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9个地市都享有降水丰沛、河流密布所带来的资源。省会城市福州河网密布,沟汊纵横,水巷蜿蜒,城区共有内河107条,密集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城市的快速发展给河道环境带来了一些弊端,影响人们的居住品质。为改善内河水质、保护水资源、构建宜居城市环境,福州市曾于2011年启动75条内河综合整治工程,同时启动75条内河截污工程,但河道黑臭问题没有得到根治。2016年,福建省各主要城市开启新一轮河水系治理历程,部分内河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但是,随着近几年城市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加和工业生产迅速扩张,即使经过治理,仍有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排内河,生态环境隐患依然存在,内河黑臭水体反弹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把脉”内河水体
2021年,民进福建省委会、福州市委会组成课题组,先后赴福州晋安河、西湖、光明港,厦门海沧过芸溪、集美后溪流域,莆田木兰溪,泉州晋江、洛阳江等地走访调研。调研发现,内河治理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截污纳管还不彻底、面源污染量大且不可控、河道水生态系统损坏、管理权责不明确等问题在福建省各城市不同程度存在。
河道的治理之路漫长又艰难。调研中发现导致河道黑臭的成因较多。一是雨污分流不完全。主要表现为“上分下不分”和“上不分下分”两种情况。二是截流不彻底。河道截污后,最终污水又回流到河道内。三是合流不完整。完整的合流制需要有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措施,需要一定的截流倍数和调蓄设施。我国的雨污合流制,截流倍数低,普遍缺乏调蓄设施,而且普遍不能防止渗漏。四是污水管网不防渗。现状的管网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管道及检查井不防渗,造成河水、地下水、雨水大量入渗。五是沿岸居民生活垃圾倾倒河道内,面源污染,初雨带入大量污染源。六是河道不流动。各种原因造成河道断头或者变成暗涵,致使河道失去原有的水体自净能力。
给内河水系“开处方”
内河水系犹如城市的血管,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课题组经过广泛深入调研,针对河道黑臭、治理不彻底等问题,探索出有效解决办法。
第一,开展污染源调查,分类排放口。初步排查河道的排放口、周边水体环境,对河道黑臭程度进行初步判断,找出污染原因。初步判断排放口的性质,根据不同类型的排放口进行分类处理。
第二,溯源整改。结合第一步调查排放口,对雨污合流排污口,应追溯至上游雨污混接点,并核实其改造的可能性,无法改造时,应在合流排污口设置截流井,同时选取适当的截流倍数,降低污水溢流频次。对有条件进行分流的小区,应尽量考虑小区内部雨污分流改造,小区雨污水均接至市政管网,减少河岸边排放口。
第三,完善城区雨污管线。修复老旧管线,新建雨污管线,使雨污管网系统完整,减少因错接、混接、漏接等问题导致污水流入河道。完善雨污管网系统、修复现状管网、新建管网,是提高河道水质、减少黑臭问题反复发生的三大关键举措。
第四,清淤疏浚,清除垃圾。河道可见的生活垃圾、生物残体等漂浮物需要定期清掏,同时加强对河道周边环境的严格把控。
第五,恢复河道蓝线。加强河道整治力度,还河道原有的水系蓝线,将沿线违章搭盖的居民房或各类建筑拆除,将暗涵形式整改恢复为明渠河道,将水系河道联通,使内河成为一个整体的水系系统,恢复河道以及水系的联动性。
课题组将调研情况和建议内容形成《关于持续推动福建省城市内河水质改善提升的建议》,作为民进福建省委会集体提案提交至福建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
配合部门推动建议落地
提案提交时,正是城市(县城)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专项行动(2022—2025年)第一年。福建省各地围绕“设区市巩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总体目标,持续开展城市内河水质改善提升工作。提案立案后得到各方重视,被评为省政协年度好提案,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等部门对提案作出明确答复。省住建厅表示,围绕“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进水BOD浓度高于100毫克/升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规模占比达90%以上;设区市巩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总体目标,开展城市(县城)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专项行动(2022—2025年),深入打好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省生态环境厅等省直部门联合印发实施《福建省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内河两岸污染源整治,将其纳入碧水保卫战重要工作内容。省生态环境厅表示,要以福州市内河污染源整治为样板,帮扶指导各地强化对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进展情况的监督管理,深化排污口设置和管理改革,建立健全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并纳入属地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省水利厅表示,建设“一河一网一平台”,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城市内河治理成效,着力保护修复强化城市内河生态管护,努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美丽“答卷”入画来
随着内河水质改善提升工作持续开展,福建省交出了一张张成绩瞩目的美丽“答卷”。据《福建省幸福河湖评价报告(2023)》显示,福建省179条河流幸福指数平均值83.8分;比2022年平均值81.9分高了1.9分;179条河流中大于85分的五星级河流有62条,占比34.6%,数量比2022年翻了一番。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9%,河湖长制工作连续6年获得国家正向激励;福州以内河步道及绿带串起风廊、水道、绿带相结合的立体绿色生态空间,2023年作为中国唯一上榜城市,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三明金溪(将乐段)、厦门筼筜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漳州九十九湾、三明池湖溪先后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
如今,当人们沿着河岸走过大大小小的河道,会看到福建人民的生活百态。早上晨练的人们,清理街道卫生的环卫工人,赶路的上班族;午时饭后散步的白领,泛舟游湖的旅客,树下纳凉的行人;晚时嬉戏的小孩,跳广场舞的老人,闲谈的人们。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各方合力之下,波光粼粼、绿荫成道、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缀,也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缩影。
(202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