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市新区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建设
【提案背景】
据了解,虽然各地对城市新区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均有规划并有一定程度的落实,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主体责任不明,配套建设滞后;学位数量不足,大班现象突出;异地迁建学校,资金存在缺口;建设运行投入增加,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税费征收过重,学校移交受阻的问题,亟待解决。
【具体建议】
1. 强化属地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建议各地在进行城市新区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建设时,除政府(管委会)未开发建设控规学校用地由当地政府投资建设外,其余控规未建设学校按照土地权属情况,由储备平台或开发商根据各地总体规划控规的学校规模,在控规土地开发建设时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由各地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的相关指标投资建设学校后,移交当地政府举办学校,权属归当地政府。
2. 设置前提条件,完善建设配套。当储备机构所属土地开发建设时,由国土房管部门在土地招拍挂时设置学校建设条件,由承建开发商投资按《标准》建成学校后,无偿移交当地政府办学,权属归当地政府。
3. 明确资金渠道,确保教育投入。建议明确教育投入的资金渠道,适当调高教育配套费征收额度,并将教育配套经费和征地收益的10% 费用存入财政专户,专项用于义务教育经费支出。
4. 规范迁建程序,化解资金矛盾。在储备机构所属土地范围内建制学校因特殊原因迁建至当地政府用地范围内,应按照迁建地千人指标建设学校,其原规模学校征地建设和设施设备投资由迁建单位负责;按照迁建地千人指标规定建设超规模部分的投资,应由迁建单位在与当地政府协商迁建学校时协商确定。学校建成后移交当地政府举办学校,权属归当地政府。
5. 减免相关费用,破除移交障碍。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建校的积极性,建议减免征缴移交学校所产生的相关税费,促使已建学校及时交付政府运营管理。
(民进重庆市委会)
尽快开展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文明教育
【提案背景】
目前的市民化工作都在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物质层面的显性问题(如就业、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尚未关注到或者忽视市民化人口精神层面的城市文明教育,而这才是市民化的农业人口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产生心理距离的关键。
【具体建议】
1. 加强政策引导,切实把城市文明教育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解决农业人口市民化物质层面的问题为基础,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作为保障和提升,将二者结合起来同步推进。
2. 依托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为市民化的农业人口提供再教育服务。充分利用学校等文明场所,把城市文明教育纳入到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就业培训中去。
3. 以社区为单位,将城市文明教育深入到市民家庭。通过建立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文化馆等社区文明教育组织对社区市民进行教育;通过文明社区的创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等进行城市文明传播;构建社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向社区市民传递城市文明的正能量,宣传城市文明工作中的先进典型。
(民进安徽省委会)
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终端
【提案背景】
2011 年,国务院33 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意见》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建设气象预警信息体系,加快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接收终端建设。但在灾害预警工作推进中内蒙古自治区依然存在困难:目前已有的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如遇紧急情况没有直通民居的预警;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断电、基础设施损坏经常伴随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减灾和救灾的效果;重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的特点是越临近越准确,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3 个小时内的预报正确率最高,而大部分牧区接收不到手机信号,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只有无线广播的工作效率能够做到信息短时全覆盖。
【具体建议】
1. 建立全区性的以无线广播为主要手段的终端气象预警体系,构建使用具有预警功能的收音机为终端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即以我国现有广播体系为基础,建立包括农牧林区居民,以及易受灾地区城乡(苏木)居民在内的预警信息发送接收体系。
2. 气象预警体系应由地方气象部门牵头完成布置,才能有效地达到快速推进与准确布点的目标。现有广播平台每个站点其覆盖半径达150 公里~250 公里,基本涵盖了自治区全境,可直接利用进行无限播报。预警终端具有自主发电(手摇式)和无线电波远程控制开关功能,能够实现长时间待机并主动预警的功效。可依托气象部门各旗县驻地的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助理员体系,发放该设备实现快速启动项目。
(民进内蒙古区委会)
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提案背景】
目前,国学经典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少,一些经典诗词名著在教材中被删减。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品质品德的养成、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应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具体建议】
1. 加大中小学教材中传统文化所占比重。相关部门制定中小学国学教育实施方案,加大传统文化经典的研读和学习,并将其作为考核内容;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国学教育互动。
2. 保障中小学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统筹规划学校课程,合理安排学生时间 ;学校可通过举办课余活动,组织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学生时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加大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力度。加大传统文化在师范教育中的比重,提升教师的国学文化素养;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作为学校或教师的考核指标;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传统教育校本研究,提高教师国学研究能力和教育水平。
4. 在中小学校全面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教育部门编制统一的传统文化国学教材,使国学教育课本系统化、通俗化、基础化,用国学吸引、感动、滋养,并逐步在中小学校设置、推广国学教育课程。
(民进山东省济南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