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哲学大师冯友兰

  在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哲学著作并不鲜见,可哲学史著作极其少有,而和学术史、文化史结合在一起加以探讨的哲学史更无人涉足。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 ,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是第一个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人,也是较早把中国哲学介绍到西方的中国人之一,一生著述颇丰,中、英文近六百万言。但集中反映研究成果,亦可称其为代表作的是《二史》和《六书》(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的写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又被译成英、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这一著作确立了冯友兰作为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地位。
  该书对中国哲学从先秦到清末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做了系统的阐述,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史著作,被东、西方学术界广泛誉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划时代著作。书中,冯友兰将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作为一把解剖刀对中国自古各家哲学思想进行思考、整理,终于理出一个头绪,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冯友兰经常提到研究哲学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照着说”,一种是“接着说”:前一种是历史的叙述,后一种是义理的阐发;前一种可以说是成就哲学史家的方法,后一种自然则是成就哲学家的方法。“照着说”的《中国哲学史》的面世使他成为哲学史家,而后来“接着说”的《贞元六书》使他成为一个地道的哲学家。
  抗战开始,学校南迁,丧家亡国之痛、颠沛流离之苦煎熬着冯友兰的心。拳拳爱国之心和对人民的忠贞之情激发了他的思考和创作力。
  从1939年到1946年的7年,他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年)、《新世训》(1940年)、《新事论》(1940年)、《新原人》(1942年)、《新原道》(1945年)、《新知言》(1946年)。
  所谓“贞元”即“贞下起元”。周易上讲“元亨利贞”。贞下起元是说贞之后,又重新是元,比喻天道循环,有“否极泰来”之意。《贞元六书》是说当时学校南渡,国势颓靡,可日寇必败,中国必胜。中国必有强盛的一天。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晚年,他更明确地说:“民族的兴亡与历史的变化自然给了我许多启示和激发,没有这些启示和激发,我是写不出来的,即使写出来,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在冯友兰看来,需要有一种思想“帮助中华民族度过大难、恢复旧物、出现中兴”,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才是炎黄子孙的“根”。因此“以志艰危,且鸣盛世”是《贞元六书》的内在灵魂。
  《贞元六书》充满对抗日战争必胜、民族复兴必至的信心,充满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冀。《新世训》序言云:“当我国家民族复兴之际,所谓贞下起元之时也。我国家民族方建震古烁今之大业,譬之筑室,此三书者,或能为其壁间之一砖一石欤?是所望也。”
  一位文化巨人对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大业的担当精神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冯友兰写作其书目的是在为当时艰难的抗日战争鼓与呼并且预为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的文化理论建设努力作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友兰对早已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习更加努力,虚心接受了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史观。
  在这一思想支配下,冯友兰抱着“阐旧邦以辅新命”“愿随前薪作后薪”的初衷,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重新撰写《中国哲学史》,定名为《中国哲学史新编》。中间,因受各种干扰,不得不停下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不顾年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了此书上,终于完成了七卷本、一百六十余万言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的修订和写作任务,把余生献给了我国的文化事业。
  冯友兰从事教育工作六十多年,辛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如今在全国各大学和研究部门的哲学工作者,许多人都是他教过的学生,有些是他学生的学生。学生们对他的评价是为文不饰雕琢,平易明白;与人言缓而有条,不乏风趣;授课喜引笑话,颇见幽默。其平居也,无一日不读书写作,无一日不闻问时事;规律甚严而自奉甚简。其与后学也,有问必答,平等待之,未始有厌容。
  冯友兰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解放前夕,在美国讲学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感到人们往往把中国古代文化,作为博物馆里的东西来研究,自己在讲学过程中,不知不觉,也仿佛成了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时而产生一种自卑感。他常常吟咏王粲《登楼赋》里的两句话:“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有些朋友劝他在美国长期居留下来,他却毅然回到了祖国。在北平就要解放之际,国民党派人来邀冯友兰赴南京,被他严词拒绝。在《新事论》的最后一篇《赞中华》中,最后一段他这样写道:“真正的中国人已造成过去的伟大的中国。这些中国人将要造成一个新中国,在任何方面,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我们所深信而没有丝毫怀疑的。”他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未来充满信心。
  1990年11月26日,冯友兰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5岁。中国内外各大报刊纷纷登载悼念文章,美国《纽约时报》亦发长文悼念,足见其影响之大、之广。
  (2023年12期) 

  


      作者:黄成林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