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田耀旗,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无锡市政协常委,民进无锡市委会副主委、民进江南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领域一区TOP期刊发表SCI论文42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6件(美国、日本发明专利7件),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入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
用什么方法能防止淀粉回生呢?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便开始对此进行研究,以期从根本上消灭这一现象。但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研究成果喷发的鼎盛时期,此领域便进入了瓶颈期。“我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这一研究方向确实十分冷门,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但那时候就很倔,坚信热爱、坚守,总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当民进无锡市委会副主委、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田耀旗回顾自己早年步入淀粉科学的科研道路时这样说。
田耀旗从事淀粉科学与低GI米饭开发及产业化工作已有十余年,为显著提升我国淀粉科学与健康食品绿色加工技术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将自身热爱装点过的青春,融进每一口热气腾腾的米饭里。
十年铸剑,实现低GI食品新突破
2006年,田耀旗考上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研究生,从此与淀粉结缘,并进行系统研究。之后他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学,与合作导师结下深厚学术情谊,带着问题求教求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后来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访学归来,田耀旗开始全身心铺在淀粉回生控制研究与低GI食品的开发上。低GI食品是低升糖指数食品的简称,而这种食品对保障广大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田耀旗介绍说,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病,我国患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达到1.4亿人,“这类患者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吃普通淀粉类主食,普通淀粉类主食由于在体内很容易消化,血糖响应很快,对患者的血糖调控极其不利。”田耀旗在研究中发现,慢消化淀粉作为一类淀粉质低GI食品配料,能够在提供人体基本所需能量同时,延缓淀粉类米面制品的体内消化能力从而控制血糖。
既然前期在淀粉回生控制研究方面难以突破,田耀旗决定转变思路,把淀粉回生重结晶过程加以利用,将大宗廉价玉米淀粉资源通过回生结晶的方法转化成高附加值慢消化淀粉,再通过复配大米粉、挤压成型造粒出低GI米饭产品,成功地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膳食途径。
田耀旗十多年来专注于淀粉科学与低GI主食领域,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科研,初心不改。在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项目、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资助下,基于慢消化淀粉主体原料制备得率低的问题,田耀旗及其团队构建了高浓度底物酶法反应体系,淀粉固形物含量由传统5%~7%突破性提高至35%~40%,实现了单位产能提高5倍以上,节省至少30%水分干燥成本。同时,基于慢消化淀粉耐热加工性能差问题,他们发明乳化剂诱导淀粉结晶转化技术,满足了后续热加工及口感需求。此外,针对慢消化淀粉加工成型难问题,他们通过研制开发新技术,实现了再造低GI米饭与大米形似神似,并将关键技术成果形成了系列自主知识产权。
回顾研发艰辛历程,田耀旗感叹:“涓滴之水终能够磨损大石,不是因为它气力富强,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的创新探索,如今工业化制成的低GI米饭产品质构、风味良好,GI值低于55,形态类似度达到90%,通过中国轻工联合会组织专家鉴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桃李芬芳,以科技成果造福于民
田耀旗始终秉承“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
淀粉科学的研究需要一代又一代英才接续努力、不断开拓,为此田耀旗积极参与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培养了大批从事淀粉基低GI特膳米面制品研究与应用的专业人才。在课堂上,他热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本领去适应新时代,迎接新挑战。一位毕业学生深情地说:“田老师亦师亦友,待人平和,学术严谨,教导我们为人处世,能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是我一生的荣幸。”
基于过硬的专业知识与多年的科研经验,田耀旗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理解得很透彻,并身体力行。他说:“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服务国家战略,造福于民,这是科技工作者岗位的意义所在。”
在教学科研之余,田耀旗不忘公益科技服务,奉献社会。作为民进无锡市委会副主委、民进江南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他积极打造基层委员会和常州王甲村结对帮扶活动品牌,将国家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付诸实践,推动扶贫项目健康发展,成效显著。至2019年底,王甲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家庭年收入提高到10万元,田耀旗也被授予王甲村“荣誉村民”称号。
田耀旗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关于淀粉科学与健康食品的研究仍在继续,还有无限的科研抱负亟待施展。我们期待在未来见证田耀旗和他的团队取得更大的学术贡献。
(202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