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吴贻芳1943年的在美演讲与抗日宣传

  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原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是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也是民进江苏省委会首任主委。抗日战争期间,吴贻芳与晏阳初、桂质廷等六人以民间身份到美国研究战后中国问题,同时宣传中国抗日战争的功绩和主张。她于1943年3月25日从重庆出发,最终在1944年2月17日落地昆明,飞返中国。此次游美,前后历时近一年之久。
  在美期间,吴贻芳开展多项社会活动,产生广泛影响。其中,尤以她的多次演讲颇具公开度,引发国内外大量关注,为美国社会管窥二战期间中国的教育变迁与女性发展等问题提供了观察窗口,也向西方世界积极表明了中国的反战姿态,争取到国际社会支持。
  那么,吴贻芳究竟在美国演讲了什么?尽管当时的中西方媒体都留下相当数量的报道,但这些报道往往聚焦于演讲活动,对其内容少有细致介绍。耶鲁大学收藏了几篇1943年的英文讲稿,尽管这些文稿只涉及吴贻芳在美演讲的一小部分内容,但为我们更加细致地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些珍贵素材。
  彰显战时中国教育工作的韧性
  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合阵线全面建立,美国总统罗斯福倡议将原本的美国“国旗日”改为“联合国日”,致敬所有联合国家。吴贻芳在美期间的1943年6月14日,恰逢第二个“联合国日”。当晚八点半,吴贻芳和晏阳初走进华盛顿最大的演讲厅“宪政大厅”发表演讲,与会者近千人,约十点半结束。
  此次纪念活动以“联合国家的今天和明天(United Nations Today and Tomorrow)”命名,晚上的演讲主题是“中国,第一防守者(China,the First Defender)”。活动正式开始后,吴贻芳第一个演讲,题目为《战时中国的民主教育》(Education For Democracy in Wartime China)。这是吴贻芳此行在美系列演讲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海内外不少媒体均对此采用连续报道形式,从前期预告到后期呈现,演讲活动广受中西方瞩目。
  她借用中国的一句古话“四海之内皆兄弟”,指出战争使世界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牺牲和苦难让不同种族的人更能理解彼此。随后,吴贻芳进入到当晚演讲的第一个主题,即战时中国的教育工作。她描绘了中国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在日军侵略下从沦陷区转移到大后方的艰难处境,表明中国的年轻人和教师都不愿被卖国贼或侵略者控制。她向美国听众细致讲述了战时中国整个教育体系在危机和困境中不断发展的形势,包括文理学院和师范学校在内的高等教育、长期和短期的专业技术学校、普通初中和高中、职业学校、小学教育和成人扫盲等,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教育数据。在此之外,吴贻芳重点强调了战时“社会教育”的开展状况,展现出民众图书馆、讲座、展览、教育电影、戏剧等形式对提升战时中国民众知识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她认为,中国的教育工作在战时的困难条件下仍能保持其固有的韧性,在和平年代一定能够得到更加均衡、自由的发展。当晚演讲中,吴贻芳提到的第二个话题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并与教育工作关联在一起。
  作为一名长期投身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大学校长,吴贻芳以战时中国的教育问题切入其在“联合国日”的纪念演讲,无疑有着充分的话语权。事实上,其在美国的演讲中,“教育”可以说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主题。这年12月,吴贻芳又发表了题为《战时中国教育》(Education in War-time China)的演讲。本次演讲中,她以更加详实的数据和更加细腻的故事,展现出中国教育界和中国学子们在战争期间的不屈与抗争,更具感染力。她说,战前中国约有109所高等教育机构,战争导致其中的91所学校不得不迁往中国西部,走进西南或西北的内地。大量师生被迫从城市迁往乡村,以躲避日军轰炸。农舍、寺庙、土屋、孔庙等地成为了新的校舍,条件非常艰苦。尽管如此,师生们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钻研精神,令人动容。这篇演讲稿后来被外国期刊全文登载。
  宣传战时中国女性力量的崛起
  作为近代杰出的知识女性代表,吴贻芳的在美演讲中,同样向西方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女性力量的崛起,宣传了战时女性的精神风貌。
  1943年11月,吴贻芳在美发表题为《战时中国妇女》(Women in Wartime China)的公开演讲,向听众呈现了中国妇女在抗战期间作出的重要贡献。讲座一开始,吴贻芳便现身说法,指明中国女性在短短一两代人之间发生了巨变。她提到,1934年在南京做完一场公开演讲后,有人曾提醒她,她当天所在的演讲场所,正是她父亲那辈人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那种只有男性才能参加的旧式科举考试”。而吴贻芳当天演讲所在的讲台,恰是曾经科举考试中主考官坐过的地方。这件事给她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以此为由头,吴贻芳将话题引向了觉醒中的中国女性,重点突出了抗战时期觉醒后的中国女性所体现的时代责任与社会担当。
  吴贻芳表示,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女性以各种方式服务于抗日工作。她们大多从事照顾伤员、照顾孤儿、慰问士兵等工作,也有一些女性接受过训练,并在某些交通线上担任武装警卫。在全面封锁和战争压力下,妇女们热衷于发展家庭手工业,以帮助应对全面封锁带来的绝望局面。此外,由于对更多工人的需求以及家庭经济的需求,越来越多已婚女性开始从事全职工作,甚至参与一些科研工作。吴贻芳认为,战争无疑带来了苦难,但苦难本身也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女性的觉醒,“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广大妇女也觉醒了。她们的觉醒是被直接的战斗或敌人投下的炸弹所唤醒的”。她以战时的四川省简阳县为例,告诉美国听众,该地在战时有三万名女性被动员起来在家纺纱,有五千名妇女在改进的手织机上织布。中国女性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了抗战工作,“她们增强了自尊心,并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正在作出贡献”。
  在另外一场公开讲座中,吴贻芳指出,抗战以来,中国受教育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群体中,女性数量不断增加。战前高中以上学历的女性只占总人数的10%,战时已经上升到20%,翻了一倍。当时中国的50276名大学生当中,有11058名是女生。吴贻芳在演讲中反复呈现出战时中国女性的积极面貌,指出“即使是农民的妻子也能很容易地理解反侵略战争的现状。只要有事可做,比如做鞋或缝衣服,她们就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战争让女性走出家门,真正参与到国家事业中”,这是吴贻芳希望美国社会能够真正认识到的战时中国女性形象。
  传递抗日战争必胜的中国信念
  对身处1943年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并不知道,日军侵华的炮火将在两年后偃旗息鼓。而他们格外知道的是,全面抗战已经持续六年。“六年”,这是吴贻芳在美讲座中频频出现的一个关键词。抗战必胜,成为她贯穿多场演讲的一层精神底色。在反法西斯战争的滚滚硝烟下,这层底色常能引发国际社会共鸣。
  早在此行刚踏足美国的1943年5月,吴贻芳就在最初的一批演讲中提到这一问题。她在演讲中自我提问:“战争已经进入到第六个年头,人民还能保持斗志吗?”随后,她又在演讲中自我回答,“我们已经对战争习以为常,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急切地想要继续抗战,因为我们对胜利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她特别提到了当时刚刚胜利不久的第三次长沙会战,颂扬了中国军民在反抗日军侵犯时的视死如归之风骨。吴贻芳告诉美国社会,“战争初期,所有人都热情高涨。我们等待了很久,现在已经整整六年了,日本一直没能打败我们。正是从那时起,我们有了这种深厚的自信。只要全体人民和整个国家团结起来,我们就会成功”。
  吴贻芳还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不仅来自内部的坚持,也来自外部的声援。吴贻芳说,“珍珠港事件和中国加入联合国家之后,我们感到自己参与了这场世界大战,我们将继续与其他大国合作”。只不过,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传统。但是,为了统一的反战目标,为了最终的胜利,吴贻芳倡导国际社会保持宽容和耐心,并在团结一致的努力中激发每个群体、每个国家的优秀品质,积极呼吁美国等大国与中国在战争期间联合抵抗。6月14日晚,在宪政大厅开展的那场讲座最后,吴贻芳再度回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中国古典教义,指出“东方的伦理哲学与西方的实践感知在共同的事业中交汇,我们勇往直前。基于这一坚实的基础,我们坚信,公正持久的和平终将建立”。
  吴贻芳的在美演讲为抗战的国际宣传作出重要贡献,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坚韧不屈的真实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支持。正因为看到了她的努力和坚持,吴贻芳也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之一”,美国人盛赞她“同时代表着东方和西方最优秀的人”。2025年,适逢民进会史工作主题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温吴贻芳等民进先贤为抗战胜利作出的不懈努力,追寻前人坚定且正义的步伐,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民进会员,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民国新闻史研究所副所长)
  (2025年8期) 

      作者:□操瑞青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