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探索城市文化的魅力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目前城镇化超过60%。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力,而城市文化,则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5月10日,民进中央开明文化论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考古文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文化与文化城市”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活化利用重赋老建筑新生命
  穿梭在瘦西湖,路过五亭桥,沿途欣赏了剪纸、扬州小调、雕版印刷……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们通过云直播之旅,感受着美丽的扬州。值得一提的是,瘦西湖的沿湖两岸没有高层建筑,历届扬州市政府都在努力保护着瘦西湖的天际线,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将现代化大都市与古城区完美融合,那么,如何让更多城市像扬州一样让古老的城市文化不断焕发新光彩呢?
  “城市文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创新的能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指出,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活动的发生地,每个城市都创造了文化成就,也积累了各种文化遗产,包括受法定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城等,也保存了自然遗产。这些遗产见证了城市、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构成了城市文化的脉络和中华文化的特色,培育了居民对城市、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所以,城市文化建设既要珍惜文化资源,确保文化传承,依法履行保护的责任,充实城市历史记忆,更要顺应文明进步的趋势,发展城市文化,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专业与民间等各种文化成果的交流交融。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雄安新区主要规划设计者之一的朱子瑜看来,城市空间是城市文化的承载实体,城乡建设活动中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极其重要。在历史文化的保护方面,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在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突出活化利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首钢工业遗址改造为新的奥运会场馆,这为活化利用工业遗存树立了榜样。”朱子瑜认为,要坚持以用促保,从“消极上锁”到“积极开门利用”,并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全面融入城乡建设,进而延续历史文脉、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思想的转变是第一步,如何将推动城市文化传承与保护在更多城市进一步落到实处,还需要在行动上发力。民进会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提出,首先是要培训干部,提高领导干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将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纳入到一些测评机制和干部个人的评价机制中去。
  “还要培养工人,我们的设计如果做得很好了,谁来把它做出来,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徐怡涛说,修缮古建筑的技能要求专业的工匠来做专业的事,需要加强高校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为城市增添新韵味
  无论是我国一直在倡导的全民健身、全民阅读,还是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艺术展览、书店,甚至是与城市气质相融合的咖啡馆,作为有颜值有温度的公共产品,都在为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默默付出着。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精神富有的普惠性公共产品,这种普惠性的公共产品是兜底的、零门槛的。”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浙大城市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阮可在阐释何为公共文化服务时这样说道:“公共文化服务是弥合城乡区域群体差异鸿沟的重要载体,城乡区域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公共资源要素配置的不均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就是要打通一些制度的梗阻,让优质的要素充分地流动、覆盖下层,缩小差异鸿沟。”
  面对当下公共文化设施空壳化、空心化、服务黏性弱等特点,阮可认为,要精准地对接群众的需求,把具有高辨识度的地方文化元素融入馆舍建设,成为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点。同时要学会“借壳生蛋”“四两拨千斤”,借别人的场地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植入进去,以最小的政府投入撬动社会的大投入,现在有许多图书馆已经嵌入到社区银行、蛋糕店等老百姓身边的场所,在努力实现优质服务和优质活动的下沉。
  “目前,一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机制要求地方自评和上报数据,数据的真实性缺乏甄别。今后应当更加依托第三方的评价,以社会效果评价来优化我们的评价机制和指标,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指标应从自评为主转向他评为主。”阮可说。
  智慧城市构筑城市新未来
  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将全球互联网、电信网络、无线移动宽带、云计算等连接起来,使人居住的城市智慧化。城市在全球化时代里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连接起来的,最终形成了一个智慧星球。
  “与之相适应的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生产、生活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准,使城市的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信息城市之后,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高级阶段,是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研究员邱华栋对城市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展望。
  “智慧城市是一个活体的城市,不是人被技术统摄,而是人在利用技术,也不仅仅是技术与信息的空间结合体,更是以人为中心、继续建设文明社会的聚集地。”邱华栋说。
  (2022年6期)

  


      作者:□李 可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