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胡炳麟,民进会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第16批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队长。分队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摩洛哥。习惯于在大上海行医的我们,还是被那里落后的医疗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震惊了……”“虽然回国已大半年时间,但在摩洛哥的一点一滴仍历历在目。”初见胡炳麟医生,是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的门诊室里,他精神抖擞,精力充沛,言谈间仿佛又回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胡炳麟是2016年受上海中医药大学委派担任第16批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队长,带领全队圆满完成两年的援外任务。在那里,他成为传播中医文化的使者,让中国针灸推拿在非洲这片热土上焕发靓丽色彩。
万物得其本者生 百事得其道者成
“那里的大片土地,是人际荒芜的戈壁;三毛故事里的西撒哈拉那里的肉摊卖的是骆驼肉;摩洛哥的菜摊永远只卖土豆、番茄和黄瓜,蓝白小镇舍夫沙万是山里巴掌大的小镇,想吃绿叶菜,要开几个小时车到山外才能买到……”说起在摩洛哥开展医疗支援的艰苦性,胡炳麟形象地诉说着。“马拉喀什夜市为何有名?因为白天50℃,路边连仙人掌都种不活。”
“我去非洲不仅是带去推拿针灸和中药材,更是带去医疗技术和医学资料,不仅仅是‘输血’更是‘造血’。”说起这两年间的最大收获,他娓娓道来。“主要是积极探索援外医疗新模式,让‘中国针灸中心’升格为‘中国—摩洛哥中医药中心’。”
这是他自己给自己压担子,他半开玩笑地说,“平时的娱乐活动就是,马不停蹄赶往摩洛哥公立医院、私立诊所实地考察,与当地医生、管理层沟通交流,网上收集摩洛哥医疗信息……把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汇总,传递回国内,供决策参考”。
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来到摩洛哥后,胡炳麟等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依托互联网完成边远地区远程医疗服务的设想,尝试发挥国内互联网医疗资源优势。他认为,这可以使更多摩洛哥边远地区的老百姓共享中国现代中医药发展的最新成果。
有一天,胡炳麟在为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学校长夫人治疗关节炎时,得知陪同看病的校长先生在为困扰自己多年的皮炎烦恼。胡炳麟为他初步检查后,立刻联系岳阳医院皮肤科专家,通过视频远程为校长先生作了详细诊断和处理意见,通过翻译向他阐释了中医对皮疹的认识,叮嘱了日常饮食的注意事项,配制了医院自制的中成药,有效缓解了皮炎症状,优质高效的远程中医医疗服务得到了他们夫妇的高度认可。
两年里,胡炳麟带领分队成员多次赴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和卡萨哈桑二世大学讲课,先后完成与两所大学的合作项目洽谈,有力促成签署了多份合作意向书,落实了上海卫计委代表团与卡萨卫生局会谈,使“中国—摩洛哥中医药中心”筹建工作迈出实质性一步,穆罕默迪亚分队在他的推动下,对外医疗的诊疗和教育体系构建了新框架、拓展了新项目。
“许多摩洛哥人得知在穆罕默迪亚有中医中心,他们会从各地坐车赶来,我们收治的病种也越来越全,有效缓解了当地公立医院的医疗压力。”当被问及上海中医医师们来到后当地民众的态度时,他自信地说。
中医推拿是“有功夫的massage”
“我发现通过上海中医师们多年的努力,中国中医针灸已在摩洛哥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中医推拿知名度就没有那么高了……”胡炳麟言谈时的神情中流露出一丝期待。为了让摩洛哥人民更多了解中医的理念和文化,顺应摩洛哥医护人员和患者要求,胡炳麟带领团队借助岳阳医院推拿科的学科优势,在中医中心内增设了“中医推拿专科门诊”,进行中医推拿及中医康复宣教。
结果,针对脊柱病的推拿治疗效果甚佳。“有的病人拄着拐杖进来,出门时行走自如,连拐杖都忘带回去了。来中医中心治疗的患者描述中医推拿是‘有功夫的massage’”,胡炳麟笑语。
“我家从爷爷辈开始就是中医师,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从事中医推拿对我来说是极其自然的选择。”当被问及如何会走上中医医师这一职业道路时,胡炳麟自豪地诉说着家学渊源。“我的儿子已经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将接力完成家庭的托付”。这一托付既是一个家族的传承,也是一位父亲的期许。其实,胡炳麟的爷爷和大伯都是小有名气的中医师,他受从善积德的家教影响,从小就立志悬壶。博施济众、妙手仁心,是对他近三十年从医经历恰如其分的评价。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和贡献,聚集了众多推拿领域的老前辈,胡炳麟非常珍惜毕业后就踏进这一推拿圣殿工作和学习的机会。“秉师传、参西法”,凭多年勤奋,虚心向学,他传承了中医传统推拿精髓,积累了丰富的推拿临床经验。为方便患者就诊,胡炳麟还长期坚持周六义务加班,连脱产培训期间也未中断。“我所做的是我应该做的。”质朴的话语中饱含着对职业的坚守和憧憬。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
那时胡炳麟刚到摩洛哥不久,有位华商介绍了他的摩洛哥客户larbe来中医中心看病,“是个年轻健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几乎是被他的两个朋友半扶半拖着进了诊室”,胡炳麟描述着当时的情景。
“毫无疑问,这位是不想手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中国医疗队求助的。”胡炳麟在为他推拿针灸治疗后,疼痛立刻减轻,能自己下地行走了,“尽管他只会阿拉伯语,影响了和中国医生的直接交流,但看得出他眼里的敬佩与看到治愈希望后的光芒……”
“三周后他痊愈了,中国医疗队神奇的推拿功夫在华人以及摩洛哥商人圈里传开了,不久后,当初陪同的摩洛哥人把他的亲戚从几百公里外的菲斯接到穆罕默迪亚,随车来了四五个人,狭小的诊室一下显得更拥挤了。”老人居然已经98岁了,穿着柏柏尔族服饰,双膝关节因疼痛几年都没伸直过了。在大家围观下,胡炳麟给老人做了检查和治疗,“老人膝关节能比较舒服的屈伸点了,老人说的柏柏尔语也只有陪同家属听得懂,我猜得出老人是在真诚的感谢并给予祝福,希望再次来治疗”。
这件事情让胡炳麟很有成就感,刷新了他在国内接诊病人的年龄记录。“每治疗一次等于对着一群人做了一次中医宣传,启发了当地人学习的兴趣。”胡炳麟表示。
胡炳麟意识到,中医作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系的现实载体,可以通过中医这个平台将中国本土文化,逐步推广至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于是他先后举办了5次中医推拿宣讲活动,会场座无虚席,很多人是站在墙边甚至直接坐在过道台阶上,听众有大学生、职员、医生,甚至一些官员,连摩洛哥首相夫人也专程赶来学习推拿手法和辨认穴位。胡炳麟说,在他担任队长的两年时间里,成功地让不少当地人学会了一个新单词——推拿。
让摩洛哥患者避免手术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有一次胡炳麟在例行巡视候诊区时,发现有个黄头发的白人小女孩怯怯地躲在人群里,引起了他的注意。询问她妈妈得知小女孩叫Gabi,7岁,父母都是在摩洛哥工作的美国人,小女孩张口只能塞入1个小指。“摩洛哥医生告诉她们,一定要做手术治疗才能恢复。女孩怕打针,家长怕开刀。”
胡炳麟注意到小孩肩有点高低不一,凭经验检查了她的颈椎,果然是第一节颈椎偏了,胸背脊柱还有点侧弯,胡炳麟说出自己的诊断意见,“小孩病根是在寰枢椎错位”。得到她母亲允许后,看似简单地拿捏了一下,小孩立刻能正常张嘴,双肩也无高低差异了。“听到以后可以不用开刀了,孩子高兴得蹦起来了。”后来她们母女来复诊时,巧遇摩洛哥电视台2M台实况采访,面对镜头,小女孩的母亲用英语讲述了她女儿在中国医生的帮助下,通过保守治疗成功避免手术的故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啧啧赞叹中医推拿的神奇疗效。
2017年,摩洛哥最大的电视台向摩洛哥全境播放了穆罕默迪亚队专题节目,赞扬中国医生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行为。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立曾率队来分队调研,编写了《走进摩洛哥穆罕默迪亚中医诊疗中心》通讯稿由新华社发表。2018年新华社再发《行针万里远大爱援摩人》专稿。《人民日报》采访编写了《中国医生,我的朋友!》通讯稿。同时,摩洛哥中医中心工作照出现在2018年中非医药合作论坛展板上。
走过的是时光,留下的是胡炳麟等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奋斗的故事。正因为有了他们这一批人的传承和接力,中医精神和中医文化终将跨越时空,显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