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段然,民进会员。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世界芽菜协会执委。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协人才奖项评审专家。2016年被授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荣誉称号;被评为民进北京市委会2019年度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被评为民进全国社会服务暨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入选2025年“北京榜样·支援合作先锋”第一期先锋人物。
《民主》杂志:对很多女性来说,“铁饭碗”就是职业追求,听说您曾两次辞去体制内的工作,尤其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抵押两套房产来北京顺义创业,您的勇气和力量来自哪里?
段然:我之前有一个助理,她离开我这里后有一次发朋友圈,说她之前的老板,也就是我,梦想是“拯救地球”,很多人都笑了,以为她在说段子。别笑,这真的是我的梦想。
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计算出,根据地球资源的储量,人类的理想人口规模应该在15亿到20亿之间。而现在全球人口已经突破80亿,甚至更多,这多出来的人口,靠什么生存,吃什么?这是我时常担心和思考的问题。
我从小长在北京崇文,本科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学习,从此与农业结缘,毕业后在农业部下属企业做种子进出口经营管理,2003年考取公费留学拿到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农业产业方面博士学位,2006年回国到中国农科院产业局做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有关工作。
我佩服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使得我们中国用约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约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的农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为中国的农业自豪。
我常常想,在农业科学赛道,我是专业选手,国家培养我那么多年,我总得干点更有意义的事儿,这也许就是我辞掉大家都认为非常稳定的工作自己创业的初衷。
《民主》杂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有很多选项,为什么选择芽菜?和芽菜之间有什么机缘和故事吗?
段然:为什么大航海时代外国船只上的船员容易得坏血症,而早1个世纪的郑和下西洋船队就没有坏血病困扰?因为那时的中国人就会培育豆芽。人类是少数不能自我合成维生素C的生物,只能从外界补充。而芽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据记载郑和船队携带大量豆类(如绿豆、黄豆等),用陶罐等容器在船上培育豆芽。
除维生素C,芽苗菜还含有许多常规蔬菜所不具备的营养,特别是它能把许多人体难以吸收的植物蛋白经栽培后转化为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多糖、多肽等人体易吸收的物质,很多芽苗菜进入食疗、药疗领域。
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留学期间,我深入研习并广泛考察了全球农业产业的多元格局。那里汇聚了世界前沿的农业科研成果与创新理念,让我对农业各细分领域有了更为深入的洞察。之所以在众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选项中选择芽菜,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我以前主要是做种子行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留学期间我结识了不少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他们的交流探讨中,我了解到芽菜种植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极大的可拓展性。例如,通过精准调控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能够实现芽苗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而且在设备中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不与土壤接触,减少了芽苗菜病虫害的侵扰,使芽菜生产更加绿色环保、可持续。这些前沿技术的可获取性与可操作性,为我后续创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让我坚信能够通过科技创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芽菜产业模式。
十几年前我国芽菜生产大多处于小作坊状态,一些出于谋生、致富需求的个体经营者缺乏技术支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农药、肥料培育芽菜,“毒豆芽”事件曾一度影响了公众对芽苗菜的印象。那些缺乏专业知识的无辜受害者,让我深受触动。在这个赛道,我是专业选手,我认为我有领跑的义务和责任。
《民主》杂志:智慧农业赛道前景广阔,但挑战也很多。您认为您和您的企业在这个赛道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段然:我认为,技术、装备、规模、物联网等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实现生产数量和质量、食品安全的三位一体。
目前,我们已经在北京、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贵州等地建起六家植物工厂。工厂通过标准化控制参数,实现无人值守、全天候生产,能够链接全球4万亩种子基地。北京的这家拥有建筑面积大约1.4万平方米的芽菜工厂,可生产芽苗菜100多个品种,日产可达150吨,拥有国内外专利30余项,无论从技术、装备还是规模,都跑在国际同行前列。我目前已经当选世界芽菜协会执委,这个协会在全世界有100多个成员国家。
我们的植物工厂,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不依赖土壤。城郊荒地、建筑物顶、地下室,海底、山洞、沙漠……都可种植。比如筒栽培模式,作物固定在滚筒上,根系向外,随滚筒的转动依次接触液面,桶内植株均匀受光。第二,有效节地节水。30亩工厂用地的蔬菜产量相当于10000亩传统用地蔬菜产量,可立体栽培,也可用假植囤栽、软化栽培、盘栽、盒栽等方式。灌溉时间点和灌溉时长均可精确到秒,耗水量仅为传统种植方式的1/10。第三,生产速度快。周期一般为4天~11天,如遇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可实现快速响应。
植物工厂里,水、气、肥、温、光、风等生长要素都通过AI控制,计算出最优化配比供给植物。可视化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遍布植物栽培基地内的有线/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营养液EC值、空气CO2含量、光照强度、风速风向等环境参数,通过位于网络上的农业计算机进行智能建模与专家决策来精确控制相关农业设施设备,动态调整并模拟创造出适合植物生长的最佳环境,在栽培基地内实现植物快速生根、快速育苗、快速生长的自动控制。成倍提高植物生长速度及产量的同时,实现生产数量和质量、食品安全的三位一体。
《民主》杂志:在行业领域,经历过的最让您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
段然:因为我本身真的特别热爱这个行业,也愿意全心全意付出,有成就感的事比较多。但是让我切实体会到自己工作有特别的意义的事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能够为北京市民的菜篮子保驾护航,还供应武汉。那时我们做到不停产、不涨价,24小时不间断提供芽菜等蔬菜,工作人员三班轮换,每人每天休息6个小时,每天还会把数百斤芽菜打成捆放在工厂路边,供附近的居民免费取用。
还有2022年,我们的明星产品——“银芽”很荣幸地参与了北京冬奥的蔬菜供应,冬奥会圆满结束后,我收到了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向工厂颁发的证书。
《民主》杂志:创业过程一定很艰难,记忆最深刻最难忘记的事有没有?
段然:建厂之初是最艰难的,记得当时我们是先建一个制种农场,一个施工方低价中标,还没施工就原地怠工,拿出各种增项坐地起价,还向法院起诉。那时我这边抵押了两套房产,贷款5000万元,他这边不开工还一直要打官司。当时连职工的工资都发不起,我去我母亲那里借了5万元才勉强给职工发了工资。还有一次刚拍下一块地,第二天地面就冒出了好几十座坟,然后就有人出来要赔偿……
想想那时的自己还是真有勇气,如果重来一次,我觉着自己可能都不会那么勇敢。
《民主》杂志:一提到农业科技,大部分人会想到男性科学家、男性农业科技工作者,作为一位高学历的女性,为什么选择这个领域创业?相对男性会不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段然:在我的观念里,一直都是男女平等,没什么差别。但是这个问题突然让我想到,其实还是有影响的。我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里去了,对家人亏欠很多。
我母亲离开我的那一天,我才感觉到自己一直沉溺在工作里,作为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照顾实在太少了。
我儿子上大学第一天打视频电话,告诉我他住进大学宿舍了,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都不知道儿子哪一天参加的高考。作为一个母亲,在他升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每一个关键人生节点,我都没有陪伴过他。记得我儿子上初中时住校,一次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他不见了,我当时忙晕了,竟然责问老师,说孩子是在学校走丢的,那就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该去找啊,干嘛给我打电话,把老师气着了。后来才知道是我儿子回家取东西忘记向老师请假,他在写给老师的道歉信里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还解释说,“我妈实在是太热爱她的事业了,请老师原谅”。
包括我的爱人、女儿,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业,有时我们一家四口,春节都会分别在四个地方过。
《民主》杂志:创业过程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在哪一年?
段然:应该是2012年,我在建设我的第一个植物工厂期间,接到了昌平农业嘉年华组委会的邀请,中标了农业嘉年华的方案设计。
2013年,我担纲的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亮相,50多天吸引游客100多万人次,当时千斤大南瓜、五彩茄子、番茄迷宫、机器人摘草莓等有创意和科技含量的项目都在网络上流传。
设计这次北京农业嘉年华,也让我开始努力把一个农业园区从展示和示范的功能转变为运营的功能,帮助企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民主》杂志:为祖国的乡村振兴,做过的感觉自己最引以为豪的贡献是什么?
段然:当时我做农业嘉年华设计时就想到要紧紧依托并服务昌平区草莓产业,时间设计在3月到5月之间,而这两个月正是昌平区草莓的上市季节。草莓是鲜食农产品,不宜久放。农业嘉年华吸引来的巨大人流,刚好可以引流到昌平的草莓采摘园中,带动昌平周边农民的草莓销售,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帮助解决了卖草莓难的问题。
现在农业嘉年华可以说遍地开花,我的理念就是利用现有的场馆设施,借用嘉年华的娱乐方式,做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农事节庆,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好去处,为农民搭建一个增收好平台。农业嘉年华是以现代农业为主题背景,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狂欢活动为载体的大型综合休闲娱乐活动。从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开始,我对现代化农业园区的规划思考越来越深,我想我要努力引领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潮流,更致力于让农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农业变得更强。
2020年,我参与脱贫攻坚对口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那里盛产芒果,但是因为疫情期间再加上春节,大量芒果滞销。我在春节期间飞过去,记得当时飞机上就三位乘客,后来我努力帮助当地解决芒果销路问题。
2023年底,顺义区妇联在我们植物工厂成立了“妇”字号基地联盟,给有创业就业需要的妇女姐妹提供就业机会,受益达200余人次。
我们团队多次前往西藏、内蒙古等地座谈交流、走访调研,送技术送经验,捐款捐物累计50余万元。现在,我们以“植物工厂”化种植芽苗菜这一特色产业为抓手,采用“企业+订单+农户”合作模式,每年在内蒙古带动农民培育芽苗菜种子3万亩,实现助农增收4500万元。
我们发挥自身农业规划设计专业优势,创新“三农”服务模式,为超400个农业园区提供项目申报、规划策划、招商引资以及落地运营一站式服务,助力农业园区发展;同时结合服务案例,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专业人才。
我喜欢免费为新型职业农民讲课,送技术、送经验、送点子。有一次我打开微信,发现自己已经加了3万多好友,我很开心。走过大约一千个村落,认识不少于一千位这些村里的人,我打算写一本书,书名已经想好了,就叫“千人千村”,记一记自己认识的新农村新农民,写一写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经历的故事。
《民主》杂志:加入民进后感觉有什么不同?自己又多了哪些责任和担当?又做了哪些努力?
段然:加入民进让我有了归属感,我觉着自己从 “单打独斗” 的状态,转变为能为行业发展、政策完善建言献策的一分子,让自己科技助农的行为更集中、更精准,也更有系统和规划。
2025年4月,我跟随民进中央调研组走进江西九江的湖口县。咱们民进中央机关的李晞同志在当地挂职副县长,请我为当地出谋划策。当地水产资源丰富,螃蟹肥美,但名气却不大,当走进一家螃蟹养殖场,一股奇怪的味道扑面而来,我一闻,就知道,肯定饲料配方需要调整!我就帮助分析配方并提建议。当地大豆产业园也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大豆供应告急,我立刻联系在内蒙古的大豆加工厂保证供应。当地一家豆制品工厂面临产能、技术、设备、销路等问题,我正好可以提供自己工厂的技术和经验。见当地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就为当地的文旅产业提供规划建议。
作为民进会员,我感到肩上多了 “参政议政” 的责任和“社会服务” 的担当。民进强调 “知行合一”,作为农业科技领域的从业者,我有责任将技术与经验转化为惠及农民的实际帮助。不仅要做 “研究者”、“创业者”,更要做 “传播者”、“赋能者”,让更多农民会用科技、用好科技。
为此,我做了三方面努力:一是深耕调研,积极建言。结合创业中接触的乡村实际,多次参与民进组织的调研,撰写了多份建议。二是下沉服务,科技助农。基于产业发展,推广智慧农业赋能上游种植端,订单采购帮助农户销售,实现助农增收。三是搭建桥梁,整合资源。利用民进的界别优势,链接农业科研机构、电商平台与乡村合作社,推动“科研成果—生产应用 —市场销售”的链条打通。
于我而言,民进会员的身份不是光环,而是“把专业做深、把责任扛实”的动力。未来,我仍会以“科技助农”为纽带,在参政议政中献良策,在社会服务中见实效。我想要解决农民农村农业中的问题,解决农业产业的植入,解决农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难题……接地气的说法是“富了农民、美了农村、好了城市”,高大上的说法是“致富农民,发展企业,带动当地”。
《民主》杂志: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您对祖国未来农业前景有何期待?
段然:我们国家把智慧农业摆上突出位置,从战略、政策、实践三个层面系统谋划推进。遇到一个这么好的时代,让我深感振奋,也甚感荣幸。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正引领着我国农业迈向全新的高度,我对祖国农业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在粮食安全保障层面,随着智慧农业深入发展,我期望看到我国粮食产能实现质的飞跃。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也因智慧农业迎来新的提升。借助区块链技术,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信息都能实现追溯,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取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施肥用药、采摘时间、检测报告等详细信息,吃得更放心。而且,智慧农业能够依据市场需求精准生产,减少农产品滞销与浪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智慧农业还将有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一方面,其与农产品加工、电商、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催生诸如农产品定制化生产、农业科普体验游等新业态;另一方面,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智慧农业必将蓬勃发展,农业前景一片光明,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202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