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让文化血脉永续流淌

  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在百年石库门“承兴里”,非遗九子游戏老弄堂,我竟收到冯骥才先生签名版《过年书》,红红火火,暖意盈怀,他还嘱咐我转赠一本给“古城卫士”阮仪三先生。冯骥才呼吁多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老先生真是功德无量。
  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老师学生们亲切地称呼80后冯骥才为“大冯”,他平易近人,和善可亲,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始终保持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赤子之心,讲起非遗,激情澎湃。
  非遗保护: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从文学创作到文化遗产抢救,这位“文化守望者”用三十余年的奔走,将无数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出来。面对全球化浪潮与现代化进程的双重冲击,非遗保护的紧迫性愈发凸显。我与冯骥才展开对话,探寻非遗保护的困境、智慧与未来。
  他曾用“抢救”一词形容非遗保护工作,这种紧迫感又从何而来?
  冯骥才认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断裂。工业化让农耕文明快速消退,依附其上的民间艺术、手工技艺、节庆习俗像退潮时的贝壳,被遗留在沙滩上。他亲眼见过杨柳青年画的老艺人离世后,整套制作技艺就此失传;惠山泥人的百年老店因无人继承而闭门。非遗是活态文化,传承人一旦断代,文化基因便永远丢失。
  那么,AI时代,数字化技术能否成为非遗新的保存手段?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非遗保护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冯骥才认为,数据库虽然能记录技艺流程,但留不住手艺人的体温。就像我们能用摄像机拍下剪纸过程,却拍不出老艺人指尖对纸张的微妙感知。非遗的核心是人,是代际传递中的情感与智慧。技术是辅助,但不是替代。
  他多次提到,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传统生活方式瓦解,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消失。例如,传统节俗被商业化简化,手工艺被机器取代。
  目前,非遗保护面临的挑战就是传承断代的危机。他忧心忡忡地说,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因缺乏兴趣或经济压力不愿继承,“人走艺绝”的现象普遍存在。 
  商业化陷阱:文化本真性何以守护
  非遗保护越来越受重视,但一些项目仍面临传承危机。当前最大的挑战与危机是什么?不少非遗项目通过商业化“活起来”,冯骥才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冯骥才觉得,最大的挑战是“活态传承”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许多非遗诞生于农耕文明,而今天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已截然不同。比如传统木版年画,在机器印刷和数字媒体冲击下,手艺人如何生存?年轻人为何要学?这不是简单的保护问题,而是要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另一个危机是“伪非遗”——有些地方为申遗而申遗,把活的文化变成表演式的符号,这种功利化的保护反而会加速文化的死亡。
  冯骥才认为,适度的市场转化是生存之道,但必须警惕异化。在云南,他见过原本用于祭祀的东巴画被印上T恤,符号背后的神圣性荡然无存;某些苗绣作坊为追求效率,用机绣替代手绣,纹样中民族记忆被稀释。非遗不是商品,而是民族的精神密码。商业化应该让传承人活得有尊严,而不是让文化变成流水线上的“快消品”。
  一定要警惕过度非遗商业化。他批评一些地方将非遗异化为旅游表演或商品,丧失文化内涵:“非遗不能沦为赚钱的工具,保护需以文化价值为本。”
  冯骥才一直强调“活态传承”,那么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比如年轻网红用短视频传播非遗,他又如何看待这种尝试?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需活态传承,而非标本化。冯骥才反对将非遗“博物馆化”,主张非遗应在生活中自然延续,“非遗是活态的,需要融入当代人的日常,而非仅作为展演存在”。创新更需尊重传统内核。他认为非遗的传承需要创新,但必须基于对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避免为迎合市场而扭曲本质。
  “创新不是背叛,而是延续生命的方式。就像一棵树,新芽长在旧枝上才有生命力。”他觉得短视频、直播这些新媒介本身没有问题,关键要看是否尊重文化本真。比如有个90后团队用动画还原敦煌壁画故事,既保留了壁画的美学精髓,又让年轻人爱看,这就是好的创新。但若为了流量把皮影戏改成电子舞曲,丢失了皮影的叙事传统,就成了“伪创新”。非遗传承人需要主导创新的方向,不能让技术反客为主。
  传承人断层:唤醒年轻人的文化自觉
  “非遗保护的最大困境是后继无人!”冯骥才曾大声疾呼。在飞速发展的元宇宙时代,又该如何破解这个困境?国际非遗保护又有哪些借鉴与对话?
  冯骥才觉得,首先是“看见”。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自己家乡有打铁花、有古琴斫制,这些宝藏就在身边。他建议大学生做“非遗地图”:假期回家乡寻访老手艺,用影像、文字记录下来,哪怕发条朋友圈也是传播。其次是“体验”,亲手捏一次泥人、唱一段昆曲,文化是通过身体记忆传承的。最重要的是“尊重”——不要用“落后”、“土气”的眼光看待非遗,它们蕴含的生态智慧、工匠精神,恰恰是现代人缺失的。
  还要让年轻人理解非遗的价值。在浙江龙泉,推动青瓷技艺进入中小学美术课,孩子们捏陶土时眼中闪烁的热情与光芒让他感动。其次要改善传承生态,政府需要建立传承人津贴、工作室扶持等制度,让年轻人看到这不是清贫的坚守,而是有尊严的事业。
  他多次呼吁“文化自觉”,非遗需要全民参与的守护。非遗保护不仅是政府或专家的责任,更需要公众的认同与参与。
  现在网络直播盛行,年轻网红一波接一波,他对“非遗网红化”现象又有何看法?冯骥才认为,这是把双刃剑,真正可持续的传播,需要建立深度的文化认知体系。他期待更多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作品,展现手艺背后的生命史诗。
  未来责任:留住文化的温度与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非遗保护任重道远,未来的非遗保护需要哪些力量参与? 国际视野下的非遗如何保护?
  冯骥才认为,非遗保护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学界支撑、全民参与”的格局。政府要完善法律保护,将非遗纳入地方考核;学术界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防止保护变成表演;而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从购买一件手工艺品、参与一次民俗活动开始,成为文化链条中的一环。
  冯骥才推动用影像、文字、数字化手段全面记录非遗项目,尤其强调对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的细致整理。
  他倡导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学校、媒体、公共活动让年轻人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下一代的文化自觉。
  国际视野下的非遗保护,需要借鉴与对话,但反对文化霸权。冯骥才认为中国应学习国际非遗保护经验(如日本“人间国宝”制度),同时通过非遗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世界。
  非遗保护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用一句话概括非遗保护的意义?
  冯骥才说,非遗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民族精神的DNA,是中华文明的“活态基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非遗就是这个根上最鲜活的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失去非遗,文化会变得空洞。它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情感和生活方式,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自然、生命和美的理解。比如传统节日、民间手艺、地方戏曲,这些看似“旧”的东西,其实是身份认同,是今天生活的文化底气。失去了非遗,就像大树断了根,看似枝叶还在,但生命力会渐渐枯萎。他强调,非遗保护不仅是保存技艺或习俗,更是守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避免全球化浪潮下文化的同质化。
  冯骥才说,人不能只活在物质世界里。非遗是我们确认“我是谁”的文化身份证,是穿越千年依然跳动的心灵脉搏。守住它们,就是守住文明的魂。
  “传下去,活出来。”传下去需要坚守,活出来则需要时代的智慧。非遗不是风干的标本,而是永远流动的长河。
  冯骥才珍藏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手稿,泛黄的纸页间流淌着杨柳青、朱仙镇、桃花坞的斑斓色彩。这位文化老人用半生时光证明,非遗保护不是怀旧,而是为未来留存文明的种子。当机器轰鸣声席卷大地,那些手执刻刀、针线、鼓槌的身影,正以最沉默也最坚韧的方式,书写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史诗。
  (2025年8期) 

  


      作者:□居 平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