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脸
在众多的男子汉当中,我属于很少逛商店的那种人,觉得“点货”没什么意思,想买东西到那儿买就是了,何必磨磨蹭蹭的瞎费时间。这几年书摊儿满大街都是,连书店也就很少去了,再说家里的书还读不完哩,干嘛非得去找新书赶着看。倒是那些喂嘴的餐馆饭店,时不时地会光顾几家,堂皇的有人请客我出嘴,简陋的自掏腰包填肚皮,久而久之,对于这些地方的经营之道,渐渐地也就有了一些了解。其实它们的花招也没啥新奇,概括起来不外乎“包装”二字。用直白的话说就是,卖货的就是卖一层皮,卖吃的就是卖一张脸,两者本质上没啥区别。
货卖一层皮,这是老“经”,谁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只说这饭吃一张脸,细琢磨颇有些意思。这意思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饭店在门脸上下工夫,从简单到复杂,从寒酸到讲究;一种是饭店在广告上用心思,如川(傣)味、川(傣)妹、川(傣)情,等等,其实说的还是脸——人的脸。可见在吃上用上,这个脸是多么重要,多么“金”贵,它竟然是财源钱路。难怪常言道,树怕没皮,人怕没脸。这无疑是很有道理的。倘若人丢了脸——自尊自爱,在社会上就很难混了,这是谁都知道的。在祸国殃民的“文革”运动中,那些对人施加的种种污辱,目的就是让你丢脸,所以有些有自尊心的知识份子,抱着“士可杀不可辱”的神圣观念,用死来抗争,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脸——做人的尊严。
现在由于处在商品社会中,有些比较讲实惠的人,对于脸也就不那么注意了。但是大多数有自尊心的知识份子,依然还是讲面子,怕丢脸,只是在维护脸面的方法上,已经不同于老一辈知识份子,有的人做得更巧妙些。说得直白一点儿就是:为了要脸而不要脸。这话怎讲?举例说明,如某公想当个实在的官,或者要个虚设的名,以便在社会上有个显赫的脸,或者在待遇上捞点实惠,就会不顾脸面地去活动去要,倘若真的达到了当官有名的目的,在陌生人面前不就可以人五人六的了,岂不是就有了大面子大脸了吗?而这样的想法做法,在过去为多数知识份子所不耻,也就是说,他们为了这张脸而不愿丢脸。这样的活法才是堂堂的正路,这样的做法才会有人格力量。鲁迅、闻一多、朱自清诸位先生,在这方面是知识份子的楷模。
我在前边说了,这会儿开饭馆的人,赚钱最灵验的办法,就是在脸上下工夫。那么,想混得好点的人,在人前也好有张脸,而采用不要脸的办法,是不是也会得逞呢?我想绝大多数也不会失望。尽管我们的干部制度有规定,要官活动官的坚决不给,那也不过是本西天取来的真经,由歪嘴和尚一念也就走了样了,当有人问起此事,他们又会换种说法搪塞过去,你又有什么办法奈何于他。不管人家采取什么办法,反正是有了可以显赫的脸了,当然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吃这张脸,如同饭馆里的脸一样好用,谁让你生活在讲究脸面的社会呢。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个别人的个别现象,对于大多数正派人来说他们也要脸,但是绝对不会自己去要去活动,而是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如一些科学家、劳动模范、优秀教师等,他们的光彩照人的脸,就是用他们实在的劳动换来的。他们的这张脸不仅是给自己增了光,而且也给所在群体增了光,这样的脸应该人人要,人人有了这样的脸,我们的民族才更有脸屹立在世界上。如果用“要”这个字来表述的话,这样的脸就是得要就是得活动,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
所以我想,既然我们今天的生活讲究“包装”,讲究要脸,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情,我们不妨索性就来个关于脸的大讨论,免得一些心术不正的不要脸的人,用不要脸的办法要脸。商家如此,别的行业也不例外。为了个人的虚名实利的脸,而不走正道的要脸,这种人最后只能落个“三花脸”。
(本文责编:金 人)
作者:柳 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