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背景】
淮北花鼓戏起源于明初,是安徽淮北地区发展起来的极具民间特殊表演风格的稀有剧种,以嘹亮柔美的唱腔,纷繁多姿的舞蹈,活泼欢快的演绎,展现了淮北人民热情淳朴的性格与勤劳和美的生活。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春风已吹拂神州大地,如何让淮北花鼓戏这棵有着500年历史的老树,沐浴新时代阳光,焕发出蓬勃向上生命力,值得研究和思考。
【具体建议】
1.通过地方立法,破解淮北花鼓戏法制保障缺乏的问题。目前,全国采取地方立法方式开展传统戏剧传承保护的项目不多,安徽省也只有2022年6月1日施行的《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淮北花鼓戏作为濒临失传的稀有剧种,可以学习黄梅戏等传统戏剧立法保护的先进经验,通过立法对淮北花鼓戏作出科学定义,把握戏剧特色和保护需求,精心设计传承保护内容,精准设定各方责任义务,精细设置保障促进措施,明确传承人保护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规范剧目创作和普及宣传的方式,并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和惠益分享制度。
2.通过拓展形式,破解淮北花鼓戏生存空间受限的问题。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淮北花鼓戏的多媒体转型,使之从舞台艺术向全媒体延伸;要更新创作理念,贴近生活挖掘素材,把满足新时代人民需求作为创作源头,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作为创作元素,通过艺术转化使之具有鲜活性、可信度和感召力;拓宽思政建设渠道,引导广大年轻观众感受淮北花鼓戏的艺术魄力,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优化推广方式,把淮北花鼓戏与临涣“茶馆说理”、乡村旅游等融合起来,通过茶馆里面唱大戏、戏剧故事讲道理等多种形式,使之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现代乡村治理的新载体和新窗口,真正融入生活“靓”起来、扎根乡土“活”起来。
3.通过创新方式,破解淮北花鼓戏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把传统师承模式与现代教育模式有机结合,探索专业院校与剧团、非遗传承人建立小剧种工作室的方式,把传统以师带徒转换为院团系统培养;建立名师大讲堂制度,定期组织相关专业院校教师、传承人和剧团名角开展授课讲学、研讨交流,提升演员队伍整体专业素养;探索创作、导演、配器、舞美等专业技术人员协作共享制度,建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采取一套班子多团服务的方式,使专业队伍能效发挥最大化。
4.通过以点带面,破解淮北花鼓戏城市名片打造的问题。把握文旅热点,把发展淮北花鼓戏与“文旅融合、魅力彰显”的宜游淮北紧密结合,将“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城市风貌融入到戏剧表演之中,打造“有辨识度”的城市名片;紧贴地方特点,把发展淮北花鼓戏与淮北独有的运河故道、红色遗址和工业遗存等紧密结合,用浓浓的乡土韵味展现运河文化、革命历史和工业之美,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突出时代亮点,把发展淮北花鼓戏与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紧密结合,通过中华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真正讲好淮北故事、唱响安徽精神、舞出中国魄力,打造“与时俱进”的城市名片。
(202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