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连接山海的“甜蜜”守护者

  人物名片
  陈忠法,民进宁波市委会委员、民进浙江万里学院支部主委,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202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7月的青田山区,青山绿水间,小蜜蜂在朵朵山花上飞来飞去。不远处的土蜂养殖基地里,有蜂农专门为它们设置的蜂箱。每到这时,山区蜂农的“老朋友”——民进会员、浙江万里学院教授、浙江省科技特派员陈忠法总会如期而至,询问养殖情况,解决技术难题。对青田县蜂农而言,这些蜂箱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也是陈忠法和农民们共同的“甜蜜事业”。
  自2003年结对服务青田县以来,经陈忠法培训的农民已超过2750人次,重点服务企业30多家,累计带动600多户农户和养殖企业增收数千万元。其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202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发展科技致富路
  “陈老师,您来啦!”在青田县季宅乡圣鸽家庭农场里,负责人正在蜂场巡视检查蜂群,看到满头大汗的陈忠法走来,赶忙放下手里的活去迎接。他是陈忠法“甜蜜事业”的受益者,而几年前仅凭感觉养蜂的他一直苦于没有专业知识,蜂蜜产量总是提不上去。
  2017年4月,陈忠法从青田县祯埠乡改派到季宅乡担任科技特派员。凭借多年工作经验,他发现这里地处偏僻、资源贫乏,但地理环境却非常优越。
  劳动力少、自然环境好,是否可以发展养蜂产业?于是,陈忠法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户生活,与乡政府积极沟通,沿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在当地进行土蜂养殖的科技扶贫项目。
  圣鸽家庭农场就是陈忠法在季宅乡重点打造的第一个土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他对农场进行了改造,种植了紫云英、荞麦等蜜粉源植物,并建设了专业的蜂蜜加工间,用以生产优质卫生的土蜂蜜。除此之外,陈忠法还帮助农场注册商标、设计包装、寻找销路。现在,该农场的蜂箱从最初的几箱已经达到了500多箱,年产值近60万元,蜂蜜产品获“丽水山耕十佳蜂产品”,农场也被评为省级美丽农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等。
  “甜蜜事业”在农户间有了美誉,陈忠法又紧接着培育了更多的农民技术员。多年来,他累计举办农技培训班50多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7100多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忠法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坚持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在他的推动下,季宅乡还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和“季宅蜜蜂之家”,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服务蜂农,带动全乡150多户农户养蜂2200多箱,年增收约150万元。
  当好生态守护者
  “青田的美需要有意识去保护。”初来青田,这里的山青水绿让陈忠法印象深刻,但是靠养殖山羊、鸡鸭、生猪等畜禽为生的村民,不仅缺乏技术,养殖规模小,还有畜禽养殖排泄物不能很好处理,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从小长自农村的陈忠法对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有着切身体会,对农村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也有着切身感受。如何既能守得住青山绿水,又让农民发家致富,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
  2005年陈忠法来到青田后,发展的第一个项目是“种草养羊”。他一方面指导村民人工种草,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良种波尔山羊,发展规模养殖示范户,推广应用山羊高效养殖技术,生产优质肉用山羊,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2008年,他主持的“养生鸡中草药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及产业化经营”项目获得国家星火计划资助。
  一通百通,陈忠法将这种巧妙利用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到湖羊、肉兔、蛋鸭等畜禽养殖上。为加快推广,他还积极协助组建了十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进行产业化推广发展,累计带动数百农户增收致富,促进山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搭建共富同心桥
  2024年,是陈忠法担任科技特派员的第21个年头。在这些年里,除了指导养蜂,他还指导过猪、牛、羊、兔、鸡、鸭、田鱼、中华鳖等畜禽和水产的养殖,以及茶叶、竹笋等农作物的种植。在青田县30多位科技特派员中,他是唯一一个畜禽养殖专业的,不仅他对接服务的乡镇,其他乡镇遇到有关养殖问题也都会来找他咨询。
  在农村基层服务遇到的实际问题很多,陈忠法主动求教,在村里田间向农民学,参加培训班向同行学,在实验室里作对比研究,用21年的踏实工作将自己打造成了畜禽养殖业的“全能教授”。
  2004年6月,陈忠法加入民进。在他的影响下,支部会员纷纷参与对青田的帮扶协作,他与青田的故事从“单兵作战”变为了团队合作。2019年6月,在陈忠法的推动下,支部与季宅乡签订了协议书,挂牌成立了服务基地。2021年,支部又在青田县季宅乡学校建设“蜂文化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为弘扬蜂文化、助推季宅乡养蜂产业发展筑牢基础。成为市政协委员和浙江万里学院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后,陈忠法通过市两会平台为加强产村融合、校地合作积极建言献策,同时,带领学校劳模先进多次开展“劳模进校园”“劳模讲堂”宣讲活动,希望链接各方资源,共同抒写“山海协作,迈向共富”的美好未来。
  有人问陈忠法:“怎么还在当科技特派员?”他说:“每当我帮助农民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能够得到农民的喜爱、欢迎和认可,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2024年11期)

  


      作者:□本刊特约通讯员 吕 飞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