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滴水汇渊 创新为源

  人物名片
  汤渊源,民进江西省委会科技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国际有序物质科学研究院教授。参与完成的“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项目,202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24年6月,由铁电化学领域创立者熊仁根院士领衔、汤渊源参与完成的“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研制出了多种具有易合成、柔性、轻质、环境友好、良好生物兼容性等特点的新型分子压电材料,不仅为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件提供了有前途的候选材料,还有望在柔性电子学、可穿戴器件、医学植入器件等领域实现能量转换、传感、驱动等方面的应用。
  从0到1求创新
  “高中时,我们学校正门、图书馆等地方的门匾都是卢嘉锡先生的题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慢慢走近和了解了这位中国结构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的生平,那时起一颗‘科研梦’的种子便种在了我的心里。”自此,汤渊源与科研结缘。他从本科开始,就主动找导师学习怎么做实验、做科研,一路钻研,而后在兴趣的驱使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推荐下,2015年成功考上熊仁根院士的博士,从事分子压电体研究。
  “其实,自1880年压电效应发现以后,对分子压电体的研究便迅速起步,但后来因其压电性能太差,而逐渐被无机压电陶瓷等高压电性材料取代。在寻找适合人体穿戴或植入的压电材料时,想到分子压电体具有易合成加工、柔性好、轻量、声阻抗低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十分符合目标材料,分子压电体便又重新回到了研究者的视野当中。”谈到分子压电体,汤渊源如数家珍。但要深入推进研究,必须首先解决横亘在这一研究领域近百年的“卡脖子”问题——如何提高分子压电体的压电性能。
  为此,熊仁根另辟蹊径,聚焦分子压电体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原创性地提出了铁电化学,即从化学的角度设计分子铁电体,带领团队开始了铁电化学从0到1的创新,这一思路的转变将分子铁电体的发现从盲目寻找变为合理的化学设计,开拓了科研的新领域。
  2018年,他与团队一起利用准球型理论、手性引入等设计策略,使带电分子基团取代无机离子,研制出了世界首例无金属三维钙钛矿铁电体。2019年,他们首次合成了具有准同型相界的分子压电固溶体,其关键压电系数d33大幅提升,甚至超越了锆钛酸铅(PZT),打破了无机陶瓷在压电材料领域的垄断地位,为分子铁电压电材料的科学与应用打开了广阔空间。
  踏平坎坷成大道
  本次获奖的“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包括了团队在2017年—2022年五年里发表的五篇代表性文章,其中3篇《科学》,1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篇《先进材料》,是对铁电化学初始探索的延续。汤渊源是其中三篇的共同第一作者,一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对本项目的重要科学发现均有较大贡献。
  在业界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工作迄今,汤渊源在多种前沿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八十余篇。以江西高校为第一单位的首篇Science研究论文正是汤渊源所在的团队发出的。
  2017年,汤渊源信心满满地向《物理评论快报》投稿,结果被审稿人拒绝,并反馈了一份长达17页的修改意见。面对满纸质疑,他没有气馁,而是重新泡进实验室里,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针对每条意见去修改、测试,补充完善论文。经过反复实验和修改,最终这篇论文顺利发表。
  汤渊源说:“科研中失败是常事,大家都有受挫和沮丧的时候,但熊院士经常鼓励我们,再坚持一下,多点耐心,正是因为坚持才又柳暗花明。”现在,汤渊源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导鼓励他的学生,“科研路上难免有磕绊,理论上这个想法没有问题,那就再多尝试一下、坚持一下”。
  把“路”走深、走实
  “科技创新不能只停留在纸面,而是要服务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因此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是关键一步。”据悉,汤渊源所在的团队已经和国内著名手机厂商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计划采用本次获奖项目中研制出的晶体制作手机扬声器、指纹解锁等部件,目前正在全面对接技术参数当中,加速推向市场。
  2022年,汤渊源加入民进。从此,他积极履职尽责。2023年,受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民进江西省委会原主委汤建人的邀请, 他参加了省政协“我省留才、引才、用才相关问题和对策”课题调研座谈,并积极建言献策。他提出的多条建议被课题组采纳。课题成果得到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有力推动江西省出台人才引进新政策。
  面对外界的夸赞,汤渊源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他说:“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寄予厚望,我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作为科技工作者,我将继续脚踏实地,在导师熊仁根院士的带领下深耕分子压电体领域的研究,为科技进步身体力行;作为民进会员,我将继续立足本职,积极参政议政,为科技进步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为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5年2期) 

  


      作者:□徐轩颖 熊 灵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