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1885—1970年),字夷初,晚号石屋老人。现代学者、书法家,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部长。他刻苦自学,致力于六法训诂、经史、韵文兼治新学。沈尹默先生曾评价他:“博览群书,著述不辍,临池弄翰,特其余事耳。三十年前见其笔札,已极清劲之致,为时所推,称为善书。”
马老的母亲知书达理,再苦再难也要供他念书,马老不负所望,不仅精于书法,还著有《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六书解例》、《论书二十首》等,1931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的《六书解例》,全书四卷均悬肘以蝇头小楷工整誊写,令晚辈佩服不已。
马老书法的特征与内涵可以从他的学书历程、美学特征、书写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具备“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能反映其人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马老在书法方面启蒙较早。在学期间,他对国文、历史、掌故等课得心应手,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半年之内,连升两班。一年之后就升为特班生。当时他想,自己“总算生长在仕宦之家,幼年晓得文天祥是个状元宰相,尽忠报国的人,很羡慕他,所以也想中状元,做宰相”。就书法而言,和少年学习经历是分不开的,马老当时学习书法发展史,识得早期文字:甲骨文、象形字、金文、汉简隶书、秦朝篆书、唐朝楷书、行书、草书,还有名家书法字帖:王羲之、柳宗元、赵孟頫、欧阳询、米芾等。很短的时间里他掌握了书法的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明显的文人墨书韵味。简单来说,文人书法就是:书法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书法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书法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书法之价值在于“书法外”的“文人感想”,而不是“书法中”的格局技巧等“艺术上之功夫”,文人书法的价值亦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书法之外的文人气象与寄托。如,书圣王羲之就是文人书法,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而不是炫耀书法技巧,与马老一致。马老书法多为内容大于形式,很多自作诗说明了这一点,亦属于文人书法范畴。
马老习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由甲骨文、姞氏簋铭文(金文)、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小篆)、秦权铭文(秦始皇诏书40字)、石鼓文(大篆)、龙藏寺碑(楷书)、赵孟頫字帖(行楷)、王羲之字帖(行书)、草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甲骨文历史追溯到商朝,距今已有约36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马老书写甲骨文包含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无不备至。笔法有粗细、轻重、徐疾的变化,结构随体异形,任其自然,章法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
马老继甲骨文之后,习写金文。他书写的西周金文铭文《姞氏簋》是严格临写,没有个人风格体现,也没有夸张个性的用笔,足以体现马老治学和为人的严谨性。
马老书法习练阶段第三部《正始石经》,以古文(古篆)、小篆、隶书三体诠释,谓之“正始三体石经”。此块刻石现存文共11行,110个字,古篆36字,小篆39字,隶书35字,铭文为《尚书·周书》内容。
马老书法习练阶段第四部《秦权铭文》,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的诏书,全书共40字,铸刻于各类国家标准器物上颁行各地。秦权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秦权钱、秦权秤、秦权壶。马老就是书写了其中一种秦权秤砣的实物与墨迹拓本这40个字的《秦诏版》,其中漏写一字“乃”,不知为何用意。
马老书法习练阶段第五部《石鼓文》,石鼓文全部共十鼓,马老书写的为第四鼓《銮车鼓》是描写秦王率军征战的场景,全文共72字。
马老习练书法后开始转变为书法创作阶段,习六书识百家引古诗,赠予亲朋好友雅正留念。小篆是马老常用书体之一,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经李斯等人整理简化,秦国通用标准文字。马老用篆书小篆书写李煜的《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诗词,用笔停匀,圆健遒劲,结体平稳,上密下疏,沉着舒展。既体现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精整、威严的总体风貌,又反映了文人墨客对书法作品克制、理性的仁和中庸之道的审美心理。
马老楷书从龙藏寺碑起,后加入行书笔法,形成独特风格,又显风骨。楷书本身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但马老隶书作品不多,大多以行楷面貌示人,因其形体方正,用笔沉着雄浑,被传为佳话。
马老的行书是介于真(即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体现了其实用性,所以马老留世出版的书法作品多为行书,马老年轻时曾专攻欧阳询《九成宫》和赵孟頫书法,后又学王羲之、褚遂良、米芾等名家,所以书法风格清逸超群。加上书写内容为自作诗词,更是体现了行书的阔达韵味。
从艺术难度上说,书法中应数草书最难。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草书歌诀中开头即为:“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马老草书自作诗《春日偶憩兆丰花园》,多有王羲之用笔气韵。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十分流畅,但是诗中多少流露出对自己学书的感伤和自我书法境界的孤独。
马老的运笔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运笔方式、执笔方法、运笔要领、书写姿势、永字八法。运笔方式有三种:指运法、腕运法、肘运法。书法家张廷相曾经说过:“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最值得一说的就是马老的悬腕悬肘悬臂,无论大字小字,作书腕肘并悬,指臂齐运,书楷、行,显秀丽更含劲健之姿,清远简穆,风神俊朗。马老主张写字从写壁入手:“写壁实为无上善法。苟能书壁,则桌上悬肘作书,绝无难矣。”尽管马老受王字的影响不小,但他对后人学王字却表示了极大担忧。他说:“后人作王字,皆失之俗,失之薄,俗者多矣,薄者如董香光王梦楼皆是也。然薄犹可医,俗不可治也。”
马老学识渊博,尤其对古文字学造诣很深。他曾两度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写过200多万字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庄子义证》、《老子校诂》、《列子伪书考》、《读金器刻词》、《石鼓文疏记》等多部专著。另有《马叙伦诗词选》、《马叙伦墨迹选集》、《马叙伦书法选》等。马老的《论书二十首》中有一诗云:“北碑南帖莫偏标,拙媚相生品自超。一语尔曹须谨记,书如成俗虎成猫。”足可见马老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马老的书法作品看,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黑白相间、疾徐吞吐,一片胸臆淋漓。字字有根、笔笔有源,或古拙、或秀媚、或端雅。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实与虚、奇与正,其意境无限、美妙无比。可以说,马老书法归于明贤文人书风恰到好处。
(202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