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推动端砚在传承保护中高质量发展

  人物名片
  柳飞,民进会员、柳派砚雕传承人。中华传统工艺名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柳新祥端砚艺术馆副馆长、肇庆市某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艺术设计总监。2023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曾获“全国技术能手”“新世纪之星”等称号。
  柳飞作为一名中华传统工艺名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已经将端砚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荣誉在身,他却十分坦然:“我想,未来我会做好两件事,其一是着力提升端砚制作技艺,其二是弘扬和传播端砚文化,为端砚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拾父辈手艺
  噔、噔、沙、沙……还没走进工厂,就听见工厂木槌敲打砚石和刻刀铲石的声音。年少时,无数次放学后,柳飞回到父亲柳新祥的工厂内,在父辈师兄们雕刻端砚的工作中写作业、玩耍。尽管耳濡目染之下,他对端砚有着一种亲切感,但他眼见的是师傅们苦苦雕刻中的辛劳。
  “其实那时候,已经开始接触到端砚雕刻的基础知识,也对端砚有了初步认识。”柳飞介绍,看到师兄们一方砚短则刻上几周、长则刻上数月,这样枯燥乏味的生活并非他的梦想。为此他心里暗暗下决心:以后绝对不制端砚。
  谁知,大学毕业后不久,柳飞就改变了想法。毕业后,他先在一家电子公司实习,后来尝试跟父亲学习砚雕,并且用了一块15厘米的砚石练手雕刻。“我还记得那块砚叫《旭日东升》,后来竟然被一个客人看中,卖了3000元!”作品得到了肯定,巨大的荣誉感和满足感扑面而来,从此,他对端砚更加有了兴趣,并逐渐收心,一心一意跟父亲钻研端砚艺术。
  虽然出身于砚雕之家,柳飞的经验并不多,何况端砚集中了雕塑、书画、金石、文学、历史等文化艺术,学习砚雕不仅要有美术基础,有端砚理论知识,更需要提高端砚技艺。为此,柳飞虚心跟着父亲系统地学习端砚技艺和雕刻技法,并勤学苦练,3年后他才认为自己“入了门”。
  传承柳门砚派
  柳飞的父亲柳新祥,曾在故宫博物院下属的中国砚文化研究所任职,主攻历代“御用砚”及名家藏砚的修复和仿制。后来他从首都来到砚都肇庆定居,并自创了“柳门砚派”,以其严谨、对称、古朴的宫廷砚雕风格深受国内外藏家的喜爱。柳新祥先后获得“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等称号。
  在父亲的教导下,柳飞自然而然成为“柳派砚雕”继承人。“我首先学习他的创作风格,比如仿‘宫廷砚’的设计、形制、技法等。坐得住、耐下心,学好扎实的基本功。”他说。
  16年的潜心钻研,让柳飞对端砚有了更多认识。一方原石到手,他先观其形、辨其质,再因材施技,进行设计创作,再画图稿、雕刻成砚。在此基础上,他充分发挥“柳派砚雕”古朴、浑厚、精致等特长,在端砚形制、题材、技法上开拓创新,作品既有古砚韵味,又有时代气息。柳飞还结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开阔砚雕思路,为端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紫端色厚,白端精品难寻,绿端却可以因其石皮、俏色,而更容易创新加工。“比如这款绿端,我们就根据砚台上面的颜色创作成竹节砚。”他拿起一方砚台介绍,采用绿端制作的文创类砚台,可以保留绿端特色,在视觉上更加丰富,既可以当小型砚台使用,也可以做笔洗、摆件,对游客来说就是方便容易携带的礼品。
  用柳飞的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端砚发展要想得到广大市场认可,就应该融入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里。为此,他以绿端、白端为原材料,制作出茶道、香道、文房四宝类小型文创作品共十余款,如杯垫、香插、笔架等,造型栩栩如生,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
  拥抱新时代
  辛勤耕耘终有收获。多年来,柳飞先后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文房四宝行业青年之星”、“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等称号。
  柳飞的多件端砚精品也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其中,作品《仿清瑞狮套砚》《仿西周·虢季子白盘砚》分别获第九、十届全国“中艺杯”优秀作品金奖,《龙邀神州砚》荣获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兰亭序砚》获第八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而令柳飞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数《鼓形·龙腾盛世砚》。该作品由柳新祥、柳飞与13位师兄弟共同耗时十年雕刻而成。2013年,此砚获“扛旗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鼓形”端砚。这也是柳飞职业生涯中雕刻时间最长和难度最高的作品。
  如今,柳飞并不满足于得心应手的自我重复,而是不断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端砚雕刻技艺,同时也借助新型业态,以产品+电商+文旅产业化经营模式,为产品搭建展示、推广和销售平台,扩大端砚品牌效应,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他透露,在推广端砚文化中,他还专门成立公司,搭建端砚研学旅游版块,与珠三角核心城市合作,吸引更多外地人了解端砚、体验端砚文化,擦亮“中国砚都”金字招牌。
  此外,柳飞还积极推动大、中专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生与制砚大师建立“一对一”人才培养计划,鼓励老中青制砚师傅多带徒,以推动端砚在传承、保护中得到高质量发展。

  (2024年5期) 


      作者:□肇 宣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