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晓华,民进张家港市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张家港市文化馆东方艺术团团长,张家港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其创作、主演、导演的作品,曾三获全国“群星奖”,三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金奖,七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两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2019年获“民进全国组织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24年获“民进全国组织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22年,由李晓华主创、导演的小品《打折》,先后获苏州“繁星奖”戏剧类金奖第一名、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戏剧类金奖第一名,并最终折桂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也是继小品《特别交警》、《生日聚会》两次获“群星奖”后,他再度问鼎这项国家级群文奖项。但这些,并不代表着最高的荣誉,因为在他心里,群众文化最伟大的殿堂,还是在群众之中,那些源自生活的灵感,才是对他群文人生最好的嘉奖。
从话剧开始,演绎百味人生
1989年,从江苏省戏剧学校话剧表演专业毕业的李晓华,被分配到南通市话剧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
在人才辈出的年代,唯一的捷径就是把自己交给排练场。他选择了用时间打磨灵感,用灵感雕刻时间,在语言中塑造人物,在人物中揣摩语言。潜心苦练的李晓华,在团里前辈们的指导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悲喜人物和现实人生。
2007年,李晓华主演的小品《特别交警》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2009年,主演的小话剧《欢庆与建国》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金奖,并摘得“观众最喜爱的演员”奖;领衔主演的话剧《天堂的风铃》、《母亲的守望》连续两届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2010年,他取得了国家一级演员的资格,成为了当时南通最年轻的正高职称演员之一。除了艺术的磨砺与雕琢,在南通话剧团的日子里,李晓华也开启了与民进的缘分。
他与民进的渊源,也是从话剧团开始的。因为团里的老一辈艺术家,许多都是民进会员,通过他们,李晓华对民进有了初步认识。在艺术审美与信仰的向往中,2005年,他如愿加入民进,两年后成为民进南通市委会文化支部组织委员。
新岗建新功,群文深入群众
2012年9月,李晓华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作为特殊人才,被张家港市文化馆引进,成为了一名群文工作者。2013年,他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开始担任张家港市东方艺术团团长。
新的岗位,他交出了新的答卷:主演的小品《幸福指数》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金奖;创作排练的小品《生日聚会》获第十八届全国“群星奖”戏剧类金奖;导演的小品《打折》获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等。
作为艺术团团长,他十分重视年轻一代对戏剧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艺术团的群众文艺作品一茬接一茬地生长,新一代戏剧人才也不断开花结果。
“一部具有群文气质的优秀作品,从群众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归群众。”李晓华认为,群众铸就群文戏剧。从业35年,30多部话剧,百余个小品,数千场的基层巡演演出和导演,他塑造了不计其数的角色,更是与千百个自己的对话,他通过群文戏剧的方式,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丰富的表情和群众的声音。
使命不打折,心系组织建设
李晓华初到张家港时,这里还没有民进基层组织,他的到来,更像是民进散落在这座城市的一枚火种。
2012年9月,他转岗到张家港工作,民进组织关系也随之从南通转到了苏州。2013年,民进苏州市委会与他取得联系,并得知在张家港还有两名外调至此的民进会员。最初,民进苏州市委会提出了让他们三位会员挂靠周边县市基层组织的建议,李晓华明白,权宜之计不如积极建设,他主动表达了要发展本地会员、成立县市基层支部的想法。
之后的几年里,在李晓华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张家港的民进会员从3人发展到13人。2017年1月,民进张家港支部正式成立,他任组织委员。如同对戏剧的认真执着,在组织建设上,他对会员的发展,始终严把质量关。2020年4月,李晓华增补为支部副主委兼组织委员。2021年10月,民进张家港支部升格为民进张家港市基层委员会,他当选为市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兼组织委员。
从3个人到13人,用了3年;从支部到基层委员会,也是3年。这6年的光阴,李晓华使命不打折、心系组织建设,正是这种担当和信仰,2019年他获“民进全国组织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2024年获“民进全国组织工作先进个人”。
回望这些年,李晓华说:“我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能够在张家港树立民进组织的良好形象,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加入民进,不断扩大张家港民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无论是群众文化工作,还是民进组织发展,他也确实不折不扣,以赤诚之心,不辱使命。
(202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