。在英国,有一位徐霞客同时代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是他的至理名言,培根当时就在东方得到了他的知音。
  明崇祯十年(1637),徐霞客52岁,他的又一次远行开始了。老母82岁那年逝世后,他便无所顾忌地寄情山水,“不计程,亦不计年,漂泊岩栖,游行无碍。”这一次他要远走云贵,估计一去多年。但是,徐霞客没有估计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旅行了。一路泛洞庭,上衡岳,登峨眉,北抵岷山,又南过大渡河,复寻金沙江。在鸡足山,他受到丽江纳西族土司木增的隆重欢迎,两人结为至交。这一时期,他写了《溯江源记》、《法可缘起》、《丽江纪略》、《永昌志略》等记述,以及《鸡山小景》等十七篇诗文,就是在《溯江纪源》中,他纠正《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之说,第一次做出了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的科学结论。
  两年之间,徐霞客游遍了云南的崇山峻岭,他的收获超乎想象,因而踌躇满志,但他不知道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正在渐渐向他逼近。当重返鸡足山时,他突然发病了。他在日记中写道:因“久涉瘴地,头面四肢俱发疹”,“累累丛肤”,左耳左足尤甚。他煎草药浸泡熏蒸,又买土参洗烘。身染重病,霞客仍不以为然,每天到鸡足山各地游览考察,他总认为自己的身体会很快好起来。直至有一天,他委身倒地后,再也站立不起来了,才知道已经“二足俱废”。他一生走了太多的路,眼下是再也不能走路了。还有多少山河他要去叩问,却在一夕之间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悲哀之中,他干脆住下来撰写《鸡足山志》,这是他答应木增土司的事,必须要做完。三个月后,《志》成却病体依旧。新的打击不期而至,随他多年的仆从顾行,原是形影相依,突然不辞而别,并且盗走他行囊中所有值钱的财物,把他抛弃了。这令霞客抑郁不展,伤心万分,导致病情加重,思乡之情骤起。形影孑立之中,霞客长叹道:“三教终不外五伦耶,吾先垄在澄江,今其归矣!”当年“何处不可埋吾骨”的壮志消退了,霞客归心似箭,木增土司见不能挽留,选派几位强壮的纳西汉子,用滑竿将霞客抬上返乡之路。150天后抵湖北黄冈,公元1640年夏,一条客船将“二足俱废”的霞客送回到家乡胜水桥下。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江阴马镇崇礼堂徐宅内,霞客卧病在床,瘫痪不起。他每日盘桓于卧榻之上,不问家事,只与榻前的怪石摩挲相对,这些怪石是他从各地考察时采集的岩石标本,凝固着他对一生的回忆,也是他酷爱的事业的象征。此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他派儿子徐仓到北京狱中探望一位颇有文名的老朋友,带去的一部分游记手稿竟被丢失。霞客闻讯,恍遇晴天霹雳。灾难相接,上天对他竟是如此不公,一种极度的伤痛和绝望从心底涌出,从此不吃不喝,闭目而卧,无言而卒,年仅56岁。
  山河若有灵,当为知音悲!
  在我国史籍中,地理学著述也颇丰富,但侧重疆域沿革、山川风物,而对地貌做实地考察、开创系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的,徐霞客首开先河。由于时代局限,《游记》中不免有些判断失当乃至记述也有讹误之处,但瑕不掩瑜,仍被公认为世界地理学史上珍贵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江南一布衣,民间一痴士,中国一游圣,科学一伟人。

        (本文责编:金 人)


      作者:锡进轩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