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2022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提交《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提案》,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答复。答复中表示,关于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建设,带动更多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实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相关产业发展。关于坚持功能多元方向,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落实《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形成发展合力,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传统工艺的广泛应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关于坚持外向型战略,下一步,将继续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走出去”。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展览展会中,支持举办传统工艺展示活动和高端论坛,促进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持续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等平台,利用“中国旅游文化周”等品牌活动,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相关精神,由原文化部提出的延续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基本做法。由此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就成为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及衍生品研发、生产、销售、传承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迅速,新的业态在融合过程中不断出现,但是仍存在发展不充分的现象。
  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看,融合发展和产业化经营落后
  大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经营者及传承人仍然墨守传统经营理念,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艺术,要原汁原味,拒绝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营,经济效益较低,导致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比例越来越低。
  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角度看,产品更新缓慢,融合属性不足
  在2020年9月28日结束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入围比例不到10%,而基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计的创意性衍生品及家居实用品入围比重则超过80%。
  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角度看,品牌影响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海内外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在全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中仍属凤毛麟角,大量传承百年发展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仅限于业内人士知晓。
  为此,建议:
  一、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开展互联网互动体验式营销,接纳并开展网络推广及直播带货等活动。搭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对接平台,为有生产营销优势的企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同时吸纳社会资金,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创业基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由各地文旅及人社劳动部门牵头,多管齐下强化产业工人的培育,在传统的师承传授模式基础上,各传承人总结归纳本门技艺中可以产业化批量化生产的技术,采取“包料+代工+代售”等形式开展生产及销售。
  二、坚持功能多元方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向综合性文化产品和消费品转变
  引导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加大与创意设计的融合力度,推动产品开发向家居、建筑、园林、娱乐、餐饮、服饰等领域拓展,生产实用价值和设计感兼具的文化消费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由于技术因素及历史传承因素,很难进行产业化生产,此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应在传统手艺基础上增加创意设计元素,积极开发中高端工艺礼品,进一步扩大礼品、纪念品、拍卖品市场份额。
  三、坚持外向型战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从“产品输出”向“文化传播”转变
  建设一批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和地域品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园区,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载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走出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与国内知名文物藏家和拍卖机构的合作,支持发展高端拍卖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
  (2022年11期)
  

 

  


      作者:□民进中央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