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两会期间,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杨蓉向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话语权的建议》提案。提案从吸引和提升引进的国际航运组织层级、重点培育上海在国际航运业有影响力的人物、加强与国际航运组织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建立话语权等方面提出建议。
在《关于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话语权的建议》提案办理情况答复会上,杨蓉及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叶兴分别发言。
杨蓉对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给予民进界别提案的高度重视和详细答复表示感谢。市委会长期关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话语权是增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上海通过吸引和培育国际航运组织、加强国际航运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事务治理等举措,不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委会将在向国际组织输送专业人才和加强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集智聚力、发挥会内外航运、法律等专业人士优势,深化一线调研,提出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建议。
叶兴指出,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市交通委与市财政、外事、公安、海事等单位将共同研究如何为国际航运组织落户发展营造环境、为国际航运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为航运国际话语权提升寻找赛道。
【提 案】
关于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话语权的建议
杨 蓉
在35个国际航运组织和与航运有关的国际组织中,总部设在发达国家的占到30个。西方国家据此把持权力分配,通过议程设置、规则制定及人员管理等掌控国际航运组织的运行,维护自身在国际航运事务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因此,提升上海在航运领域的话语权非常重要。航运业的“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答案是国际航运组织。尤其是航运业唯一的国际间政府组织——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伦敦),其主导了全球航运安全及防污染法律规则体系,其他还包括一些非政府组织,例如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哥本哈根)和国际航运公会(ICS,伦敦)等,它们主导了全球航运贸易标准及交易规则体系。
近年来,上海依托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已吸引上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亚太总部等十家国际航运组织落户,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加入全球最大的航运保险协会组织——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并推动IUMI中国籍在任委员人数增至5名,上海海事局、东海航保中心、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等在沪机构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事务,提交的提案被相关国际组织采纳。上海在国际航运话语权方面已经有所动作,但与上海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定位仍然差距不小。一是国际航运组织的数量不多、能级不高。新加坡自2012年以来一直成为国际航运企业及组织迁入亚洲的首选地。在沪国际航运组织的分支机构,大多充当国际航运组织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角色,主要从事本地会员开发、会员服务、信息交换、内部管理等日常性事务性工作,涉及国际航运规则制定的权力、决策、执行等核心功能还集中在伦敦等欧美总部。二是缺乏在国际航运组织全球总部担任重要职位的权威人物。对比北京和香港,上海缺少在国际航运组织全球总部担任秘书长、主席等执行领导层职位的权威人物,主要原因是缺乏面向国际组织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三是参与国际航运规则制定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截至2023年4月初,在IMO海上安全委员会、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主持或参与的提案数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英国、日本和德国,中国仅列第8位、第7位。向IMO提交的报告类、动议类提案相对较少,评论类、信息类提案居多。
为此,建议:
一、重点培育和打造在国际航运业有影响力的权威人物
要有意识地从本市政府部门、航运总部企业、航运相关机构中选拔、培养航运人才在政府、企业、国际组织之间跨界任职,搭建国际组织专业人才储备库。要积极支持中国船东协会、上海亚洲船级社中心、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等在沪机构建立国际组织人员选派机制,向国际航运组织全球总部输送更多人才,并担任中高层领导职务,增加对国际航运规则的了解与运用,引导确立新的国际航运规则。
二、吸引和提升引进的国际航运组织层级
研究制定引进发展国际航运组织的专项政策,编制更新国际航运组织重点引进名录,对入选的国际航运组织进行动态追踪、研究考察及信息对接。提供比照在沪跨国企业高管享受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或返还政策,放宽国际航运组织业务指导单位、培训业务等审批要求,建立国际交流人员“白名单”,为相关国际人士提供出入境便利化措施。
三、加强与国际航运组织的沟通和交流,扩大朋友圈
加强与交通运输部、IMO的联系,依托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平台,设立国际航运组织专场会议,广泛邀请航运相关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就温室气体减排、环境保护、海上安全等热点问题主动设置议程,谋划落地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
四、积极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建立话语权
支持上海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技术合作中心,在亚洲区域推动绿色航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强化区域绿色航运合作机制,适时发起新设国际航运组织或推动新代表机构落地,引领航运能效管理技术创新和规则制定。支持上海2024年8月推出的全国首个航运期货交易产品的发展,促进金融和航运两个市场的有效连接,提升航运金融服务能级,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运输服务上的影响力,服务国家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
(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