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音乐疗愈之力,护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共中央倡导“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特别强调要“完善人格”并“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相继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等重要政策文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擘画蓝图,并作出了详尽的部署。中共二十大报告更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由于面临工作机制尚待完善、宣传教育工作仍需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不足等挑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这一严峻背景下,迫切需要探索出既富有成效又广受欢迎的心理健康干预路径。作为一名深耕基础教育一线的音乐教师,笔者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及其治愈力量。音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生理反应、调节他们的情绪状态,更能作为一种效果显著的心理治疗手段,助力攻克各类心理健康难题。特别是在中小学生这一群体中,音乐疗法的应用前景尤为广阔。
   一、音乐与心理健康的科学联系
  音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纷繁复杂,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实,音乐对大脑活动的影响是显著且深远的。每当音乐响起,大脑的多个区域便会被激活——包括负责情感处理的杏仁核、与记忆密切相关的海马体,以及专门处理声音信息的初级听觉皮层等。不同类型的音乐还能激发不同的神经递质,例如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些化学物质与我们的情感和幸福感紧密相连。此外,音乐与情绪之间的纽带也异常牢固。欢快的音乐能够振奋人的精神,带来愉悦与兴奋的体验;而悲伤的曲调则可能引发共鸣,让人感受到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波动。这种情绪的共鸣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促进情绪的释放与调节。在缓解压力和焦虑方面,音乐同样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多项研究表明,聆听音乐能够有效降低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焦虑激素的分泌,从而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恢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中小学生常常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此时,音乐可以成为他们放松心情的灵丹妙药。轻松的音乐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紧绷的神经,恢复身心的平衡,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适当的音乐刺激还能激发学生的大脑活力,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除此之外,音乐活动还可为学生们提供团队合作与沟通的平台,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培养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音乐更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健康的自我观念。通过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实现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和个性魅力。音乐在审美教育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欣赏和演绎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同时,音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音乐,这一能够深刻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娱乐层面。
  二、音乐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音乐疗法在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也有一定成效。如,以“音乐疗法与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为例,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与心理发展相匹配的音乐活动,以期在音乐的熏陶和治疗中,助力学生们健康成长。
  (一)小学阶段:音乐与情绪。在小学阶段,以“音乐与情绪”为核心主题,帮助学生识别和调控自身情绪。通过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欢快的《小星星变奏曲》和悲伤的《二泉映月》,让学生学会感受并辨识各种情绪;借助情绪卡片、音乐创作及表演等多元化活动,让学生掌握利用音乐调节情绪的技巧,同时在团队协作中增强自信心。这种音乐疗法的应用,不仅可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还可为他们未来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二)初中阶段:音乐与情感疏导。初中阶段,以“音乐与情感疏导”为主题,特别针对青春期情感波动的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并结合歌曲欣赏与情感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表达自身的情感世界。音乐疗法在这一阶段的应用,可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技巧。在音乐创作和团队协作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提升社交能力,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
  (三)高中阶段:音乐与自我探索。高中阶段,以“音乐与自我探索”的主题课程鼓励学生通过音乐更加深入地探索自我,实现心灵的深层次交流与成长。学生鉴赏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情和想象,在触动心灵的音乐中记录下自己的“对话”,通过分享音乐锻炼表达能力,在集体中寻找同频与共鸣。一系列的音乐疗法活动,充分利用音乐的力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实践证明,音乐疗法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上,配乐朗诵成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得力助手,音乐的情感引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意境。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与历史事件相契合的音乐,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情境,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在美术课堂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激发他们创作出更加生动且有深度的艺术作品。
  在中小学阶段,课外活动中的音乐疗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社团,这一课外活动的重要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音乐技能的机会,更是一个能够通过音乐疗法促进心理健康的场所。
  以音乐社团的合唱或乐队排练为例,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演绎。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通过音乐的和谐与共鸣,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注入正能量。当学生们为了共同的音乐目标而努力时,他们的内心也得到深度的交流和疗愈。
  此外,音乐社团定期举办的音乐会和比赛,更是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的舞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音乐才华,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勇敢面对挫败的挑战。这种经历,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更能在音乐的疗愈力量中,培育出坚韧的心灵。
  音乐社团还可以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如“音乐与心灵”交流会,这样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和背后故事的平台。在倾听与分享中,学生们能够释放内心的压力,找到心灵的慰藉。这种交流,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更能帮助他们在音乐的陪伴下,找到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而音乐节、音乐会等大型活动,更可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疗愈力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这种艺术的熏陶,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更能在无形中,通过音乐的疗愈作用,塑造他们健康、积极的心态。同时,参加这些活动还能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音乐治愈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将音乐的治愈力量深度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然而,在实际推广与实施这一创新教育理念的过程中,确实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与师资力量的提升、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研究和创新的推进紧密相关,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议题:如何更有效地将音乐教育与音乐疗法相结合,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师资培养无疑是连接音乐教育与音乐疗法的关键桥梁。为构建一支精通音乐与心理健康的专业师资队伍,需要对音乐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深化其对音乐疗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这样,教师们不仅能够在课堂上传授音乐技能,更能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力工具。
  同时,整合与优化音乐教育资源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面对当前资源有限的问题,应积极寻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增加对音乐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为音乐疗法的有效实施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此外,作为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音乐疗法在实践过程中仍需不断完善与创新。可以探索将音乐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结合,形成更为综合、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进一步提升音乐疗法的效果。
  音乐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感受音乐魅力、学习音乐技能的平台,更通过音乐疗法的深入应用,挖掘出音乐背后更深层次的治愈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随着对音乐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音乐将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支持。
  (2024年6月)

      作者:崔东玉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