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试验区。37年来,统一战线坚持把毕节试验区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践创新平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倾力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民进中央对口帮扶毕节市,积极联系引进全会资源,以结对帮扶、捐资捐物、送教培训、建设工程项目等多种形式,打造“同心·彩虹行动”社会服务品牌、实施“开明”系列项目;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上升到毕节市层面推动教育“领域”,为“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有益探索。
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强调,民进对口毕节的帮扶工作,是民进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工作。民进帮扶毕节的37年,是民进不断学习、强化自身建设的过程,也是民进深入实践的过程。
民进中央根据“毕节所需,民进所能”,举全会之力,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可以说,在毕节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蝶变”都凝结着民进与当地群众的深情厚谊。2024年,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开创性地提出了助力毕节打造“感恩之城”文化核心理念,并以“感恩文化”为纽带,为“五育并举”教育帮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石。
找寻毕节城市发展核心文化符号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等都充分体现了感恩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毕节这座充满希望和爱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底蕴,自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长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亲临考察指导、两次擘画重大政策支持、三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重要讲话深切关怀,为毕节感恩文化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特别是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赋予了统一战线新的历史使命;2022年,国务院批复《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给予毕节巨大的政策发展红利。
“2024年9月,我第一次来到毕节。在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的带领下,我代表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到毕节调研。参观毕节试验区同心展览馆时,我发现有很多人一直关心关注着毕节。毕节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党和国家、中央统战部、民主党派的大力支持,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说,“一座城市的精神向度,决定了它的发展高度。毕节拥有深厚的文化意识基础,以感恩文化作为核心载体,让城市空间能进一步被激活”。
在舒勇看来,“感恩”作为毕节的城市发展核心文化符号十分恰当。“感恩文化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而是毕节人民刻在骨子里、发自内心的具象化。”打造毕节“感恩之城”,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感恩文化,让毕节人民更加深刻地铭记党和国家的恩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推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让“感恩文化”落地生根
37年的持续帮扶将一代代毕节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心牢牢刻进基因。舒勇表示,懂得感恩,是毕节人民的精神特质。
北京市篮球运动协会副主席、中共首都师范大学体育健康系党总支书记田士合认为,感恩文化不是口号,而是要让“感党恩、报国情”成为流淌在血脉里的自觉,化作建设家园的具体行动。
多年来,田士合联合北京市篮球运动协会及多所高校教师在毕节践行公益精神,开展“开明体育”项目帮扶工作。他与妻子谢红玲虽不是民进会员,但家国情怀让他们一同加入民进帮扶队伍,成为骨干力量。“感恩文化核心理念不只是文化,应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舒勇在他起草设想的“感恩之城”行动计划建议中提出,让毕节当地更好地意识到如何落地是关键。他表示,“我们要发挥好智库作用,更多的是助力毕节探索出具体方法,让感恩文化效能真正发挥出来”。
毕节的发展变迁,与民进的帮扶密不可分。自1993年对口帮扶毕节市金沙县以来,民进始终心系毕节、情牵乌蒙,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倾力倾情倾智开展帮扶。特别是近年来,民进聚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发挥民进教育领域的牵头作用,持续推动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工作走深走实。舒勇介绍,“民进推动的‘开明’系列项目也各自发挥着作用。民进中央开明画院承担‘开明美育’项目,专门成立了开明画院讲师团。由田士合团队开展的‘开明体育’项目,作为先行先试,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还有‘开明繁星’针对智育,‘开明非遗’针对劳动教育,‘开明阅读’、‘开明研学’针对德育……所以,感恩文化的教育和引导是一个系统集成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合力”。
2025年5月,中共毕节市委召开全会,通过建设毕节“感恩奋进之城”的决议。作为执笔人,舒勇指出,在“感恩之城”建设中,要将“感恩”二字作为毕节相关部门对接工作、联络联系的主旋律,要注重感恩文化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类宣传和实践活动,让公众了解感恩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感恩文化的精髓。“设计具有毕节特色的全市统一的形象标识和宣传语,融入‘感恩’元素;选取合适地点建设感恩文化主题公园,园内景观设施可展示毕节的感恩历史文化和当代感恩事迹;设立‘感恩文化节’,举办感恩音乐会、运动会等文化活动,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感恩文化的熏陶;在中小学提倡‘感党恩,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这是感恩文化的核心内容;打造‘时空博物馆’,联合美术专业师生,将毕节市区的空闲墙壁、建筑外立面等资源利用起来,创作一系列以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的感人故事为主要题材的书画艺术作品,使其成为一个‘活’的博物馆……”舒勇构筑着毕节“感恩之城”的宏伟蓝图。
双向奔赴,让毕节每一步成长都充满温度
如今的毕节已“化茧成蝶”:基础设施的完善——泥泞小路变成了通村柏油路,低矮土房换成了窗明几净的新民居;产业的兴起——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种起了中药材、经果林;教育与医疗的进步——孩子们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而这每一处变化的背后,都述说着民进与当地群众心手相牵的故事。可能是民进人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可能是民进支教会员不远千里来到山区,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梦想;可能是民进医疗专家带着设备下乡义诊,为老人抚平病痛……这些点滴付出,让“爱心”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源源不断涌入乌蒙山区,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共同发展的果实。
这种情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帮扶关系,成为了一份双向奔赴的牵挂。它见证着“同心”力量如何撬动一方发展,也让毕节的每一步成长都充满了温度。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在助力毕节打造“感恩之城”的过程中,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除了舒勇参与帮扶工作,副院长封俊虎、杨晓亮、王振在文化下基层和助力公益事业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副院长李学伟提出“流动美术馆”机制,理事王羿多次到毕节推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发展,副秘书长张海龙开发了开明画院讲师团公益文创产品……“我们还将通过全国各地开明画院导入优质资源,如通过民进西南地区省级组织艺术作品展览与当地师生进行艺术互动等。事实上,文艺工作者也需要多接地气,把艺术‘种’在大地上,这是一场双向奔赴。”舒勇说。
“打造毕节‘感恩之城’行动计划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舒勇坚信,未来,毕节“感恩之城”将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毕节。感恩文化将深入人心,成为毕节人民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在感恩文化的滋养下,毕节的经济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
巍巍乌蒙,征程浩荡。站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起点,毕节市倾力建设“感恩奋进之城”,既是铭恩于心、忠诚于党、践之于行的高度自觉,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务实行动,必将为西部地区探索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贡献宝贵的“毕节方案”。当下,一幅幅生动隽永的实践图景正在毕节渐次铺展。
(2025年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