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的数学教学生涯,我总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学生惧怕数学,讨厌数学?他们从未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观察及与学生访谈,我总结了几方面原因。
一、数学教学内容过多,学生课上探究时间不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透
通过查阅小学数学教材,感到每学期的数学学习内容比较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课上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相对不足。而且,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总有一些学生跟不上大家的思维速度,久而久之,他们成为了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来自教师和家长压力使得他们惧怕数学、讨厌数学。
二、数学与生活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价值,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数学教材中也有情境。但是,这些情境与真实情境还是有距离的,还有的概念没有情境。例如,教学“1平方千米”这个概念时,仅仅介绍了“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为考试才学的,没有实用价值,渐渐地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三、数学亲子实践活动欠缺,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对数学应用能力不强
对数学数量关系以及性质公式的理解,最好在生活中,在动手操作中,在解决生活问题中。例如,对正方体性质的记忆,死记硬背是枯燥的,家长跟孩子用生活中的吸管或牙签做一个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多少个定点,多少个面一目了然。再如,对1千米的认识,让孩子记忆1km=1000m,不如安排一个亲子活动,家长带孩子亲自走1千米。所以,数学亲子活动的欠缺,同样是孩子感受不到数学价值的原因所在。
高中2022版新课标的出题方向是“无情境不出题”。当前,家长最需要抓的是孩子的阅读,阅读是数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结合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数学知识点,编写了《读故事,学数学》系列。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讲述了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家长也可以安排一些数学亲子实践活动,和孩子一起感受数学概念。
为此,建议:
一、亲子阅读,感受数学魅力
亲子共同阅读数学课外读物,可以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编了如下故事:李一平和李一凡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长得很像,穿着也一样,爱说爱笑,是一对开心果。周日,姥姥和姥爷带他们在欢乐谷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天,又带他们去看电影,回到姥姥家已经是晚上7 点钟了。爸爸妈妈来接他们回家,他们俩累得到家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上学时突然发现红领巾落在姥姥家了,现在去取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呢?妈妈从衣柜里翻出一块正方形的红丝巾。一平灵机一动,对妈妈说:“我们可以临时做两条三角形的红丝巾,从对角线剪开就可以了。”妈妈问:“这是为什么呢?”一平说:“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所以,沿着这块正方形红丝巾对角线可以剪成两条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的红丝巾。妈妈听了很高兴,在上学的路上,妈妈对李一平和李一凡说:“这就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二、亲子实践,理解数学概念
由于时空有限,一些数学概念教师无法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这就需要亲子实践活动体验数学概念。例如,对于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在休息的时候以北京景山前街为起点,经过北长街和南长街,再到长安街,最后走完南池子和北池子,这一路线所围的矩形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围绕着大约1平方千米的面积走一圈儿,在头脑中就能留下1平方千米的表象,这比机械地背公式有意义。再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特征。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亲子的感情。
三、亲子互教,巩固数学知识
数学的学习还是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因为难题都是在简单题的基础上构造出来的,建议家长和孩子互相扮演老师和学生,把数学书上的例题每一道题讲一遍,讲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哪个数学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哪个数学概念理解得不到位,哪个数学公式记忆得不准确。在亲子互教互学的过程中,家长会感受到学习确实不容易,就不会轻易地责备孩子。孩子也会感受到家长上了一天班,还要和自己一起学习的辛苦。亲子之间的感情加深了,互相理解加深了,家庭氛围也就和谐了,这会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023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