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白堤·半颗心留在江南的北方人

  许多人都以为年过半百官场失意的白居易(772—846年),能在822年,来到美丽的西湖为政,是一种幸运。实际上西湖有了白居易,才是最大的幸运。从某种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白居易,就没有今天的西湖和白堤。
  其实这条人们称之为白堤的堤坝,比真正的白堤年代更久远,它是西子湖古老的一翅羽翼,白居易到杭州时它就在那里,人称白沙堤。白居易的名诗《钱塘湖春行》中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个白沙堤,也就是今天的白堤。它从当年的杭州钱塘门外向西,通往孤山,全长一公里。如今堤上一路有桥——断桥、锦带桥,直到西泠桥,一路向西,右边一侧首,是葛岭、宝石山和北里湖,南边一展望,是吴山、玉泉山、南屏山。
  由于这条长堤通向美丽的孤山,所以从宋代开时,这条堤就被称为孤山路了。
  明朝,一个叫孙隆的大太监,在白沙堤上重新垫土铺沙,广植桃柳。此堤又改姓了孙——孙堤。年深日久,树就大得可以合抱了。从树下走过枝叶扶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所以有人猜测,所谓断桥残雪,指得便就是月光下的残影。又因此堤花态柳情,山容水意,绿烟红雾,歌吹为风,时人称为十里锦湖。
  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的筑堤,便把此堤命名为白堤了。
  而真正由白居易筑的堤据说是从钱塘门开始的,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为上湖,堤外为下湖,平时蓄水,旱时灌田。当时,有不少人反对他这么做。说,放了西湖的水浇田,那水里鱼龙怎么办呢?水上的菱角怎么办呢?
  白居易也反问他们,是鱼龙要紧,还是百姓的生命要紧?是水上的菱角值钱,还是田里的稻梁值钱啊?
  离开西湖前两个月,他终于把堤给筑起来了,还专门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详细地记载了堤的功用,蓄水、放水和保堤岸的方法,刻在石碑上,专门立在湖边。另外,他专门派了专职人员去管理湖水,还制定了保护西湖的奖惩条例、规定,穷人要是犯了破坏白堤的规定,便要在湖边种树,富人呢,让他们下水捞水草!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一千多年前,我们就有保护西湖的绿色行动啦!
  白居易的这篇重要的西湖水利文件,和他的诗章一样千古流芳,如今圣塘路口的水坝亭子上,就立着这篇《钱塘湖石记》,杭州人和外地游客,凡到西湖,几乎都能在这里看到这篇文章,开首言: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左。结尾处作者署名: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我常常路过那里,望着白居易的名字想:什么是千古文章,这才是千古文章呢。
  我们知道,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而山水禅意,则消化了他那颗身陷政治旋涡之中的忧乱之心,他便常去湖边寺庙访僧,所谓“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嘛。诗人与凤林寺的圆修法师也有着深厚的友情。凤林寺,就在今天的杭州饭店一带,据说唐时的凤林寺前有一株大松树,开山和尚圆修就坐在松树上打禅,这一座就是四十年,旁有鹊巢,人就称其“鸟窠禅师”。白居易去见他,问他禅理,禅师说:所有的恶事你都不要做,所有的善事你都要去奉行。大诗人说:这个道理谁不知道啊,连三岁的孩子都会讲啊。禅师说:三岁孩子都会讲的道理,八十岁老头都未必做得到啊。白居易听了深以为然。还有一次,他仰着头站在树下,对树上的禅师戏言:“大和尚,你坐在高处,太危险啦!”圆修说:“刺史你比我更危险。”白居易问:“我做了太守,有什么危险?”道林说:“名缰利索作怪,官场风浪难测,你说难道不危险吗?”白居易又深以为然,对佛教的关注就更深了。可以说唐代杭州佛教的兴盛与白居易的提倡与信仰是分不开的,而他从佛教文化中吸取的精华,也大大丰富了他的文学艺术。
  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满,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他又从杭州带走了什么呢?“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区区小石片,却着实地叫他安不下个心了呢。
  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饯别,白居易落泪了,他是这样告别杭州的黎民的:“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
  一千年过去了,一千年前的白堤,如今已是通衢大道,我们走在一千年后的今天的白堤上,心里想着白居易。初春是一抹的烟绿,仲春是满目红桃,到暮春,又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恋人世界了。仲夏夜,这里是水晶宫,而秋天的长堤却是肃穆的,冬日它又纯洁如处子。我们在白堤上行走,听到了白居易诗中的早莺在争鸣,看到了新燕在啄新泥,不过我们并没有能够看清楚这些莺莺燕燕,因为一千多年前的乱花迷住了我们的眼睛。而我们的脚下却依然是白居易吟哦的浅草,它没有没住马蹄,却没住了我们的双脚。
  时间真的能够改变一切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白居易的绿杨阴里的白沙堤呢?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民进浙江省委会原副主委)

  (2022年12期) 


      作者:李旭烽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