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每日译报》,就要说到参与投资出版的陈巳生。
  陈巳生是著名工商实业家,民进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共秘密党员。他在1908年告别家乡闯荡上海,后在商务印书馆从事铜版刻制,又在实业救国思想驱使下,在上海平安轮船公司谋职。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侵占了上海。陈巳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组建战地服务团,建立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达4000多人。
  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的上海,信息消息被封锁,报刊被封杀,上海的许多报刊社被迫搬迁或停办,日军与当局妄图以此来实现他们的高压、愚民统治。
  陈巳生非常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面对如此艰难困局,他开始思考如何办好报刊。为了向人民群众继续宣传抗战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险峻的形势下,决定利用外国报纸在租界的合法地位,创办一种纯翻译类报纸。于是,1937年12月9日,《译报》问世了。但是,由于《译报》的文章锋芒毕露,刊登诸如南京大屠杀的消息和报道,引起租界当局的关注以及日军不满。因此,《译报》前后只出版了12期,很快便遭到强令取缔而停刊。
  而在英美尚未对日宣战之前,挂“洋旗”的华文报纸仍然能够自由发行。于是,中共上海负责人经过多方联系,邀请梅益等人找到在香港注册的大学图书公司的孙特司·裴士和拿门·鲍纳两人出面担任发行人,不负责报社盈亏之责,不干涉报社内政,将《译报》改名为《每日译报》,挂起英商的牌子,取得公共租界登记证和法租界登记证。《每日译报》实际由陈巳生与胡咏骐、赵朴初、许广平、吴耀宗、黄定慧等共同合作投资, 1938年1月21日正式出版发行。
  《每日译报》稿件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如创刊号刊载的文章,就有来自苏联的《消息报》、英国的《每日先驱报》、美国的《世界新闻》、法国的《科学报》、日本的《改造》等十多种外文报纸的内容。
  从1938年2月20日起,《每日译报》增设了自己采编的各类新闻。编辑部灵活机动,见缝插针,通过“特讯”、“专电”等形式,经常报道有关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及时反映抗战进展和前线战况。曾刊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尤其是《论持久战》一文,自1938年8月23日起,《每日译报》连续刊登了12天。
  《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长篇演讲。7月1日,演讲稿以《论持久战》为题首次发表在《解放》第43、44期合刊上。这篇著作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它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一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一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取得抗战胜利,具体制定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工作和战略战术等一系列原则,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
  《每日译报》的刊发,让上海“孤岛”和国民党统治区,也能及时理解毛泽东的抗战思想。周恩来曾把《论持久战》的基本精神向国民党将领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白崇禧又向蒋介石作了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经蒋介石同意,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征得周恩来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见程思远《我的回忆》)。
  《每日译报》曾刊载周恩来的《论抗战的新阶段与侵略者的新政策》、朱德的《战略和战术》等政论文章,宣传中共大量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以及抗战理论。这些文章为上海人民开辟了一个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的窗口,吸引了一批批民众到环境艰苦的边区,投身到敌后抗战的洪流中。《每日译报》对统一战线工作也进行了大量宣传,“孤岛”人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内容和重大意义。当然,《每日译报》还主要以译稿为主,作为揭露日军暴行的掩护。
  《每日译报》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而且远销海外,获得海外一些同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的正义人士的帮助。《每日译报》出版的副刊《译报周刊》销往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抗日战争中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也引起国外媒体的关注。国外通讯机构时常把《每日译报》上的文章译发回国,使国外正义人士及民众及时了解中国的抗日动态和真实情况。发表在《每日译报》上的周恩来文章《论抗战的新阶段与侵略者的新政策》,就曾被外国通讯社翻译后发回国内宣传报道。
  1939年4月,汪精卫与日本签订卖国协定,对“孤岛”抗日报刊如芒刺在背,非要置于死地而后快。在日伪的重压之下,孙特司·裴士和拿门·鲍纳妥协了。日军又与租界当局相互勾结,以《每日译报》刊载发行有关抗日的报道未经审核为由,1939年5月19日,将《每日译报》强行停刊。1939年6月22日,《每日译报》出版最后一期特大号,登载了叶剑英的《日军跳跃作战和中国的应对》一文,刊登了中国抗战两周年纪念特刊,报社沉痛发表《告别读者》。
  《每日译报》虽然出刊时间不长,但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却是一道光亮,给上海“孤岛”和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202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