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经农业部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农业部下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十三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科学观测试验站建设名单的通知》(农办科[2016]29号),将“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的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在华中农业大学。
该实验室能最终花落华中农业大学与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委会原副主委唐瑾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2015年以来唐瑾连续两年对国家马铃薯产业发展给予关注,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实施的建议》,后又于2016年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的建议》,该建议当年被全国政协予以立案,并交由国家农业部办理。
《关于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的建议》中指出,随着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气候变化加剧,大宗粮食作物的增产空间不断压缩,马铃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难以替代的战略地位。中南地区覆盖我国马铃薯南方冬作区和中原二季作区两大种植区域,种植面积1500多万亩,占全国18%左右。该区域也是种植效益最好和马铃薯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2003年,湖北省依托华中农业大学马铃薯实验室建立了“湖北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湖北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了马铃薯功能基因组和遗传育种团队,并被评定为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团队。因此,在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希望国家制定在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规划,并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推动中南地区的马铃薯系列工程技术研究,提高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与竞争实力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部接到提案后,非常重视,在多次与提案人唐瑾进行沟通的前提下,进行了回复。回复认为提案的建议非常及时、必要,可操作性强。回复详细介绍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情况,并阐述了“十三五”期间农业部重点实验的建设思路,根据马铃薯的产业需求和行业特点,已设立了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其中,建设命名了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马铃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薯类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4个重点实验室,并在湖北、山东、云南、福建、甘肃、内蒙古、四川等地建设命名了7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下一步,将在科技资源配置、条件能力保障、运行管理机制、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加强对本学科群及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提案自2016年3月全国两会提出,到当年12月底农业部确定在华中农业大学设立“农业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历时不到1年,体现了农业部重视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程序规范,办理机制健全,突出办理重点提案的责任意识,将提案建议与农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有机结合,与推进农业改革进行有机结合,以及提案办理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
【提 案】
关于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的建议
唐 瑾
随着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气候变化加剧,大宗粮食作物的增产空间不断压缩,马铃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难以替代的战略地位。中南地区覆盖我国马铃薯南方冬作区和中原二季作区两大种植区域,种植面积1500多万亩,占全国18%左右。该区域也是种植效益最好和马铃薯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因中南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对马铃薯抗寒、耐热、早熟、抗高温高湿、抗病虫等性状具有特殊要求。
为此,我们在2015年提出《关于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实施的建议》的基础上,再次提出在中南地区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的建议”。
一、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
(一)在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的必要性。一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位于中南地区的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融合学科优势力量,能带动促进中南地区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中南地区范围广,辐射带动效应明显。三是该区域马铃薯生产效益好,产业发展速度、产业需求明显快于其他区域。针对该区域马铃薯基础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与关键技术的研发,亟需建立国家级“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助力该区域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四是中南地区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在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有利于解决该区域特有的遗传学、生理学及资源材料创新等基础问题。
(二)华中农业大学现有“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秀创新团队和科研人才基础雄厚。2003年,湖北省依托华中农业大学马铃薯实验室建立了“湖北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湖北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了马铃薯功能基因组和遗传育种团队,并被评定为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有国家青年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部薯类专家指导组成员等。
现有从事马铃薯基础生物学、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加工利用以及马铃薯机械等研究的固定人员30余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人;参与马铃薯研究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0余人,力量雄厚。
(三)成果得到国内外公认。团队近5年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植物生物技术学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实验植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育成马铃薯品种4个,创新遗传资源40多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近5年承担国家863计划、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及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湖北省政府产业发展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四)国际合作交流广泛。该“中心”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但丁大学和詹姆斯·哈顿研究所、加拿大农业部马铃薯研究中心、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德国马普植物生理研究所等10余家马铃薯研究顶级单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有关建议
(一)制定在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规划,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一是由农业部牵头,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合作,邀请有马铃薯种植、实验、研发的高校有关专家学者充分调研、论证中南地区,尤其是仍然贫困的老少边穷地区和贫困山区的马铃薯种植现状与需求,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的“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优势和条件,制定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规划。二是将此规划作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上升为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以获得国家政策、资金、科研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推动中南地区的马铃薯系列工程技术研究。在华中农业大学“湖北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具备的科研基础上,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一是填补中南地区至今尚无国家级马铃薯基础研发平台之空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二是利用国家级马铃薯基础研发平台为该区域及辐射区域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研发支撑;三是要系统研究马铃薯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调控,熟期、产量、品质和特异抗性性状等的形成机制,重要性状遗传资源挖掘与资源创新,以及构建现代育种技术平台;四是为今后建立“中南地区马铃薯产业科研基地”与该区域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提高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与竞争实力发挥重要作用。
(三)将建立“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与中南地区老少边穷和贫困山区人民的扶贫脱贫相结合。一是充分发挥“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科研科技作用,扶持这些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南地区范围广,有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神农架以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生活在这些地区的百姓大多主要靠种植马铃薯为粮为菜。这些地区山多,高温、高湿、高寒兼有之,马铃薯产业发展面临病虫害、熟期、产量、品质和特异抗性性状等一系列问题。 “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有利于融合学科优势,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带动老少边穷和贫困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二是利用“农业部中南马铃薯重点实验室”科研科技、教育优势与作用,为这些地区培训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有实践经验的马铃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农民技术员等,为老少边穷和贫困山区扶贫脱贫工作增添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户自我脱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