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连义,民进开封市委会委员、开封市顺河支部主委,开封市德庄陶瓷博物馆馆长。河南省人大代表,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陈连义扎根本土文化,注重传承发展,通过深挖史料、文旅融合、研学教育、创新研发,推动官窑文化融入新发展格局。他扎根开封近30年,以“我将无我,不负官窑”的信念,推动北宋官窑文化复兴。
不忘初心扎根官窑文化传承
自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以来,陈连义深耕官窑艺术研究与实践近30年,以匠心复原宋代官窑技艺,用创新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为官窑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官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但其技艺因历史记载稀缺几近失传。他查阅宋代史料、走访窑址、拜会专家,历经无数次试验,终于攻克官窑“薄胎厚釉”的技术难题。成功复原了宋代官窑“紫口铁足、龟背片、鳝血纹、釉色粉青”等经典特征,让沉寂千年的技艺“重获新生”。
科技创新,赋予传统技艺时代价值
陈连义不仅致力于复原古法,更注重以科技赋能传统工艺。他开创性地利用开封本土资源,将黄河泥与煤矸石结合作为制瓷原料,降低成本。研发黄河泥五色釉料,成功烧制出原始青瓷、黑定、紫金釉等多样釉色,极大丰富了开封陶瓷的艺术表现力。在作品创作中,他紧扣时代脉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焦裕禄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等主题融入官窑设计。代表作品如廉政文化系列《焦桐尊》、和谐系列《莲花如意》、庆祝建党100周年《华夏丰碑》、“一带一路”系列《螭龙如意》、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的《义薄云天》、弘扬公平正义的《獬豸》、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天下泰尊》及“中国精神”系列作品等,既保留传统美学,又彰显时代精神,是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创新的完美融合。作品累计获国家奖项30余项、专利37项、著作权47项。
守正创新,弘扬官窑文化
陈连义深入挖掘梳理北宋官窑文化,2023年4月,撰写专著《瓷说中国:宋代官窑源流考》。2023年1月,他主持编写《开封官窑瓷》地方标准。2项课题获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项,填补了开封本土对官窑文化探索挖掘的空缺。他创建开封市德庄陶瓷博物馆、北宋官窑文化编年展馆等,系统展示官窑历史脉络与创新成果,每年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旨在宣传和弘扬陶瓷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官窑。2018年,他曾全面系统完善梳理北宋官窑的烧制技艺和历史,面对高校师生进行非遗项目传承。与学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为大中小学学生和社会各阶层,积极开展非遗官窑文化宣讲及非遗体验活动,传承官窑文化及教授非遗制作技艺,累计举办文化宣讲近百场。签订师带徒协议50份,培养高校学生及教师214名,社会学员30名。7名徒弟获高级技师资格证书,9名徒弟获高级工资格证书。2022年获“河南省‘师带徒’先进”及“开封市‘师带徒’标兵”称号。他还相继开发官窑实用器斗笠杯、官窑养生杯、养生壶系列,推出冰箱贴、潮玩手镯、陶模等让官窑文化“潮”入日常生活。
社会担当,公益情怀彰显民进温度
陈连义始终以“双岗建功”为己任。作为河南省人大代表、民进会员,他积极建言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利用行业优势开展“开明行动·非遗研学”、“开明行动·非遗进校园”、“开明行动·同心助残”等社会服务活动,用文化赋能反馈社会。积极参加“一带一路”陶瓷高峰论坛,赴重庆、新疆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活动。同时,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撰写参政议政课题、议案建议和社情民意信息,2025年2月,他撰写的《关于开封官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被选作民进开封市委会在开封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的大会口头发言。他先后获“民进全省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和民进开封市委会“优秀会员”等称号。
他的成绩获得广泛认可:获“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原大工匠”、“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工作室先后获批“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河南省陶瓷技能大师工作室”。7次被央视报道,如《记住乡愁》、《开封黄河》、《探索·发现》之《匠人·匠心》等栏目,受邀参与河南新闻频道《劳模工匠竞风流》等拍摄报道,学习强国刊登《传承官瓷文化,讴歌时代精神》等专题报道。
从青涩学子到非遗大师,从民进会员到人大代表,陈连义以三十年坚守,用实际行动以匠心践初心,诠释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诠释了“双岗建功”的深刻内涵。正如他所说:“手艺人要永远贴着泥土,才能感知时代的呼吸。”未来,他将继续在“文化强国”征程中书写新的民进篇章。
(202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