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田野中,一朵盛开的油菜花

  阳春二月,站在祁阳市大忠桥镇辽阔的田野中,温柔的阳光,把遍地金黄的油菜花辉映得格外醒目,其中最大最美的一朵,当属《黄花诗词》。
  青幽幽的黄溪河,从大忠桥穿镇而过。柳宗元静静地站在河边,几经凝思,写下了《游黄溪记》之千古名篇,给后世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蕴。雷晋乾烈士,大忠桥的优秀儿郎,中共早期党员、中共祁阳县特别支部创始人,他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浓墨重彩地传下了红色血脉和基因。两者水乳交融,一朵诗词文化的油菜花,就注定会从这一块土地中生长出来并灿烂盛开。
  那是2002年种植油菜的大好时节,一天傍晚,张广昌、毛建龙、蒋炳国、张继述四个刚刚从田野里劳作回来的农民,心中不约而同地迸发出一股浓浓泥香的诗情,他们草草地吃过晚饭,便踏着淡淡的月光,穿过一条条田基小路,从和睦山、大众村,急匆匆来到光明村毛德山的家里。是夜,他们彻夜长谈,虽然内容没有如数记录下来,但重要的是,他们就着皎洁的月光,在肥沃的心之土壤中,种下了大忠桥镇黄花诗社,这一粒希望的油菜籽。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一粒种下的油菜籽,能否像瓜像豆一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则在于天时,在于地利,更在于人。人勤春早,剩下的就是辛勤的耕耘了。
  有收无收在于水。这“水”就是要有生龙活虎的作者群,要有万紫千红的诗词作品。“小学的郭老师,教语文的,肯定有吟诗作文的雅兴,我明天就去与他交交心。”毛德山刚刚说完,张文昌就接上了话题:“我有个老同学,读书时作文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找他一说,成功的机率,不说十拿九稳,也会有七到八成。”蒋炳国说:“还有镇上的老邓,写得一手好字,又懂格律,相信他会入会凑兴。”……说干就干,毛德山他们拿着自己潜心创作的习作,既是上门请教,又是宣传游说,几个回合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得到20多人的积极响应,一首首带着泥土芬芳的诗词作品,犹如一只只蜜蜂,“嗡嗡嗡”飞到了诗社——这没有“蜂箱”的蜂箱里。
  解决了“水”,“肥”却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这便是资金。开弓没有回头箭,毛德山他们经过商议,一个字:凑。他们各尽所能,从牙缝里一省再省,先凑上了自己一份。然杯水车薪,哪能解决燃眉。那就再来两个字吧:“化缘。”他们兵分两路,不辞劳苦地踏上了“化缘”之路。一个月下来,镇属厂矿、企业跑了个遍,有的缘深,有的缘浅,其个中味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碰头算盘珠子一响,哈哈,竟然筹得资金五千,勉强解决了“肥”的问题。
  第一朵油菜花—— 《黄花诗词》第一期,终于在和煦的春风中,战战兢兢又羞羞答答地绽放了,那金黄金黄的花瓣,尽管在某些细微处还存在瑕疵,不尽人意,却给黄花诗社,给真诚热爱诗词文化的毛德山他们和大忠桥人民带来了无限欣喜,也给诗社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新的信心。
  一花引得万花开。第二朵油菜花,第三朵油菜花……就这样一年紧接一年,坚强而又艰难地开在了人们的眼前,且一朵比一朵鲜艳,一朵比一朵迷人。
  前进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和坎坷不平。今年86岁的颜松年顾问介绍说:“2018年,是我们黄花诗社举步维艰的一年。那时,我们诗社,就像一个流浪的汉子,要房子没有房子,要票子没有票子,面对如此情形,诗社的班子人员也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打不起精神。黄花诗社成了真正的无办公场地、无资金、无坚强班子的‘三无’单位,几乎濒临瘫痪。”
  颜松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脸色由阴转晴,他拍着身边蒋东旗的肩膀说:“那时,蒋东旗还是诗社的普通会员,但却是我们大忠桥有名的农民企业家,他爱好诗词,热爱诗社,曾为诗社的发展作过一定贡献。他得知诗社难以为继的实情后,当即承诺,将黄花诗社的牌子挂到自家的大门口,将四楼168平方米的房子无偿提供给诗社做办公场地,还垫资8万余元资金,将房子进行了装修。蒋东旗的这一举动,从根本上解决了诗社长期以来没有办公场所的被动局面,当年的《黄花诗词》,也是他出资才得以如期出版,会员们一个个都向他伸出了大拇指。经民主选举,蒋东旗被补选为诗社的副会长。”颜松年喝了一口茶,继续说:“2019年,蒋东旗接任黄花诗社社长职务,他再次慷慨解囊,垫资15万元,办理了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将‘大忠桥镇黄花诗社’成功更名为‘祁阳市黄花诗词协会’,后又垫资17万元,将房子安装了电梯,为年迈的诗友们的学习、聚会,和各级领导前来指导工作提供了方便。”
  诗协的情绪稳定了,各项工作也风生水起了,可是,蒋东旗和诗友们的心潮,却如春汛一样开始汹涌澎湃起来。他们不满足于“湖南省诗词之乡”的称号,大胆调整思路,把目光瞄准了一个新的目标,那就是争创“中华诗词之乡”。
  争创“中华诗词之乡”的要求高,喊喊口号,则绝对不能办到。蒋东旗他们却吃了秤砣,一心硬要把这事办好。他们对照要求,一条一条地进行落实,缺啥补啥,哪里不足,就开小灶,直到完美无缺,才开心一笑。这里,只撷取几朵小小的花絮,来充实文章的厚度。
  美化诗协阵地,提升会员品位。走进黄花诗词协会的大门,两边的墙上,赫然挂着会员们的诗词作品,朗朗上口,读后让人久久回味。乘电梯登上四楼黄花诗词协会的办公室,一股浓厚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室内诗词书画整齐悬挂四壁,办公桌椅、电脑等设施一应俱全,身入其境,仿佛进入了诗的世界、词的海洋,不会吟诗,也有了跃跃欲试的雅兴。其时,会员培训刚刚结束,正在相互议论所学的心得体会。会员邓国强说:“参加培训,和没有参加培训,其创作水平,两相一比,就见高低。我经过上次的培训以后,创作水平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建立街道诗墙,熏陶人们气质。他们求得镇党委、镇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选用合适地带修建诗墙,一首首充满泥土气息和油菜花香的诗词歌赋,像浯溪摩崖石刻一样,刻上了街道、学校旁边的墙上,形成了一条条具有诗词文化特色的风景线,熏陶和感染着全镇人民的心灵,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参观学习。那一行被诗墙上的诗句紧紧吸引的人,他们就是从冷水滩过来的游客。
  走进校园企业,营造诗词氛围。他们带着一颗拳拳诗心,积极与校园、厂矿企业建立友好关系,每年走进校园、走进厂矿企业开展一次或多次别开生面的诗词活动,组织诗词朗诵竞赛,营造诗词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一体的良好氛围。镇中心小学校长蒋俭陵说:“黄花诗词协会在我们学校开展‘学党史,传精神,跟党走’红色诗词进校园活动后,不但学生学到了有关诗词知识,相对提高了写作水平,我和老师们也深受感染,闲暇时,也提起笔来写上一首两首,以抒发感情,陶冶情操,增添情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祁阳市黄花诗词协会,人强马壮,业绩丰硕。诗社已拥有新老会员110余人,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8人,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11人,永州市诗词协会会员25人;在国家和省市专业刊物发表诗词500多首;会员出版个人专集21本;协会共出版《黄花诗词》20期;创建诗墙6处,雕刻230多块大理石诗碑;建成一处诗词文化园,全镇诗词文化气息亦如二月春风,日益浓厚。蒋东旗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奋力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申报材料,已经报送到中华诗词学会,正等待验收审批。”
春风万里,油菜花香。我们坚信:《黄花诗词》这一朵根植于泥土、生长于泥土的油菜花,在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鼓舞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定会“百尺竿头,更上层楼”,一定会开得更加绚丽辉煌。
  (2023年3期) 

      作者:□伍大华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