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刘剑,民进辽阳经济支部副主委。辽宁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特邀副会长,辽宁省辽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辽菜襄平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古城辽阳,刘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作为辽阳乃至辽宁省餐饮界的领军人物,他所制作的“红焖猪肉”被评为“辽宁知名风味”。
刘剑是在听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中长大的。太子丹、王尔烈、努尔哈赤、汉墓壁画、辽阳八景等与辽阳相关的故事和传说经常是一家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小时候的耳濡目染,传统文化影响,良好家风的熏陶,为襄平宴奠定了坚实的想象力基础,成为襄平宴第五代传人刘剑创新发展的生动素材。
1992年,刘剑怀揣着对烹饪的热爱,承包了厂里的食堂。他认为,“食物不只是用来饱腹的,而是一种感情和感受的表达”。创办餐厅后,刘剑将它定位为社区类饭店。这在当时,需要有极大的决心和勇气。餐厅位置偏僻,加之企业解体,带走了不少人气。然而初心不改的刘剑认为,一家成功的饭店,不应该仅是顾客吃饭的地方,更应该有街坊邻居的悲欢离合,有家长里短须臾不离的阴晴圆缺,即使是一碗平常的米饭,也应该有十足的本土味儿,有父老乡亲值得永远铭记的感觉。
从挡车工到厂里食堂的厨师,再到承包食堂、创办餐厅,刘剑始终坚持着对中式烹调技术的执着和热爱。刘剑自20岁入行就开始自学理论,关注每一道菜如何配料,如何上色和用油,同时也追问为什么要这样,不断找到突破口。之后为了更好地做好餐厅工作、提高烹饪技术,创新制作新的符合大众口味的菜品,刘剑多方拜师学艺,先后受烹饪大师刘振远、刘国栋的精心指导,拜烹饪大师姜宪来和辽菜泰斗刘敬贤为师。
通过不断刻苦钻研,刘剑的厨艺突飞猛进,所创作的菜品也深受百姓青睐。几十年的积累与创新,他积攒了自己的“家底儿”——招牌菜,哈鱼饼子、酸菜排骨、竹香羊脖……
一道菜,非千淘万漉,不可榜上有名。刘剑的拿手菜——酸菜排骨是辽阳百姓非常喜爱的一道家常菜。酸菜排骨几乎家家都会做,人人都是行家,但每天过来吃刘剑做的酸菜排骨的食客还是络绎不绝,且不到正式用餐时间就已座无虚席。黄铜的锅体、剔透的酸菜、整齐的排骨,伴随着冒着热气翻腾的汤汁,一下子就拴住了食客的胃。“全年365天,每天都这样,一天600多斤酸菜,300多斤排骨,总是供不应求,来晚了就没了。”刘剑自豪地说。这道先后获“辽阳名菜”“东北特色名菜”等殊荣的酸菜排骨不仅选料讲究,还要注意火候,加之做法独特。酸中有香,香中带酸,让人垂涎欲滴。
一道菜,若是众望所归,即使利润微薄、手工繁琐,也不可脱单。刘剑有一道拿手菜叫“抽刀白肉”,据说乾隆年间东北第一才子王尔烈对“抽刀白肉”就大加赞赏,在他举办七十大寿时,名师大厨利用抽刀白肉制作了多款美味佳肴,供宾客品尝,给予了很高评价,由此产生了国宝之佳作“百寿图”。由于抽刀白肉的制作工艺复杂、利润稀薄,且费时费力,几乎失传绝迹,肉片需轻薄如纱,可以隔肉读报才算成功,刘剑为此苦练绝技,让“抽刀白肉”重上餐桌。
刘剑说过,“厨艺没有止境,味道常需探寻”。刘剑成为襄平宴技艺新一代的代表性传承人后,襄平宴常变常新的责任落在了他的肩头。随着他知识储备的增加、经验的积累,由“技”向“道”的转化也水到渠成。刘剑与他的老师、同仁参考辽阳汉魏壁画中的《庖厨图》《宴饮图》,利用古襄平的食材、菜品、厨艺,以及餐台、炊具,融合辽阳现代筵席——八中碗、五大件等元素,对“襄平宴”进行创新与完善。魁阁凌霄、白塔晚晴、玉凤迁都……久负盛名的古城餐饮文化与2300多年辉煌历史的完美融合,让“襄平宴”一经推出,即惊艳四方,先后获评中国经典文化名宴、东三省金牌名宴,并列入辽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通过不断地钻研和探索,刘剑的烹饪技艺在辽宁省甚至在全国烹饪界已享誉盛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菜传习人”“中华金厨奖”“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工匠”“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等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面对荣誉,他不敢丝毫放松,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与其他餐饮企业分享自己的经营成功经验,还毫无保留地向年轻人精心传授烹饪技法和烹制方法。多年来,他不仅培养出亲传弟子一百余人,还为辽阳职业技能学校学生义务讲授中式烹调烹饪课120余节,有2000余名同学直接受益,为培养辽宁餐饮界人才作出了贡献。
作为民进会员,刘剑积极参政议政,围绕“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餐饮企业疫情指南”“团餐企业疫情指南”提出多个倡议和指导性建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剑为医院、街道、社区累计捐献抗疫物资价值十万余元。为疫情防控人员送“爱心餐”,并先后组织了两次“爱心送餐到社区”活动,带动了辽宁餐饮行业献爱心、助防疫的热情。刘剑发起“爱满襄平”活动,号召餐饮界企业家为辽阳市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送去爱心餐,充分彰显了辽宁餐饮人的社会担当和大爱无私。
匠心守望,初心不改。“组织和社会赋予了我多层身份和荣誉,我应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责任担当和大爱情怀。今后,我会继续用心烹饪,带动家乡餐饮、旅游产业发展,将匠心传承下去”,刘剑说。
(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