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文创产品中,我喜欢书灯。书页打开,柔和光从书页中散发出来,温馨,雅洁,又富于象征。书就是这样。它放在书架上,摆在书桌上,或者随意地扔在床头柜上,汽车后座上,毫不起眼,一旦你打开它,静静地读起来,就有光芒从书页中散发出来,照亮你。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在阅读2022年“我的书屋·我的梦”获奖作品集的时候,我深以为然。
这本集子的作者都是中小学生,他们在文章中,无一例外地写到了身边的“农家书屋”给他们带来的改变。
小兰(化名)是一名留守儿童,每年只能在清明和春节才能见到父母,她的童年充满了思念和悲伤,直到遇到建在村里的书屋,她的内心世界才明亮起来、轻盈起来。如今,小兰已经离开农村,在城里读中学,她说:“我不敢想象,如果不是遇到书屋,我会不会像一些留守儿童一样,沉醉在手机的世界里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是书屋抚平我儿时灰暗的心绪,照亮了我的世界。”
而远在青海草原的小宇(化名),通过建在牧民定居点的“农家书屋”,知道了牧民作家索南才让的故事。生长于德州草原的牧民索南才让,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回家放羊,因为一次偶然的经历,他喜欢上了文学,开始用笔描绘他所看到的草原、牧羊、马鞭等事物,后来他的中篇小说《荒原上》获得鲁迅文学奖,他成为青海省第一个荣获鲁迅文学奖的牧民作家。索南才让的故事让小宇重新审视自己的环境和生活,他说:“草原上的牧民儿女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们相比,并不缺少那颗发现自然、观察自然和享受自然的童心。”
“农家书屋”也是孩子们梦想点燃的地方。
四川眉山的小甜(化名)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农家书屋里读到一本注有拼音的诗集,作者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爷爷。金波爷爷在《鲜花和星星》一诗中写道:
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
这里一朵,那里一朵,
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到了晚上,
花儿睡了,
我数着满天的星星:
这里一颗,那里一颗,
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合上诗集,小甜再看遍布村路上的野花和夜晚满天的繁星,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感觉。于是,这优美的诗句,如一粒种子落进了小甜的心里,她说,“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诗人”。
在湖南常德,有一座“农家书屋”就建在我的朋友宋庆莲的家里。多年前,湖南省作家协会评审当年的重点扶持作品,一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童话《米粒巴拉》吸引了我。通过这部童话,我认识了庆莲。庆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出门打工,她在田间地头劳动,操持家务。但庆莲又不普通,每天夜里,她总在电脑前写稿。她写诗,写童话。慢慢地庆莲的作品得到了发表,她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庆莲是在湘西的山寨中长大的,她小时候特别渴望书籍,但她生活的山寨却没有阅读条件。正是童年时期对书格外渴望的经历,让她特别关心乡村孩子的精神世界。她觉得把书带回乡村,就是把希望和梦想带回乡村。当村里要建农家书屋的时候,庆莲腾出自己的房子,让书屋建在自己的家里,她还义务担任孩子们的课外辅导员,引领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
建在祖国各地的农家书屋,离不开许许多多像庆莲一样朴实的人们的奉献,他们就像点灯人,将千万盏书灯点亮,照亮乡村孩子们童年的天空。
(作者系民进湖南省委会原副主委、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023年7期)