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背景】
“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北京市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针对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的情况,经调研数据分析发现,课后延时服务给教师带来的问题较大 :一是工作时间延长导致教师严重透支 ;二是事务工作增加导致教研时间不足 ;三是工作边界不清导致家庭矛盾增加 ;四是激励不足导致教师参与动机不高。
【具体建议】
1. 明确学校职责,准确定位服务群体。中小学校和教师不是课后服务的唯一承担者,一方面要准确定位学校的职责和功能,另一方面则是要厘清家校的权责界限。对第二时段的课后服务,应提高准入制度,缩减学生参与数量,以解决刚需为根本原则。明确了定位群体后,希望政府能够调整面向公众的宣传角度,让群众了解课后服务的目的。
2. 合理拓宽资源,开发服务供给渠道。政府应加大课后延时服务的支持力度,由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合理拓宽资源,共同构建优质师资人才库。一要充分挖掘学校富余师资潜力,建立校内资源供给体系。如部分中小学返聘退休且有余力的教师回校参与课后服务。二要充分调动家长以及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家校资源调节体系。三要充分发挥宫、馆、校、家的功能,形成合力,统筹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四要将师范生培
养和课后服务工作相结合,将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作为师范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必修内容。
3. 规范制度建设,保证教师合法利益。教师的幸福感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要着手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议政府主动承担责任,将学校课后服务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声誉,褒扬教师牺牲时间进行“课后服务”的奉献精神,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保证基本服务、市场提供增值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参与课后服务的良好生态。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尽快指导学校
建立健全轮休、弹性上下班机制,努力保障教师群体能够基本享受到 8 小时工作制。建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调整核编比例,增加学校师生配比编制,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师资力量紧缺的问题。
(202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