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5 年12 月6 日在北京闭幕。这是民进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责、为人民服务”,委员们将继续肩负使命、怀揣希望、奋力前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职尽责。我们选刊4 位民进中央委员近几年来的履职工作亮点,供大家学习交流。
李焕喜:提高干部自身修养没有法外之地
民进北京市委会,是一个有着近8000 名会员的省级组织,从规模来看,在民进29 个省级组织中并无特别之处,但在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常务副主委李焕喜看来,首善之区的民进组织,自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也有着特别的责任。
民主党派从外部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焕喜说,核心是各民主党派要自觉和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团结带领各自所联系的人民群众,共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内部来看,李焕喜和他的团队调研发现,经历着改革开放大潮,经历着社会转型发展,经历着社会阶层、利益群体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多样化进程,参政党不仅面临着明显的参政议政能力不足的考验,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内部生态问题。
改善参政党内部生态问题,关键在提高组织和成员的政治素质,这也是民进近年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作为一个首善之区民进组织的专职领导,李焕喜从未放松过北京民进的理论学习,着力提升组织和会员的政治素质,多举措、多渠道地凝聚这8000 名会员的政治共识,努力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他带领市委会修订了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率先提高领导班子成员政治素质。在长期工作实践和探索中,结合北京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设计出了三层培训体系,即:利用民进中央、市委统战部和北京社院资源,进行会史和理论培训;利用市委会自身资源,开展入会前学习和入会后培训,提高积极分子和新会员政治素质和政党意识;利用区级组织培训班等基层资源,开展在基层参与活动、发挥作用的辅导。通过不懈打造这三层培训体系,北京民进收获了年均可培训300 余人次、培训覆盖面达90% 以上,有力提升骨干会员和新会员政党意识等良好成效。
他带领市委会紧密结合国情、市情、会情,创办“北京民进大讲堂”,打造会员喜爱的文化品牌;充分挖掘会内资源,通过先进会员宣讲大会、北京榜样推荐评选、北京市劳动模范微信专题、会员风景线会刊专栏等,开展“我身边的先进”学习活动,传递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能量。此外,积极发挥统战理论研究会作用,开展“参政党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首都新媒体从业人员统战工作研究”、“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理论和实践研究”等相关理论研究 ;充分发挥“一刊一网一微”(会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是古往今来贤达之士的共同美德,李焕喜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所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评价标准,其实也是对民主党派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和评价标准。从提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角度来说,没有法外之地,民主党派干部也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心中有国,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是时代对执政党和参政党成员的共同要求。 (施海燕)
许政涛:求证党派工作的“1+1 > 2”
接触过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许政涛的人,或许都有同样的感受,比起一般党派专职干部,他更像一位儒雅的学者。这印象,或许能从许政涛曾总结自己走过的人生经历里寻找出答案:无论是在黑龙江下乡、在静安区任职,还是走进民主党派工作,他说“在任何岗位,我从事的工作都与科研、课题有关”。
2013 年年底,许政涛和民进上海市委会便又接手了一个新的“课题”——开展一项贯穿民进各项工作、贯穿本届任期的主题教育活动,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两年来,许政涛也正是以他对教育的情有独钟、以一种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民进上海市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按照民进中央的统一部署,带领上海民进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探索总结规律,取得丰富成效。在总结学习实践活动阶段进展情况时,他们将工作实践提炼为“形成一个常态”(主线引领各项工作)、“聚焦两个重点”(学习内容重点和活动对象重点)、“协同三个层面”(市委会、区县基层委员会、基层支部)的基本经验,在民进中央举办的学习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上作发言,向全会介绍工作经验。
民主党派省级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不好当,许政涛总结自己几十年来从事近十个工作岗位的工作经验认为,但凡做好一项工作,必须“两头依靠”。首先要领会、贯彻好上级领导的意图要求,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依靠团队的整体作用。领导的支持与团队的合力,是做好工作、取得优势的前提,要发挥出这“1+1>2”的整体效应。
从市委会层面,如何做好民主党派工作呢?许政涛也谈了自己最深刻的“1+1”的体会。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会中央的各项决定决议。这是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的着力点在于结合上海实际,加强实践探索。二是积极为会中央决策提供地方经验。这是履行职责的重要任务,完成的关键在于把握好落实与提炼的关系,加强实践总结。
许政涛说,与课题、科研相伴,可以激发思考活力,让人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全面,并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或许,这便是他儒雅背后坚强的信念之骨。多年来,正是凭着这股搞“科研”、攻“课题”的不懈探索精神,许政涛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不断求证,一个省级组织在民主党派工作中可以发挥出“1+1>2”的大作用。
(施海燕)
张效民:我对当民进中央委员的一些认识
自2002 年以来,我任民进中央委员已经是三届了。我一直认为,就我自己而言,能当上中央委员,完全是因为组织的培养和工作的需要。我当中央委员的时候,是民进深圳市委会副主委、南山总支主委,完全属于基层会员;而且在工作单位的实职也只是南山区教育局的副局长。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一直对各级统战部门和民进各级组织怀有强烈地感恩之心,认为只有努力做好党派和本职工作,才能对得起组织的关怀和培养。如果说我在党派工作和实职岗位上也做了一些工作的话,那么这种机遇是民进中央和各级民进组织给的,也是由于中共各级统战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对此,我将永志不忘、永怀感恩。
我也一直认为,担任中央委员职务,既有荣誉的成份,更多的还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一种不可推卸的义务。常言道,在其位,出其力,谋其政。民进中央委员人数不多,担负着决定民进重大问题的责任。因此,每一位有幸成为其中一员的同志,都应该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践行自己的义务。否则,就是尸位素餐,就不应该去担任这种职务。近些年,在民进中央委员和各级地方组织的委员中,确实有一些不能履行基本职责和义务的委员,我觉得不应该出现这种状况。中央委员不是荣誉职务,是实打实干的职务,不能因为一些人学术或专业成就大、地位高而虚授。这十几年来,我总是积极参加民进中央全会和民进中央及各部门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自觉维护民进中央和省委会的权威,认真落实民进中央和省委会的决策部署以及分配的工作任务,也总是认真、努力地争取创新、稳妥地推进各方面工作。所幸深圳民进在自身建设、履行职能、社会服务和本职工作各个方面均有所作为,取得一定成绩。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就是因为,我是民进成员、民进地方组织负责人、民进中央委员,我不能给民进组织抹黑,不能给“中央委员”这个称号丢脸。
我还认为,民进中央委员会中,人才济济,他们是各方面最为优秀人才的代表。和他们比较起来,我的差距可用“判若云泥”去形容。同时,作为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要代表党派去参加政治协商,履行参政议政职责,个人的学养学识、视界视角、能力水平的差距也不可以道里计。要缩小这些差距,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生活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向本党派和其他党派同仁学习,努力扩大视野,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应该说,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人才荟萃,观念开放,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改革开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对于党派同志的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形成强大压力,也为我个人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条件。我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对教育工作相对熟悉,但由于长期坚持向各方面学习,汇聚会内外智慧,在深圳十几年的履行职能中,深圳民进既能就教育问题建言献策,也能围绕中共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就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诚信建设、法治城市建设、新区设置、卫生体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海洋城市建设、广东、深圳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作用发挥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体现了较高水平,受到中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于学习的坚持不懈。
作为一名中央委员,除了比其他会员和骨干成员有更多的付出与奉献外,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加坚定的政治立场,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论认识,更加高远的政治识见,更加强烈的自律、自警意识,更加公平公正、与人为善、谦虚谨慎的人格魅力。总的说来,就是要在社会上和民进组织内部,树立起良好的党派代表形象。中央委员应该在各方面都成为各自环境中民进的形象代言人。对此,我心向往之而不能至。分享给大家,我想,我们的中央委员都有这样的追求吧。(张效民)
杨建德:以改革创新推进基层卫生工作
杨建德是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副区长,在区政府领导班子中分管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等工作。作为在政府任实职的党外干部,他深知是多党合作制度为自己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做好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如何才能以实际行动践行严隽琪主席提出的中央委员要做六方面“模范”的要求。
杨建德的体会之一就是要敢于改革创新,才能将分管工作做得更好,为参政议政打好实践基础。近年来,对于分管工作,他始终坚持以改革的思维来思考工作,以创新的手段来推进工作。谈到卫生领域改革,杨建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在他看来,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和成绩正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具体体现。
武侯区有3 个区属医院和11 个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改革前,卫生服务中心的药房是隶属于每个中心的,由中心主任负责,医药不分,其间出现了很多违规违纪事件,药房管理水平也差。通过深入调研和学习,杨建德积极推进基层医改工作,探索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试点药物供应链延伸新模式。药房托管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再设置药库,变托管前的采购期结算为终端销售结算,实现了药品零垫资、零库存、零损耗。
自实施药房托管起,仅此一项为区财政节约流动资金800 余万元,彻底改变了原有药房资金积压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供应率比托管前提升了5~10 个百分点,提高了药房的管理效能。在保证药品零加价的前提下,压缩了药品供应链中间环节的利润,实施药房托管工作以来共收取药房托管企业药房托管管理费855.82 万元,为武侯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筹得了资金。
改革前,按照小而全的传统模式,武侯区每个卫生服务中心都配备了医学检验检测科室。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杨建德带领卫生局的同志积极探索医学检验业务外包,将医学检验业务的管理工作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剥离。通过改革,减少了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检测仪器投入和人力配置,降低了运营成本和运营风险。
开展医学检验检测外包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检验检测项目从外包前的26 项提升到现在的250 余项,其项目完整全面性等同于华西医大检验室。由专业检验检测机构承担检验检测工作,其严格的服务流程、运行效率、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大大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即享受三甲医院检验项目和检验质量的质优价廉的服务。(叶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