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边疆书法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一支毛笔,连接了万里山河;
  一盏烛光,照亮了文化传承之路。
  2025年7月6日,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一小学的书法教室内,20余位来自教学一线的书法教师与专家围桌而坐。市第五小学教师艾合买提江·依明举起一支磨损严重的毛笔,引起大家共鸣——这支开叉的毛笔,揭示了边疆书法教育最基础的困境。
  窗外是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窗内是“烛光计划”第三次深入新疆库尔勒的实验校教学研讨会现场。这场看似普通的教研活动,折射出中国乡村书法教育十二年来“输血”与“造血”的实践之路。
  烛光闪烁:一场跨越十二年的文化接力
  “烛光计划”的源头可追溯至2013年。在民进石家庄市委会副主委、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的发起下,这项由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支持、民进河北省委会主办、开明慈善基金会资助的书法教育公益活动,以“义捐、义讲、义培、义评”为路径,逐渐从河北走向全国。
  当2023年9月,“烛光计划·百所乡村学校师生书法作品巡展”在库尔勒市美术馆开幕时,这场文化接力正式延伸至祖国西北边陲。开幕式上,五所学校——库尔勒市第五小学、市第六小学、市第十一小学、市梨香小学和市第二十一中学,被授予“书法实验学校”称号,并获赠价值30万元的书法教材与软件。
  这一行动标志着库尔勒市书法教育从“零星探索”迈入“系统支持”阶段。书法教育在边疆地区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专业教师匮乏、教材体系缺失、教学资源薄弱。正如一位参训教师所言:“乡村学校的书法课程开设刚起步,教师多为兼任,作品创作时连字体选择都无所适从。”
  2025年7月4日至7日,“烛光计划”专家团队第三次走进库尔勒。由寇学臣带队,团队成员包括北京市海淀区书法教研员耿国华、新疆沙湾市第五小学校长李新霞、河北石家庄市第四十三中学专职书法教师樊乐等。
  四天时间,团队开展书法教师培训、教学示范课、走访调研和教学研讨会等系列活动,足迹遍及五所实验校。而7月6日下午的教学研讨会,成为边疆书法教育问题的集中“诊断场”。
  困境聚焦:边疆书法教育的六重挑战
  研讨会上,一线教师们的问题直指书法教学的“生存痛点”。
  第一,“师资之困”。库尔勒市中小学普遍未设立专职书法教师岗位,书法教学多依附于语文、美术等学科,这种设置导致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生即便具备系统的专业训练,也因学校无对应编制而难以进入教学体系。市第二十一中学因为没有专业教师,仅能开设硬笔课。市第五小学教师张攀则坦言:“软硬笔教学体系割裂,教师难以兼修,教师专业能力制约课程深度。”
  第二,“课时之困”。部分学校书法课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挤压”倾向,常被视为语文教学的“调剂环节”。这种“应试优先”的教学逻辑,使书法教育沦为语文课程的附属品,难以实现“让每个学生写好字”的教育目标。课堂上学生书写水平的差异性,为教师从教带来新的难题,市梨香小学教师李艳君表达困惑:“班级学生书写能力差异较大,从零基础到具备参赛水平共存,难以兼顾。”
  第三,“课堂之困”。书法课是以操作为主体的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与上语文课的形式大相径庭,书法课的特殊性常常使课堂管理混乱无序。市第六小学教师刘苗苗道出课堂秩序的忧虑:“40分钟课程,准备材料、清洗毛笔占去大半,学生洗笔还导致楼道脏乱。”
  第四,“规范之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毛笔教学要临摹经典碑帖,硬笔教学须写规范字,书写规范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成为书法教学不可回避的难题。市第十一小学教师李春梅发现书法教材与语文教材字形不统一:“一、二年级硬笔教材选用‘赵体’,与语文课本规范字形不符,易误导学生。”
  第五,“教研之困”。新课标出台后,部分学校尝试培训语文教师承担书法教学,但语文教师一方面缺少书法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普遍承担着繁重的主科教学任务,难以投入足够时间开展书法教研和评价。市第十一小学校长王川全程参加会议,他指出当前书法教学结构性缺失:“书法教研缺乏专业体系支撑,评价标准与教研机制基本上属于空白。”
  第六,“工具之困”。库尔勒市多数学校书法课使用工具由学生或家长自备,因此学生使用的工具质量参差不齐。艾合买提江·依明展示学生使用的毛笔:“质量太差,几次练习后便分叉报废。”书法耗材的经济成本成为家庭负担,直接影响教学持续性。
  破局之道:专家团队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面对六重困境,专家团队现场开出“药方”,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
  第一,师资培养多维。设置专职教师岗,吸引专业毕业生入职。建立教师发展梯队:基础培训与高级研修培训相结合,兼职(语文)教师打基础,专职(书法)教师促提高。注重毛笔与硬笔打通共融,寇学臣以自身实践介绍软硬笔融合路径:“硬笔临摹重结构,毛笔临摹重笔法。双轨并行可快速掌握碑帖精髓。”
  第二,分层教学策略。关于课时被“挤压”现象,寇学臣建议教研部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针对学生书写能力差异,樊乐提出“描红起步—结构优先—软硬协同”的三阶教学法:“基础薄弱学生从描红开始,教师重点监督执笔姿势;教学初期聚焦结构框架,后期再追求笔画质量;硬笔与毛笔教学穿插进行,相互印证。”该策略突破传统书法教学“一刀切”模式,建立动态进阶路径。
  第三,课堂管理革命。李新霞提出的“湿毛巾保毛笔法”引发惊叹:教师课前将清洗好的毛笔置于湿毛巾上保湿,使用时由组长分发;两人共用墨壶,使用简易笔架;连续课时毛笔无需清洗,墨液可复用。这一方案将课堂有效书写时间提升40%,同时解决卫生管理难题。其背后是沙湾市第五小学五年实践提炼的“书法课堂优化”经验。
  第四,规范衔接机制。寇学臣直面教材内容衔接问题,他表示:“根据《纲要》规定,硬笔教学必须使用规范字,我将立即联系相关部门协调。”这体现了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深度互动——书法教育不能脱离国家语文规范框架。
  第五,教研体系创新。研讨会上,针对教研与评价的薄弱困境,寇学臣现场给出发展规划,启动“云端教研平台”:“每年组织2次至4次线上教研评价活动,促成示范校与实验校‘手拉手’结对。”若能够实现线上教研,将弥补地域隔阂,使北京、石家庄等优质教研资源直通库尔勒课堂。
  第六,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可设立专项资金采购基础工具供学生使用,提高家长对书法教学的认同度,从而帮助解决学生书法工具缺乏问题。寇学臣表示,“烛光计划”争取为书法专用教室配齐毛笔、毛毡、挂图和教学软件。
  烛光效应:从库尔勒看乡村美育的突围路径
  “烛光计划”的库尔勒实践,为乡村书法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第一,“输血+造血”双轨机制。项目初期通过组织专家送教和捐赠教材、软件、碑帖等实现“资源输血”;后期通过“高级研修培训”建立本土化师资队伍。库尔勒市两年间培训20余名书法种子教师,建成6间专业书法教室,市梨香小学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第二,文化认同构建。书法教育在边疆地区具有特殊价值。市第六小学将书法教室命名为“墨香阁”,空间符号强化了文化浸润。当维吾尔族学生古丽(化名)在“百所乡村学校师生书法作品巡展”现场说:“我会努力学好书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表明书法已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市梨香小学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离不开学校持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孩子成长,为各族师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三,“三有课堂”理念。樊乐提出的“有爱、有趣、有效”教学哲学,重构了书法课堂的价值维度:有爱,接纳不同基础学生;有趣,课间播放书法动画;有效,每课完成主题作品。这一理念使书法教育从技能训练升华为审美启蒙,逐步实现美育浸润学生、美育浸润教师、美育浸润校园。
  学术启示:“烛光计划”的普适性价值
  “烛光计划”库尔勒案例的学术价值,在于揭示了乡村美育的底层逻辑。
  第一,教育公平的本质是资源可及性。当寇学臣承诺为每间书法教室配备毛笔、毛毡和挂图时,解决的不仅是工具问题,更是教育起点公平问题。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其教学资源的地理分布差异,本质是文化权利的不平等。
  第二,技术赋能需适配在地场景。李新霞的“湿毛巾保毛笔法”之所以有效,在于它基于新疆干燥气候特点,采用低技术手段解决真实问题。这比盲目推广智能书法设备更具可持续性,为乡村教育技术路径选择提供范式。
  第三,专业引领必须回应教学真问题。耿国华在教师培训中强调:“书法教师要具有钻研教材能力、讲授演示能力、了解学生能力。”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回应,全部源于一线提问,证明专业支持必须扎根教学现场。
  十二年间,“烛光计划”从渤海之滨到天山南麓,从199所实验校到60万师生受益,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书法技艺的传授,更在于探索出一条文化根脉在边疆的生根路径。
  当市第十一小学的书法教室亮起灯光,孩子们用专家配备的毛笔写下第一个“永”字时,那微弱的烛光已然成炬——它照亮的不仅是宣纸上的墨迹,更是文化传承在中华大地最遥远角落的生生不息。
  寇学臣在市梨香小学受聘名誉校长时表示:“库尔勒市书法教育所需,尽‘烛光计划’所能。”
  这或许正是教育公平最朴素的注脚:每一支毛笔都不该因地域而分叉,每一份对美的向往都值得被点亮。
  (2025年9期)

  


      作者:□李抒梅 孙 鹏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