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星空无语,守望灿烂的孤独

  他和他的平和

  林语堂先生曾在 40 岁时写下这样的诗句 :“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

  正是他一生写照。一点童心犹未灭——他的生命,始终是“诗”的。无论生活在国内,还是移居他乡 ;无论是少年苦读还是晚来著作等身,赤子之心,从未丢失。天生的诗人。你听,他这样吟唱:“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人约黄昏,偏偏不再少年路”。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歌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 ;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多好,多好。

  年轻时,倾慕他的才华,惋惜他没能娶陈锦端,而是娶了并不美丽的满月脸的鼓浪屿富家女子廖翠凤,年岁渐长,慢慢理解了人生,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是么?

  她举重若轻、大事决断 :“贫穷算不了什么。”最终,得到了林语堂的人和心。林语堂曾对朋友夸赞,廖翠凤没有有钱人家小姐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她有良好的家庭教养”。她当然不是夺目的艳丽女子,但她总是打扮得整整齐齐,干净得体,不张扬,不做作,不虚荣,不失礼,不怯场,不跌份。先生照顾得好,孩子照顾得好,男人的天地里, 没有她的争长较短。

  这样的女子,方配得上林语堂 ;或者说,没有廖翠凤,不会有后来的林语堂吧。

  或许,也就是在廖翠凤这样的大家闺秀身上,林语堂找到了创作姚木兰的灵感。

  《京华烟云》以美丽女子姚木兰的人生遭逢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 1901 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波澜壮阔的时代大剧,爱恨情仇的各色人生,形形色色人物粉墨登场,结尾是这样的 :

  木兰一家远离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木兰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感到自己虽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却处于春季,“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

  是的,无论书写了多少的悲欢离合,磨难与艰辛,苦痛与沧桑,林语堂的内心,始终是饱含希望的,对人生,对祖国,对难以割舍的故土。

  1975 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年轻 时,除了喜欢这本林语堂于1938 年至 1939 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中文译名即为《京华烟云》),还喜欢他的另一部小说《红牡丹》。

  喜欢牡丹,大约是出于少女时期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憧憬吧?更源于书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一个女子对待感情,有着那么多的勇敢和不顾世人眼光的决断。主观推测,或许,在内心深处,作者林语堂希望初恋陈锦端对待感情,多几分牡丹式的赳赳男儿风?

  牡丹的生命里,先后有过四个男人 :金竹、孟嘉、傅南涛、安德年。这在 20 世纪初, 是浪漫而又惊世骇俗的。个人以为,这样的构思、情节安排,这样美好的勇敢的女子的形象塑造,和林语堂的诗人气质不无相关。

  在历尽沧桑之后, 牡丹渐趋平凡,沉稳而实际,最终,她在接受妹妹茉莉与孟嘉的婚姻之后,理智地选择了傅南涛——一个既能给她带来自由欢乐,又能予以“女人之真正生活”的, 或许最适合她的男子。

  皆大欢喜的平和而平凡、平静的结局,依然是林语堂喜欢的带有希望的生活,这是太太廖翠凤几十年间用心经营的结果呢?还是在一个老派读书人心中,诗书陶冶下的诗意的栖居?骨子里,他始终是一个中国人。

  民国时候的这些先生们,鲁迅、许广平、郑振铎、林语堂……他们是好看的,头发一丝不乱,衣着整洁端庄,脸上,写着倔强, 亦写满谦和。

  许多时候,他们怒着,心中依然是爱的。爱土地,爱人民,爱自己的祖国。

  多年后,为了写苏东坡,我又翻出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来仔细阅读,有时会心一笑,有时,读到一些不太认可的细节,真想拉着先生的手,“不服来辩”。

  他的日常生活充满趣味,从不纠结 ;他写作,谈人生,谈诗歌。在他走过的并不算长的 81 年岁月中,中国读书人的儒雅,和西洋文明的熏陶,愈发给他的气质,增添了几许平和。

  他一生写了 60 多本书,上千篇文章。林语堂先生生前,有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其实一点也不重要了。他一直都在,笑微微, 带着长者的温和,智者的沉思,平和雅静, 不和人生较劲。

  林语堂,福建平和人,10 月 10 日, 是他的生日。

  鼓浪屿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林语堂先生是平和人,又是鼓浪屿这座美丽小岛的半子。

  从 10 岁开始,他跟随时任基督教牧师的父亲从平和坂仔走向鼓浪屿的教堂,就和这块神奇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在这里读书、成长,遭逢爱情,学会一口流利的英文,接触西方文明。

  陈锦端是一位美丽的鼓浪屿女子,富家出身,林语堂爱她 ;她亦是芳心暗许。她的父亲陈天恩知道女儿和林语堂恋爱的事情,却不允许女儿和这位穷小子交往, 而是把林语堂介绍给了邻居的女儿、长相并不出众的廖翠凤。

  林语堂心中是否肝肠寸断?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但他接受了廖翠凤 ;廖翠凤也不嫌弃他的穷。“爱情从婚姻开始”,夫妻二人携手,白头到老,成就了温馨的丰盈人生。

  后来的陈锦端,还是没能忘记林语堂吧?她没有如父亲所愿,嫁与门当户对的富豪,而是选择了和林语堂一样的布衣书生——留学归国后,多年不婚的她,单身独居,直到 32 岁时,才与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结婚。此后长居厦门,终生未育,抱养了一儿一女。一个有着美好开端的爱情故事,结局却未能如林、陈二人所愿。

  钟南山院士是厦门鼓浪屿的孩子,因他的母亲廖月琴亦出自鼓浪屿名门廖家,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便是钟南山的堂姑婆,顺理成章,林语堂为其堂姑祖父。钟南山的另一位堂姑婆廖翠娥(廖翠凤的堂姐)嫁给著名钢琴家殷承宗的父亲,按辈份算,殷承宗是钟南山的表舅。

  钟南山的舅舅廖永廉是原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回鼓浪屿后成为原设于鼓浪屿的厦门第二医院内科主任,1957 年首先在厦门发现福建省第一例钩端螺旋体病。廖永廉妻、钟南山的舅妈陈锦彩一辈子古道热肠,鼓浪屿人都称她“廖医生娘”。夫妇俩一直深受老鼓浪屿人的称道和感佩。如今,已经 103 岁的陈锦彩依然思维清晰,身体健康。

  陈锦彩的堂姐便是林语堂此生挚爱陈锦端。


      作者:吴梅影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