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对当前我国域外传播问题的几点建议

  域外传播是与国内传播相对的一个概念,跨国界、跨文化和跨语言传播是域外传播的主要特点。我国域外传播一直秉承多元、宽容的文化价值观,坚守自由、正义、公平、关怀、诚实理念。如今,全球化使世界变成一个统一的媒介市场,新技术新媒介的崛起,也为打破国际传播格局提供了机遇。目前,我国域外传播还处于“走出去”的初期阶段,在营销、创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突出问题有:域外传播过于重视宣传,政治意味浓重;传播渠道和叙述方式单一,难以覆盖多重领域,突破传播阻塞;忽视长期长效传播战略,国际话语格局、议程设置基础薄弱;缺乏目标聚焦、资源聚合、时间聚积,未形成规模效应,无法满足国家形象构建需要。
  为此,建议:
  一、坚持传播理念,实施全球化战略
  我国于2009年建立了“1+6+N”的大外宣格局,域外传播由传统媒体很快升级到立体化、多主体阶段。但是,面对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我国域外传播要想消除阻碍,提高国际影响力,需要树立大局思想,转变宣传观念,坚持传播理念,跨越以我为主、单向言说的层面,以双向交流为重点,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弥补域外传播短板。
  掌握国际传播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扭转域外传播局面,是现实需要,刻不容缓。鉴于域外传播的艰巨性、复杂性,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顶层设计进行域外传播战略规划,根据发展实际调整传播策略,与海外舆论领袖、媒体加强合作,依托线上线下多样化平台建设全媒体矩阵,构建域外传播话语体系和多元主体的复调传播格局。
  二、跨越国别,进行多元复调传播
  如今,世界大国域外传播已经进入由多元传播主体形成的“复调传播”阶段。国内商业化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也在政府和官方媒体主导下,构建了新兴媒体相融共生的多元平台,形成了官方、民间共建“复调传播”格局的新局面。依托多元媒介形式、叙事结构创新、传播主体“合唱”,国内复调传播成绩斐然。全球化发展使世界趋向一体,国与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国家主权在传播中的作用被削减。跨越国别,以极大的地域包容性进行多元复调传播,是打破冷战思维、地域对立与割裂的有效手段。我国域外传播应把握时机,一方面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传播秩序和格局;一方面积极进行多元复调传播,促使域外传播实现由“国际宣传”到“全球传播”的改变。注重传播的整体性,加强与境外媒体合作,通过高质量的内容、高密度的播发,寻求积累效果,以获得海内外观众的关注和认可。
  三、创新传播内容,用好传播手段
  西方媒体在数百年的新闻活动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我国在域外传播中,关于如何把握受众心理、平衡报道方面还存在短板。
  要想在充斥意识形态偏见的国际舆论场,打消别人的误读误判,既要保持进取姿态,完善国际话语权体系建设,还要研究不同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全球受众的心态,借鉴西方国家的传播方法和手段,创新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技巧和手段,用网络传播真实客观、易于接受的内容,消除传播观念和认知误区,打破舆论霸权格局。创新传播内容与用好传播手段,是改进我国域外传播现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创新传播内容,要坚持“以正面效果为主”的理念,从人类共性出发寻求共鸣点,聚焦人口、环境、资源、贫困等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关注体育、文化、追求成功等公众兴趣的共同点,用具有人类共性的内容和具有感染力的发声体打动观众。用好传播手段,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使新闻主角多样化,尽量淡化传播者的主体色彩,传播内容的官方色彩、政治色彩。
  注意中外报道、正面与负面报道、官方态度与民间态度、赞成与反对观点的平衡,利用平衡报道彰显传播的公正性,增进报道的说服力。
  四、坚持移动传播,注重文化宣传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进移动传播时代。在移动传播时代,移动自媒体不断发展壮大,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被削弱,传统的传播方式难以完全满足受众需求。坚持移动传播和媒体融合发展,是重建媒体公信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域外传播的首要策略。
  主流媒体的移动传播策略和实践,首先是正面媒体国际传播话语重构问题,积极寻求转变,发挥专业媒体优势,占领文化传承、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其次是根据国内外受众的审美品位、特征喜好,加强与自媒体的合作,挖掘民间话语力量,进行文化创新,展示传统文化和国人风貌,使移动传播兼具本土和全球可适性。在域外传播中,之前我国对文化传播缺少重视,文化传播基本处于域外传播的边缘地带。近些年,文化传播的力量、在受众争夺战中的实力充分展现出来,许多新媒体平台也因为文化传播成功出海。在域外传播中,TikTok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平台。主流媒体应加强与此类自媒体平台的合作,多维布局,打造相互应和的域外传播战略集群,在涉及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大事上主动设置议程,规避标签化、符号化的表达方式,进行精准传播。同时聚焦海外受众感兴趣的文化议题、偏生活化的内容,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情民生,借助软文化的“硬核”输出,弥合视角差异和话语局限,带给受众情感抚慰,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赖。
  五、壮大传播队伍,打好传播“组合拳”
  目前,提高我国域外传播能力,需要壮大域外传播主体队伍,提高域外传播主体的素养和力量,要制定和优化对外传播激励机制,改善域外传播工作环境。另外,要调动和发挥民间及市场力量,扶持、助力优秀品牌打造,为电视台、报社、网站、社会组织与个人展开合作牵线搭桥,形成多主体组合跟进的一体化传播格局,借助多元主体构成淡化域外传播的政治色彩和官方背景,并积极推进域外传播内容、平台和渠道模式创新,鼓励传播主体利用各种媒介渠道发出中国声音。加快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在技术上走在前面,实现引领发展,形成比较优势。此外,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在规范发展的前提下,给予自媒体更多的关怀与支持,扶持、激励以优质内容为初心的优质创作者,以激发自媒体讲述中国故事、参与域外传播的热情;进一步熟悉海外市场传播模式、竞争格局、市场特性、法律法规,整合专业媒体、自媒体和各大APP渠道的注意力资源,借各种媒介和主体进行域外营销、竞争和传播,打好域外传播“组合拳”,使“中国之声”传得更好更远。
  在新时代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在域外传播中必须加强域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基于全球化战略,制定多元复调传播,创新域外传播内容和形式,提升国际舆论议程设置能力,实现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的壮大和重构,为中国奉行公平正义的国际准则、塑造大国形象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作者系民进会员,河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副编审)
  (2023年7期)

  


      作者:□邵培松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