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丁伯华:副中心中学教育“黑马”养成记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所口碑中学悄然崛起。该校自2015年成立起共有7届中高考毕业生,这七届中考总均分每年都位居全区第一,高考总分成绩始终稳居全区前两位,更创造出中考所有单科均分等各项评价指标均位居全区第一的“天花板”纪录。没进校的孩子说,那是通州“学霸”聚集地,“进去只能学习”;进了校的孩子说“可以在学校玩到晚上7点,还有晚餐”。不了解学校的家长说“老师拼命加班”,本校教师说“校区不要求一线教师坐班”。周边楼上居民纳闷“老看不见学生在操场上体育课”,校长说“初中每个班每天几乎都上体育课,还有两个30分钟走出教室活动的大课间,每天可户外活动至少一个半小时”。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如同一匹黑马,崭露在副中心家长和孩子们视野,校区有太多谜团,校长更是一个谜。
  第一次招生就被投诉,第一次中高考就“封神”
  “你们教得好吗?” “校本部来了多少老师?”“我们孩子在这里能考上高中吗?”“能考上大学吗?”“孩子们啥时候能有个像样的校园?”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地”后引进的首家优质资源名校,招来第一批新生。近200个孩子,三四百位家长,大眼瞪小眼,看着几乎没有一座像样教学楼的陈旧校舍,一群和孩子看不出区别的年轻教师,还有一位长着娃娃脸带着些许稚嫩的执行校长……他们的心态是接近崩溃的。
  从海淀名校舒适区踌躇满志前来上任的执行校长丁伯华,一边要面临被定位的“让副中心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另一边迎接的却是家长和学生的不情愿、不高兴、不信任,甚至还有各类举报……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满满的希望,丁伯华不能崩溃,只能默默带着教师们在校园里拔草铺砖、备课教研……
  第一次全区统测,语数外排名不靠前,史地生排名很靠后。家长追问的每一个问题都很难回复,矛盾一度尖锐化,作为执行校长,丁伯华认真解决每一道难题,无数次谈心和坦诚的对话逐步缓解了家长们的焦虑。唯独对“校本部来了多少老师”这一问始终缄默。教师基本都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没有一位名师,没有一位有教学经验,就这样还缺编缺人……对此,丁伯华没有选择抱怨和强求,而是默默制定了“向内求”的策略。在他眼中,年轻教师没经验、没职称、没资历,但有精力、有热情、有可塑性……他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机制科学合理,就可以变短处为长处,化劣势为优势。
  丁伯华立足校区实际逐步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没有副校长副主任、不设教研组,以年级团队为核心,带领备课组,努力践行“高质量、轻负担”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并充分释放办学活力。
  将患病的母亲、升学的儿子交给妻子,克服高血压带来的不适,丁伯华不分昼夜地往返于石景山的家和通州校区之间,实在太累就在办公室的行军床凑合……这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执行校长,带领着一支由不同学科的精干教师组建的团队,开展教育实验。他在校区推进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为全体教师做培训并深入课堂指导,不断追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中通过每周的年级例会集中研讨教育教学事务,在学科融合中探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教师在这种紧密联系的沟通机制下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中的教育和教学问题,有效地保障了教育高品质的落地。
  从教学一线走出来的丁伯华,敏锐捕捉到了课堂教学固有的不足——每个孩子的习惯、学习能力、家庭背景不同,而课堂沟通时间十分有限,难以顾及差异性。2016年,丁伯华克服重重阻力,力推“午间答疑”。他指出,课下不沟通,学生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午间答疑为师生之间多开了一扇窗,弥补了课堂教学在学生差异化问题解决方面的不足,教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更加了解,伴随知识的传授,师生之间彼此理解和共情也得以促进。“你学不会,是我的事,你来找我,我一定教会你!”刚入学的新生听到教师这句话总会感激涕零,规范充足的午间及放学后的答疑让课上没学会的孩子跟了上来,让家长安了心。
  2018年校区首届高考,在和当年(2015年)通州区录取成绩最高的学校生源分数线差距近30分的情况下,获得通州区文科总分第一,理科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是当年全区唯一本科率100%的学校。
  面对家长满意的笑容,丁伯华揭开隐藏多年的秘密:建校之初,本部就来了我一个。而且我只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没教过主科,没带过班主任,没管过教育教学。
  自此,丁伯华在副中心学生和家长眼中,成为一个神话。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办让教师满意的学校
  建校9年,中高考成绩何以脱颖而出?学生和家长何以满意?丁伯华道出其中秘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办让教师满意的学校”。
  丁伯华坚持,“学生的事,教师最有发言权;学校的事,教师最有决策权”。教师们满意了,孩子们才能教好。校区内部实行以年级为单位,共商共治,民主决策的治校理念。密切联系群众,对基层学校而言就是要走到教师中去,听取教师们的心声,服务好教师的需求。把传统意义上的校长权力交到教师们手中,丁伯华坚持从“放权”到甘做“无权”的校长。
  如何服务好每一位教师,是丁伯华每天思考的问题。校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基于“信任和尊重”。校长不做上课最好的教师、也不做教研团队的带头人,只做队伍思想的引领者和规范治理的推动者。校区把行政工作定位为一线教育教学提供适度、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提供引领和服务,“帮忙而不添乱”,去“行政化”。反对命令式强推作风,不搞摊派强求,构建平等氛围;反对强推固定的教学模式,反对干涉个人教学风格;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坚持紧密联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为学生服务,让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学生身上。将去行政化和公开透明贯穿所有细节:不要求坐班打卡、不鼓励听推门课、不开非必要大会、不搞集中式培训、不检查教案作业、不搞额外评比检查、少摊派事务性任务、活动不安排领导发言。教师想要学习、想去哪学,校区就出资出力创造条件。
  校区行政工作实行决策公开、制度透明,包括财务、人事、招生、考核数据,都主动公开透明,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猜忌和内卷,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然而,校长的无权,并不是放任躺平,丁伯华团队有精密的评价体系、细分的奖励制度,教师感受到的是“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根据结果适度差异化,年级团队内部分配。区级奖励加入校区自主部分,让教师多受益。奖励激励制度透明,教师人人心中有数。公平透明的激励制度极大地激活了教师团队的工作热情,有效地释放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一位从外校调入的教师由衷地说:“这所学校有一种‘促人向上,使人向善’的氛围,在这里根本躺不下去,更不用说躺平。这里的工作强度很大,教师们需要全力以赴才能完成工作目标,但教师所有的劳动付出又紧紧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教师很少为繁杂的行政事务而感到劳心。”
  校长做得好不好?大家来投票。建校前六年,学校坚持每年组织对学校和校长公正的现场无记名评价,所有现场投票均现场唱票统计公布。统计数据显示教师满意率从没有低于过99%,一次次全票的“非常满意”让这位校长欣慰。
  在这里,助力每个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
  2024年,又有一位没考上理想高中的学生家长写来感谢信,引发校内外震惊和思考,其中写道:“我的孩子应该没有机会继续在贵校学习,但我们对这三年的学习非常满意,对以刘娇老师为代表的各位老师务必感谢,感谢丁校长给通州人民带来了如此优秀的学校”,“我认为,培养几个‘清北’并不重要,毕竟超智商孩子总会露出他聪明的一面,但是,培养出大量阳光、自信、具有‘正能量’的孩子,才是我们整个社会愿意看到的,才是中国之希望”。
  的确如此,比起中高考成绩,丁伯华更看重的是为学生提供正向的成长环境。建校9年,校区依然没有一位正高特级名师,也没有一位市级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配置缺编远低于同类学校,就这样丁伯华依然带着他年轻的团队,追求着“助力每个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的办学初心。通过教师引领、课程设计,强调尊重学生客观差异,多元化评价标准,鼓励每个学生追求真我、勇敢前行。在遵守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校区积极充分落实给予学生每天30分钟PLUS的大课间,让学生放下学习,走出教室,唱歌、读书、绘画、打球、下棋、读书、交友……随意推开门探索校区各个角落。每周的课程表里,校区都给学生安排走出校园、探索外面天地的实践机会。丰富的校本课程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助力着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至于建校之初那一问:孩子们什么时候能有个像样的校园?丁伯华用了近5时间才艰难给出答案,2017年至2021年,丁伯华带一千多名师生整体借址办学,积极协调市里多个部门,推动通州校区新校园项目建设,校长兼职新校园的“设计师”和“包工头”,个中甘苦,不言自知。
  2021年9月,一所可容纳2300余名学生的绿色智能现代化校园,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拔地而起。古典轮廓和现代气息完美结合的回廊式主体建筑,地面五层、地下两层。走廊、回廊、连廊,地上、地下,楼内、楼外,神奇实现了全贯通,师生可以从建筑内任何一个地点快速到达另外一个地点。鲜明的教育思维无处不在,其便捷、智能、舒适,让人惊叹。
  校园建筑既考虑北方气候特点,又借鉴南方校园特色。餐厅、体育场馆、图书馆、 国学中心、停车场,以及依据高标准竞赛级建设的篮球馆、游泳馆等皆藏于地下……这也是附近居民经常看不到学生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原因——开放式地下场馆,下沉式庭院设计,地下一层直连校园草坪和操场,空气清新、通风顺畅,满足大部分活动需求的同时有效阻隔了雨雪和紫外线。
  望着自己从一片废墟一手“带大”的,地上地下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丁伯华在自己10平方米的校长室里,写下“十万里绕城,五余载建校”,“待到重回故园日,同与运河笑”的感慨。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硬件支持。校区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构建书香校园、便捷校园、绿色校园、智能校园。教学楼大厅及楼层楼道内预留大量读书学习场所,教室整面落地窗,面向教学楼内庭花园的阳光和绿色。所有建筑采用高速光网络连通,有线、无线和安防监控网络覆盖无死角,主动感知的物联技术、图像识别及大数据在多个教学生活场景中探索应用。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支撑高效课堂和师生的自主学习,保障校园安全和快速响应。
  在校区网红打卡地——玻璃金字塔旁,校徽和校区理念闪闪发光:“在这里,成就最好的自己。”在丁伯华的心里,每个孩子都拥有不一样的“自己”,他要让孩子们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学校不强加理想给他们,不拿分数来评判他们,不强迫他们成为“别人”,只助力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待他们毕业,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他希望他们回忆起在这里的青春时,都能自豪地说:“我的青春无悔。”
  走进校区的教学楼大厅,墙面左右两侧挂着两幅画框:左边是2015年初到通州的二十多位新入职教师按下的拓荒手印,下面写着“脚踏实地”四个大字;右边是新校园落成时,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拍摄留言的太空地球照片,下面写着“仰望星空”四个大字。或许这就是丁伯华所带领的教育团队对他们办学方向的最好诠释。
  对这样一所最初定位不高、条件简陋、历程坎坷的中学,有专家领导评价:“首师附通州校区的贡献主要不是自身的中高考成绩,而是这所学校带来的敬业奉献、努力拼搏的教育精神,真正意义上打破了通州原有的教育格局,促进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有效激活了副中心地区的基础教育,是集团化办学成功案例中的最典型代表。”
  来到副中心的九年时间,丁伯华总结共干了三件重要的事:“设计建设了一所全新的现代化校园,创新实践了一套现代学校管理模式,构建实践了一种深入人心的团队价值文化。”满载民进会员教育情怀的他,将全部身心投入中学教育,并对副中心教育的未来信心满满。他认为,取得办学质量的提升首要是观念的转变,依靠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切实提升学校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释放办学活力,这才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长期趋势。
  (2025年2期) 

      作者:□赵 园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