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明显增多,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如阶层群体冲突增加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社会失范引发风险问题,社会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切实打造平安中国,必须重视解决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几个关键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理顺社会管理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关系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和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有效的社会管理应该是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
一是要理顺社会管理创新中党委、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比如石家庄市的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目前以基层党建为抓手,街道办事处负责具体事务。其中非党员的社会公众如何积极参与问题,政法委在社会管理创新、综合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如何加强需进一步研究。
二是进一步清理、核实各地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行业组织或商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与政府沟通、协调,在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充当桥梁的作用应引起关注。
三是多元主体参与、尤其是公众参与机制应具体化。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社会成员逐渐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构建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机制,对于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如一些西方国家推行的“邻里守望相助计划”,保障了个人和家庭安全,预防、减少了犯罪,促进人与人的互助与交流,比依靠增加警力、提高警备都要有效。
二、厘清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
当前,地方政府正在历经从发展经济为主导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传统的管制型思维仍然在起作用。一方面政府管得太宽,存在“越位”现象;另一方面政府能力建设急需加强,对其职能范围内的事项,不会管、管不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中需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
一是应确立服务政府的理念。要弱化政府管制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针对当前我国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劳资纠纷、医患矛盾、环境污染等方面存在的社会冲突与矛盾,应以疏导为主,谈判协商解决,避免高压管制。
二是政府退出利益博弈市场。应总结一些地方政府经验,如浙江省在劳资纠纷方面有效破解了“工资共决”难题,初步形成了“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的工资协商模式;浙江省嘉兴市旧城拆迁改造时,实行“两轮事前征询制度”和“政府退出机制”,在房屋拆迁取得行政许可之前举行听证会,只有区域内90%以上的住户同意拆迁,拆迁协议才能生效。这些社会管理创新的共同点是,政府从利益冲突中退出,不再是利益中的一方“运动员”,只在制定规则方面扮演利益双方“裁判”的角色。
三、社会管理创新中严格恪守法律底线
无论社会管理方式、理念如何创新,都不能背离法治的理念及相应的法律法规。
一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必须维护。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依法行政的前提必须是“依宪行政”。宪法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所以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将宪法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内化为管理的一种价值与理念,体现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中。比如社会管理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必须确保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政府管理必须遵守正当程序,切忌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出现公权侵犯私权的不当行为。
二是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网格化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将所在辖区内所有居民的情况尽数登陆在电脑之中,如何对操控者进行监督、管理,如何确保居民信息不被泄露、不被恶意篡改、不被滥用,即居民信息的安全将是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应尽快总结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经验,解决该模式带来的潜在危害,以便在社会稳定与公民私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节点,否则,为维护社会稳定而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新探索,将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四、努力构建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机制
加强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来化解已经存在或潜在存在的社会矛盾,是目前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但要使社会管理创新站在实践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发挥作用,还需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
一是公平的政策、决策需与社会管理创新同步而行。制定公平、公正的政策,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是真正实现有效社会管理的根本。如何保证教育、医疗与公共卫生、住房与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对公共资源的公平配置;如何保证外来人口、不同性别、年龄等族群享受公平、平等的待遇;如何使各类社会人员依靠自身努力实现逐步富裕,而非因投机取巧或政策的偏颇而一夜暴富等等问题,是各地政府出台政策、作出决策时必须考虑的。
二是建立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形式,保证公众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以此确保政策的公平、公正和长效性,避免为仓促解决某一问题而为社会管理的长治久安埋下隐患。同时公众的广泛参与,也是一种利益表达渠道,可以消除政府与公众的隔阂,有效化解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矛盾与冲突,起到社会“安全阀”或“泄洪阀”的作用,提高政府管理能力。
五、尽快提升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团购、社交网站等应用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因此,信息应用与社会管理链接应引起政府关注。
一是各地要尽快创建完备的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当前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的静态管理方式、机制、制度、措施和手段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发挥新技术的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要管理好社会,信息技术不能缺席。因此各地市应建立社会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将政府办公网延伸至无线网络,提高效率。
二是要尽快打造一站式便民平台。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有些地市尚缺乏便捷化的网络平台,有必要建立“村民网页”和“市民网页”,该网页由政府主导推动,集成个人信息管理、社交网络互动、公共事务办理等功能,以实现社保、民政、医疗、户籍、水电煤气查询与缴纳等各类信息的统一管理。如广州“我的六榕社区”作为第一个人性化街道社区,目前已实现计生、民政、劳动等23项公共服务的网上办理。此外,还应加强推动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为“村民网页”和“市民网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与保障,从而为村民、市民提供“一站式、直通式”服务。
(本文责编:闻 静)
作者:申玉兰 张杰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