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

  2011年6月11日晚,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结果揭晓,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榜上有名,成为迄今四届入选的40条街道中唯一的工业遗产街,也是河南省唯一一条荣膺此项殊荣的老街。
  洛阳涧西工业遗产街是指“一五”期间,前苏联在洛阳援建重点工程时建造的厂房和生活区等苏式建筑群,主要包括一拖、中铝洛铜等企业的广场、厂房以及涧西区2号街坊、10号街坊、11号街坊,面积约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0万左右。
  1953年初,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制订。当时朝鲜战争尚未结束,中国陆军尤其是空军的主力被吸在朝鲜战场,中国在东南沿海地区还没有掌握制空权并处于被封锁状态。为此,“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奠定中国工业基础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几乎全部放在背靠苏联、京广线以西、长江以北的内陆中西部地区。洛阳和太原、包头、兰州、西安、武汉、大同、成都被列为上世纪50年代中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一时间,100多名苏联专家、数万名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来到洛阳,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洛阳的工业建设……洛阳的土地上,留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最大的铜加工厂、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留下了一片见证两国文化交流的“苏式建筑群”。
  以第一拖拉机厂厂前广场为代表的“四大广场”作为突出建筑物的中轴线,对称布局,连成一线,构成一条5.6公里长的“社会主义工业建筑景观带”,雄伟庄严、气势磅礴、举世罕见,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工业遗产的最典型代表,具有明显的世界历史意义。广场以及建筑上装饰的镰刀斧头、红旗红星等政治色彩的标志物,都会让你的思绪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如果说洛阳工业区是中苏友谊的历史见证,那么,这特色鲜明的四大广场可谓这段历史结下的最耀眼的一颗“硕果”。
  第一拖拉机厂的正门为中街楼,两侧为对称的办公楼,中街楼的檐上部正中有由党徽、五星、旗帜、葡萄、太阳花等图案构成的厂徽,这是苏维埃文化及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标志,办公楼为四面坡的斗篷式顶,近中街楼部分略高且向外突出。厂区内车间的分布以中街楼北的南北向绿化带左右对称,整体建筑气势恢宏,具有独特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宏大叙事风格。正对中街楼立有毛主席塑像,为站立式,右手抬起作指挥状,这在当时是一种潮流和时尚,与社会、政治形势是息息相关的。
  铜加工厂的主楼为一平面呈现“凸”字形的三层建筑,只是中间部分做成四层,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呈中轴对称,每个窗户的尺寸都整齐划一,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
  “一五”时期陆续建设完成的有36个街坊,共计425栋楼房。2号、10号、11号街坊三个街坊的居民楼,是1954年9月最先开工建设的居民住宅楼。它们按照建工部提供的301号图纸建设,均为红砖红瓦,立面、门厅、扶手辅以装饰性回形纹,屋顶设有传统中式檐角,木地板铺地。这些民居建筑风格充分吸收了我国传统民族特色——飞檐斗拱、木结构等,色彩搭配相得益彰,用料考究,工艺精湛,街坊平面采取围合式布局,建筑之间的绿地及活动场地对升华邻里关系有很大作用。其中10号街坊是洛阳苏式建筑群中的经典建筑,代表了洛阳当时最高的建筑水平,1958年,10号街坊的建筑群与洛阳拖拉机厂的建设过程被拍成记录电影,成为当时新中国工业居民区的典范。2号街坊是洛阳市最早开工建设的高档住宅区之一,其样式是在征求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意见后,由毛主席亲自敲定的,习仲勋、纪登奎、焦裕禄等人曾在此居住过。其余街坊的居民楼,去掉了楼面装饰性花纹与房顶檐角,保留楼门的部分装饰性花纹,风格简洁朴素。以5号街坊为代表的明走廊楼房,个性鲜明、明朗大方、风格独特,与2号、10号、11号街坊的暗楼洞设计相比,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在洛阳人的眼里,这些经过几十年风雨的老建筑群,已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性记忆,成为洛阳人心中一份恒久的记忆。它们与北京的政治、文化建筑群一起,构成了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筑宏伟雄壮的交响曲,是新中国工业遗产的最突出代表。
  洛阳涧西工业区的规划,是由国家建工部城市规划局直接参与,在苏联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巴拉金的指导下进行的,既带有浓郁的苏联时期建筑特点,又富含我国传统建筑元素,是新中国城市工业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洛阳涧西工业区北依邙山,南临洛河,没有采取当时流行的以老城为中心的摊大饼式的规划模式,而是远离老城建新城,并且避开了东周王城、汉魏都城和隋唐都城三处大遗址,顺山沿河靠铁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布置了生产区、生活区、仓库区、文教科研区等,既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合理地进行了功能分区,又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和观念,被公认为是当时中国工业区最好的规划,被誉为“洛阳模式”。
  洛阳涧西工业区建设讲究对称布局,突出中轴线,雄伟壮观,个性鲜明,线条流畅丰满,善于铺叙细节,洋溢着崇高感和自豪感,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工业遗产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工业遗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情感价值。

       (本文责编:金 人)


      作者:张军善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