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 月下旬正值湖北两会召开之际,武汉地区下了一场大暴雪,紧接着 27 日凌晨,天上打了炸雷,听到雷声后,我想起了小时候听过不识字的奶奶说过的老谚语:“雷打雪,黄泥巴晒成铁”,类似的谚语还有: “正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这些农谚预示着当年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地区会干旱。
那么我们来看看 2018 年武汉是不是遭遇了干旱呢?据《湖北日报》(2018 年 8 月 14 日)报道 :“省气象局介绍,出梅以来,全省平均气温 29.8℃,较常年同期偏高 1.7℃,全省 35℃以上高温日数为 20.8 天,排历史同期第一位,全省大部 35℃以上高温日数为 16 天至 29 天……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偏多 10 天至 18 天。同时,出梅后全省平均降水量 74.8 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
据资料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武汉共出现 12 次冬季雷打雪天气,除 2018 年外,其他分别是 1 月份出现的 :1957 年 1 月 4 日, 2001 年 1 月 24 日;2 月份出现的:1959 年 2 月 16 日,1964 年 2 月 5 日, 1996 年 2 月 17 日和 2013 年 2 月 19 日;3 月份出现的:1966 年 3 月 7 日, 1988 年 3 月 15、16 日,1996 年 3 月 9 日,1998 年 3 月 21 日和 2002 年 3 月 22 日。
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和湖北省气象局服务中心降水量数据,再分析一下其他 11 次雷打雪与当年干旱的相关性。
1 月出现雷打雪的是 1957 年和 2001 年。1957 年,1 月 1 日至4 月 16 日总共 106 天, 只 3 月 4 日有 14.6mm、3 月 20 日有 29.4mm 的有效降水,其他时段一直是干旱,当年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4 月中下旬至7 月上旬,有668mm 的降水, 从 7 月 8 日至 11 月 8 日这 124 天中只有三天有效降水,其他时段一直是干旱,不过在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降水还可以,所以对当年农作物收成影响主要是夏作。2001 年从 7 月 25 日至 10 月 5 日总共 108 天只有 8 月 8 日有 20.5mm 的有效降雨外,其他时段全部干旱,而且整个 9 月份降雨为零。可见这两年是干旱年。
2 月出现雷打雪的是 1959 年、1964 年、1996 年和 2013 年。1959 年 7 月 1 日有 41mm, 从 7 月 2 日到 10 月 30 日除 9 月 22 日有 43mm 的有效降雨外连续 120 天干旱,而且整个 8 月份没下一滴雨,给当年造成了特大干旱。1964 年在 10 月底以前基本上是均匀的,从 10 月 26 日到 12 月 31 日 67 天一直未有有效降雨,可见是冬干。1996 年 1 月 1 日至 3 月 13 日共 73 天只有 1 月 14 日至 17 日有 32mm 的有效降雨外,一直干旱 ;3 月 30 日至5 月 13 日共 45 天只有 5 月 3 日有 30mm 降雨,其他无有效降雨。全年共 118 天干旱。2013 年 1 月 5 日至 3 月 15 日共 74 天只有 1 月 31 日和 2 月 1 日连着两天有25.6mm 的有效降雨 ;9 月 26 日至 12 月 31 日共 97 天只有 11 月 2 日有 19.1mm 的有效降雨,其中 12 月一整月滴雨未下。全年有 171 天干旱。可见这 4 年在不同的时段都出现过干旱。
3 月出现雷打雪的是 1966 年、1988 年、1996 年、1998 年和 2002 年。3 月已经惊蛰了,这时候下雪是属于倒春寒,打雷应该是正常的。这几年中 1966 年全年降雨量只有 661mm, 有 238 天干旱, 是大旱之年。1988 年、1998 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其中 1988 年 5 月至 8 月发生了强降水,4 个月总共降水 924mm, 其中 5 月 8 日一天降水达103mm ;1998 年仅 7 月 21、22 日两天降雨达 456mm,当年长江武汉段洪水压力超强,还造成了簰洲湾决口。而 1996 年和 2002 年这两年年降雨比较均匀。可见3 月的雷打雪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上述 12 年外,我对其他年份雪天打雷现象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因为这在气象史上是概率极小的事情,没有足够的资料和数据对其进行中长时段的气候分析预报,要想提前预报出来,真是难上加难。从以上对 2018 年干旱的报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 多年雷打雪与当年降水分析可以看出,在 2 月雨水以前出现雷打雪时,当年在不同的月份或多或少是会连续干旱的,可见古谚是多么准确。
要知道,古人观测又是多么的艰难, 根据徐双柱《武汉冬季大雪分析预报》(气象科学第 31 卷第 1 期)的研究 :“根据 1951—2005 年 55 年武汉市地面降雪时造成的积雪深度的历史资料分析发现,武汉市冬季降雪时间一般出现在当年 11 月到次年的 3 月对武汉市 1951—2005 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冬季出现大于 5cm 积雪深度的天气事件的概率为每年 2.24 天, 主要发生在 1 月为每年 1.2 天,其次是 2 月为每年 0.71 天和 12 月为每年 0.24 天”,也就是说武汉冬季多年平均降雪概率只有短短两天多。我认为,古代武汉冬天下雪天数也可以作一个参考,只有短短几天,而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国历代古人就观察并总结出雷打雪就会干旱的规律。
为什么会出现“雷打雪”的现象呢? 雷电是对流云中的放电现象。在冬季,有时高空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时,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打雪的现象。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也就是说,冬天虽然气温不高, 但如果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
雷打雪是武汉难得一见的天气现象。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生这种现象,其原因是进入冬季,一般年份情况下气温不高,很难出现打雷形成的强对流现象。如果冬季开始前期偏暖突遇强冷空气来袭, 或新年开始进入雨水节气,地面或大气低层回暖明显,一旦遇上合适的气象环境,即高层寒冷低层暖,就会出现强对流天气。如果正好碰上正在下雪,雷打雪就可能出现。
那么,我们再看看 2017 年冬季至2018 年春季湖北乃至武汉地区的气象条件。据湖北气象局网站公布的气象公报 : “2017 年 11 月全省平均气温整体偏高0.7℃,12 月平均气温大部偏高,日照大部偏多 ;1 月 2—7 日,受西路和东路冷空气共同影响,自西向东出现低温雨雪天气过程,23—30 日,湖北省再次出现雨雪天气过程,降雪覆盖全省大部地区, 1 月气温整体偏低,月内气温起伏大,出 现低温极端事件。”从以上省气象局所记载的气象资料看,2018 年出现了打雷所具备的前期偏暖、然后北方强冷空气来袭, 这种剧烈的冷暖空气交流的气象条件,从 而出现雷打雪现象。
我国历代的人民通过观察自然界各种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通过观察逐步总结出一些规律,并流传至今。在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通过观察天象、自然等获得所需信息,通过观察物候来进行农业生产。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着一些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季节性周期性变化的现象。例如,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叶黄、叶落和休眠等;动物的始鸣、繁育、迁徙、蛰眠等。自然界的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初冻、终霜、终雪、解冻,雷、雨、雾, 还有日月星的升落等。人们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等对节候的周期性的反应,把这些现象称为物候。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逐渐发现日月星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的寒来暑往,猎物的出没和植物的荣枯等自然现象,是有一定规律的,与自身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经过逐步积累记载, 历代流传,并经过两条线流传至今,一个是口口相传,形成谚语 ;一条线是一些文人记录记载保存下来。
我小时候经常听奶奶教我唱 :“初一月不见,初二一条线,初三初四娥眉月,初五初六月挂钩,初七初八月露半,十五十六月团圆,十七十八月起更发,二十正正月出一更,二十二三月出半夜天,二十四五月黑头,月亮出来就使牛,二十七八月亮出来一霎,二十八九光明出来扭一扭。”她会根据月亮的圆缺知晓日期,到现在我也会时不时抬头看一下月亮而判断阴历是哪一天 ;她还说:“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雷打惊蛰后,高山种黄豆。”根据雷出现的早晚预知当年的降水情况及是否当年会干旱,来决定种植何种作物,以防遇到干旱天气而导致收成不好 ;她还根据 24 节气来进行播种,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在我国历史上,各地都有大量的经过一定的积累的物候知识化作谚语,广泛流传各地。如观物候进行农业生产 :“布谷布谷,赶快种谷”“枣发芽,种棉花”“柳絮扬,种高粱”“小燕来,催撒秧,小燕去,米汤香”等;观云知天气:“朝霞不出门,晩霞行千里”“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
我国的古书中关于物候的记载,据查证最早的出现在《夏小正》中,其文字极其简单, 全文总共只有 400 多字。相传《夏小正》是记载夏朝的物候等信息的,它的内容是按一年中的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可见在 3000 年前,我国就已经能将观察的物候用于农业生产了,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智慧。
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是我国研究物候学的倡导者。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就,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我是从小学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知道竺可桢的,从课文中受到了物候学的启蒙。
我国的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关于物候的记载,并且这些大都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些朗朗上口而又诗化了的物候现象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了。
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越来越便捷,特别是解放后,人们从翻着小农历本查日期,到守着“戏匣子”听广播,到盯着电视看现场,再到拿着手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据统计,截至 2018 年 6 月 30 日,我国网民有 8.02 亿,其中手机网民有 7.88 亿。现阶段人们可以迅捷获取信息,手指一点, 你所需的基本信息如时间、天气、所处位置等立刻就来。而这只是改革开放 40 年,甚至近十年的事情,但是,再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我们也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应该传承下去。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之梦,必然要植根于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沃土。最后,我想以最经典的古谚语诗词作为文章结语 :
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朝看太阳辨西东,夜望北斗知北南。
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
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作者系湖北省政协副秘书长、民进湖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